这些老油条研究员都知道杨教授的为人,但是新来的研究员却不熟悉杨平,所以坐下来跟杨平聊天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顾忌。
“搞科研的,哪有不犯错误的,不用害怕犯错误,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敢尝试。”
杨平继续说,他的话在这些博士心中回响,尤其几个新来的博士,反复琢磨这几句话。
“杨教授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有个新来的博士问旁边的资深博士,他心里痒痒的,很想发表自己意见,但是这个想法现在很不成熟,他自己也觉得有些荒唐,所以不敢说出来。
旁边资深博士点点头:“杨教授说的都是真的。”
这个博士刚刚说完,杨平又说:“新来的同事可能还不知道我们的原则,今天我在这里重申---说真话,做实事,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这句话不管在临床病区还是实验室,杨平已经重复无数遍,但是在这些新研究员面前还是第一次说。
说真话,做实事!
对一个人来说很难,对一个团队来说更难,但这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如果连这些基本原则都做不到,何谈做出科研成绩。
既然杨教授这么说,在老同事这里也得到了证实。几个新来的博士跃跃欲试,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但是又不敢说,都处于观望状态。
“刚刚我听到大家在议论目前的课题遇上一些困难,对一些问题很困惑,大家可以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不管是否成熟都没关系,前沿研究哪有成熟的想法。”杨平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一个资深博士开口:“我们现在很困惑,K因子的发现是一次意外,它跟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很有类似之处,但是青霉素的发现可以明确找到青霉菌,我们的K因子当时的环境非常复杂,我们利用当时保留的培养液做研究样本,筛选了各种可能的细菌、真菌及其它微生物,但是现在一无所获。”
“是呀,该考虑的都考虑了,原来产生K因子培养液样本我们分析了无数遍,几乎将样本研究个透彻,就是没有答案,这个K因子好像是凭空冒出来一般。”另一个博士说。
杨平回忆当时找到K因子的过程,确实是一次意外,当他发现这个新因子的时候,他只是出于好奇,于是花费精力去研究它。
当时他为什么对莫名其妙K因子能够展开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系统空间给他的试错成本几乎为零,让他对任何好奇的事情都敢于去研究去试错,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后来没有系统实验的支撑之后他之所以还能够成功研究出K疗法,也是系统空间的强大试错能力让他无所顾忌,建立无与伦比的信心,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他都敢于去实践,而不是谨小慎微,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做。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建立对试错的承受力上,这就像一个富人与穷人去创业,富人的成功率往往更大,富人失败很多次没关系,甚至可以无休止地去尝试,只要成功一次就是成功。
而穷人只要失败一次就永无翻身之日,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第二次试错的机会,所以穷人自然不敢轻易尝试,没有尝试怎么可能成功。
“你们不要拘泥于细菌这些微生物,我认为你们现在已经陷入思维定势,所以现在一定要打开思路,一切皆有可能,K因子为什么不能是肿瘤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自己分泌的呢?或者,营养液成分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化学反应生成,甚至或者是其它生物比如蚊子等昆虫产生的,如果将目标锁定在细菌等微生物上,说明你已经作茧自缚,将自己的思路困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你想想,闪电在天空劈开,它能够让氮气和氧气形成氮氧化合物,那么,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为什么不能形成K因子。”
“我也一直在思考,会不会是肿瘤自己分泌的K因子呢,生物有时候很奇妙,奇妙得超出人我们的想象,好像它们自己有智慧一样,比如病毒和细菌就会利用变异来躲避药物的攻击,肿瘤细胞在发现自己在陌生的环境里生长后会不会自己分泌K因子来杀死自己,以缩小规模。”
一个新来的博士终于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但是想来想去,觉得这个想法实在太荒唐,现在杨教授居然也有这种想法。
“那缩小规模的目的是什么呢?这种自然选择一般会带有某种生存功利性吧?”有人问道。
没想到杨平鼓励大家几句话,大家真的胆子大起来,什么想法都说出来。
几个新来的博士看到大家这种氛围,明显也放弃了拘谨的态度,开始无拘无束地和大家讨论,将自己的一些看似荒唐的想法提出来。
“生存是驱使它们做出改变的动力,如果是肿瘤自己分泌的,它们为什么要杀死自己呢?”
“如果要从这个思路去研究,我们要从这里着手,是什么因素影响它的生存,需要他们主动缩小规模来应对生存危机。”
大家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开始做大胆的想象,严谨的分析。
搞科研嘛,就是要这样,缩小缩脚搞什么科研,最多复制别人的研究,然后发几篇没有什么含量的论文。
K疗法现在已经非常完善,剩下的只是走流程完成各期的临床实验,可以说上市指日可待。
现在的任务要破解K因子来源的谜团,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适合各种肿瘤的K因子,将K疗法的适应症拓宽。
此时,有几个去外面的散步的研究员已经回来,这些都是老油条,知道实验室的规矩,这里的上下班没有打卡的说法,也没有坐班的说法,没人管你是否迟到早退,也没人管你是否临时离开出去喝杯咖啡,或者去看一场电影。
反正这里非常自由,其实对于这些需要用脑子吃饭的人,用那种打卡的模式来管理,根本没意义,他们很多想法都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的灵光一现,绝对不是天天按时上下班就能做出来的。
新来的博士看到这些“不守纪律”的老油条进来很理所当然地坐下来参与讨论,脸上没有半点害怕的表情,他们觉得纳闷。
“生存功利,这是生物的一个基本规律,包括微生物,我一直想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
刚刚进来的博士接过话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外科教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