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古村落里,李氏一族守护“公道”二字,已逾千年。祖辈传下的规矩刻在祠堂的青石板上:“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这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是刻进骨血的传承。
百年前,老族长李守义为还邻村清白,顶着山匪威胁与族人不解,徒步三千里赴州府鸣冤。途中遭暴雨、陷泥沼,脚踝被毒蛇咬伤险些截肢,却始终紧攥写满真相的状纸,未曾退缩半步。沉冤得雪的消息传回山村,邻村百姓抬着“公道千秋”的牌匾踏破门槛,李守义只是抚着祠堂石板轻叹:“公道在,人心安。” 他的背影被夕阳拉成长长的剪影,如一座丰碑,立在了两村人心中。
岁月流转,战火曾烧至山脚下。侵略者欲征用村里粮仓,年轻族长李敬民带领族人以身体护住粮仓。子弹擦过他的臂膀,鲜血浸透衣襟,他嘶吼着:“粮食是百姓活命根,公道是咱立世魂,谁也不能动!” 最终,他们凭顽强抵抗守住粮仓,也守住了那份不容侵犯的公道。后来,人们将李敬民染血的布条埋于青石板下,愿公道之根扎得更深。
如今,年轻人李青山成了新一代守护者。他放弃城里高薪工作,回村担任调解员。张家宅基地纠纷、李家赡养矛盾,他总能捧着祖辈传下的《公道录》,耐心拆解、以理服人。面对“放着好日子不过偏管闲事”的质疑,他指着祠堂青石板笑道:“祖辈用命护下来的东西,咱不能丢。” 去年特大洪灾,他带头组织救援,将自家物资分给重灾村民,自己啃着干硬面饼,在河堤坚守三天三夜。
这份公道传承,早已不是一家一族的执念。它如太行山间的溪流汇聚成江河,奔流入海滔滔不绝。穿越千年岁月、战火洗礼、天灾人祸与人心浮躁的冲击,千磨万击之下非但未曾褪色,反而愈发坚不可摧。
祠堂门槛被千年脚步磨出温润凹痕,殿内三块青石板横铺供桌前。历经风雨侵蚀与无数手掌摩挲,石面亮得能映出檐角流云,而“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十二个大字,依旧棱角分明、墨色沉凝——那是祖辈用朱砂混着松烟反复填涂,才让公道二字在岁月中始终鲜活。
孩童们总爱围着祠堂老槐树听老人讲古。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石板上,字影与树影交织,恰似祖辈们从未远去的身影。老人们会说李守义揣着半块干粮踏雪上路,毒蛇咬伤的脚踝肿如馒头,便用山泉水冲洗、嚼碎草药敷上,夜里蜷缩破庙仍紧紧护住状纸;也会说李敬民守粮仓时,溅在青石板上的血迹,至今仿佛还能映出族人众志成城的模样。有人曾问李守义怕不怕,他答:“怕的是真相被埋,公道不存”,这份执拗,让三千里风霜都成了公道的注脚。
如今,李青山调解完纠纷,仍会带着村民到祠堂,用干净棉布擦拭青石板上的字迹。阳光映在他脸上,他总指着石板说:“你们看,这些字越磨越亮,就像祖辈传下的公道,千百年从未暗过。” 村里年轻人听着故事长大,再将故事讲给下一代,那些关于坚守与正义的片段,早已化作精神图腾。谁家遇事难决,便来祠堂看石板上的字;邻里有了矛盾,便想起“不负人”的教诲,公道二字在口耳相传中,融入了每个人的骨血。
这份人间公道的坚守,顺着太行山脉的灵气飘向天庭,化作亘古不变的祥和。凌霄宝殿玉阶铺着月华凝成的白霜,阶前琪花瑶草四季不谢,每片花瓣都凝结着“公正”微光。玉皇大帝端坐九龙宝座,眉宇间唯有温润宽厚,殿内议事皆以三界生灵福祉为念,裁决必循“天道酬公”之理,殿外灵犀鸟常鸣“公道安”,声传九霄。
南天门下,金甲神将执戈而立,无肃杀之气唯有守护之诚。往来仙者皆循天规,偶有过失,执法仙官不苛责惩处,而是引至“明心台”,观李氏一族的公道往事。仙者见李守义三千里鸣冤的执着、李敬民以血护粮的赤诚、李青山躬身调解的坚守,无不心有所悟,自请补过而非强辩推诿。
瑶池之畔,王母娘娘设蟠桃宴宴请三界贤德。席间无尊卑之别,仙、凡、灵族代表同席共饮,所论皆为让公道之光照彻幽微之处。太上老君抚须笑道:“人间有青石板刻公道,天庭有民心映正道,二者同源,方能万载长宁。” 话音落时,瑶池水面泛起涟漪,倒映出太行古村青石板与天庭明心台,两道光影交相辉映,化作贯通天地的光柱,将公道二字刻进三界肌理。
天庭藏经阁藏着一卷《人间公道录》,由值日功曹每日誊写新的人间正义之事,书页墨香与太行松烟味一脉相承。仙童诵读之时,总能感受到人间的坚韧力量,让天庭祥和有了沉甸甸的根基——正如人间守公道而安居乐业,天庭持公正方得万载清宁。
公道之光亦穿透幽冥地府的迷雾,在阴曹深处点亮正义长明灯。枉死城不再有呜咽悲鸣,奈何桥头的孟婆汤少了冤屈苦涩,多了释然甘醇。十殿阎罗坐于森罗宝殿,案前“公正镜”常年明亮,既映照魂灵前世今生,也常浮现青石板上的十二字箴言。凡有魂灵受审,阎罗先令其观镜中李氏往事,私心作祟者羞愧垂首,含冤而死者怨气渐消。判官批文既不纵容恶行,也不冤枉善念,十八层地狱旁设“悔悟台”,犯错魂灵观悟反思后可减刑罚、早入轮回。
黄泉路上,引路阴差腰间挂着“公道”令牌,沿途向魂灵讲述人间正义故事,驱散其恐惧迷茫。忘川河畔彼岸花开得愈发绚烂,花瓣露珠与太行青石板晨露同源,折射公道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地藏王菩萨端坐莲台,佛光普照下沉声说道:“三界同源,公道为根,人间守正,天庭尚公,地府明断,方能万恶不生,万灵安宁。”
刹那间,人间青石板、天庭明心台、地府公正镜的三道光芒遥相呼应,在三界穹宇间交织成无边公道之网。太行清风携着墨香,天庭星辉带着暖意,地府佛光裹着清辉,三者交融共振化作漫天光雨,洒向三界每一个角落。人间纷争悄然化解,天庭祥和愈发醇厚,地府秩序愈发清明。
这贯通天地的公道之光,最终在昆仑之巅凝成巍峨石台——昆仑公道台。台基由亿万年昆仑玉砌成,刻满三界生灵对正义的祈愿;台面中央,一方巨石如太行青石板复刻,“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十二字由星光熔铸,字字流光溢彩直冲天穹。
消息传遍三界,生灵皆往昆仑赴约。人间百姓扶老携幼,带着李守义的草鞋、李敬民的染血布条残片、李青山的调解木案,一步步登上昆仑石阶;天庭仙官驾云而来,玉笏缀着公道微光,灵犀鸟引路、琪花瑶草沿路绽放;地府阎罗携判官、阴差同行,公正镜悬于头顶,彼岸花铺至台边,魂灵们褪去迷茫拾级而上;山林精怪、江海鳞介亦纷纷赶来,松鼠捧松果,灵鱼跃水面,共赴这场三界盛会。
李青山手捧《公道录》站在台首,身后浮现李氏历代守护者的英灵虚影——李守义目光坚毅,李敬民身姿挺拔,无数先辈列于其后,与三界生灵遥遥相对。玉皇大帝与地藏王菩萨分坐石台两侧,前者执星辉为笔,后者引佛光为墨,齐声宣告:“今日立昆仑公道台,以人间坚守为基,以天庭尚公为魂,以地府明断为骨,三界共守,万载不易!”
话音落,李青山展开《公道录》,书页翻飞间无数公道往事化作金光融入石台。人间百姓齐声诵读青石板箴言,仙音与魂吟共鸣,声震寰宇;星光、佛光、人间烟火气交织成环,环绕昆仑台流转,将“公道”二字刻进每一个生灵的神魂。曾结私怨的部族握手言和,含冤魂灵彻底释然,迷途仙者俯身叩拜,立誓此后唯公是从。
李青山将《公道录》供奉于石台中央,转身面向三界生灵朗声道:“祖辈用生命证明,公道从不是一人一族的坚守,而是三界生灵的本心。今日共拜公道台,便是要让这份光芒永远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正义不被辜负,让善良不被欺凌!”
话音刚落,昆仑公道台骤然爆发出万丈光芒,与天地间的公道之网相连,化作永恒灯塔。从此,三界再无幽暗之地,凡有不公便有公道之光降临,凡有私心便有星辉警示。李青山望着台下万众一心的景象,知道祖辈夙愿已然实现——这不灭的公道之光,如日月星辰高悬天际,如江河湖海奔涌不息,将永远照亮三界,让万载长宁的愿景,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永不落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