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季同志深知北美政治的精髓,北美政治的精髓就是选票政治。这种选票政治,说白了就是各种秀。
所以,现在北美整个国家上上下下越来越趋向于民粹。
这样,舆论的导向,对于季宇宁的麒麟视窗的垄断问题,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9月底,电影《泰坦尼克号》终于制作完成。
这部电影的杀青,是在年初的2月份,比前世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后面就全是后期制作了。
原本的1.5亿制片预算,到6月初的时候,就基本上花完了,季宇宁又追加了2000多万。
季宇宁、卡梅隆等剧组成员,以及20世纪福克斯的一众高层,此时正在看这部电影最终的影院版样片。
“卡梅尔,我对这部电影很满意,即便我们最终还是超过了预算。我们超了2000多万,这部电影的制片成本超过了1.7亿美元。这个成本是真够高的。”
季宇宁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是不禁叹了口气。他这个前世的会计师计算了半天,最终还是超支了。
不过他身边的卡梅隆,脸上倒是非常的兴奋。这家伙这次也算过足了烧钱的瘾。
前世卡梅隆是在1997年5月的时候,不仅把1亿3500万的预算花了个精光,而且还狮子大开口,让20世纪福克斯公司再度追加拨款,加到史无前例的两亿。
当时这增加的6,500万,实际上是以北美的上映权作为条件,让派拉蒙公司投资的。
那时候,20世纪福克斯请华尔街的专家特别计算了一番,结论是这样高的制片成本,将导致影片收入骤减、血本无归。
当时就连福克斯的公司自己人,都公然喊出,影片票房前景将是“一场不亚于泰坦尼克号沉船本身的灾难”。
“小阿兰,你还是不看好这部电影未来的票房吗?”
季宇宁又转向另一侧的小阿兰莱德。
“老板,我觉得这部电影,无论商业性,还是艺术性,品质都很高,但是这么长时间的爱情故事,而且最终所有的人几乎都死了,这样的片子,我觉得在北美市场未必受欢迎。
还有,老板,我们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否还放在日本的东京电影节呢。”
前世,《泰坦尼克号》参加了1997年11月1日至11月10日举办的第1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不过,据说《泰坦尼克号》在东京电影节上首映亮相,被媒体们幸灾乐祸地形容为“场面冷清、门可罗雀”。
“嗯,这部电影不仅仅要着眼北美市场,也要放眼全球市场,所以放在亚洲的东京电影节是比较合适的。我们这部电影没有赶上暑期档,但没关系,那就定在圣诞档12月中旬上映。”
12月19日,周五。
北美电影市场,当天有三部重量级影片同时亮相。包括《007之明日帝国》、《捕鼠记》和《泰坦尼克号》,对于三者谁能拔得票房头筹,平日习惯于坐而论道的影评人们竟然集体沉默,对于结果毫无把握。
《泰坦尼克号》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后,媒体的各种评论纷纷出炉。
虽然《今日美.国》拍手叫好,甚至于《纽约时报》称之为“多年来唯一一部堪与《乱世佳人》媲美的杰作”。但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大多媒体并不感冒,而且口径无比统一,那就是,这电影真的值得投入将近1.8亿美元吗?
周一票房数字出炉,结果仍然让人灰心,周末三天累计收入2760万,还不及前一周电影《惊声尖叫3》的3300万,而后者的成本仅是它的七分之一。
福克斯的发言人连忙说,我们在海外,就是在亚洲,还赚了500万呢。这句话当即被人传为笑柄。
这一天,福克斯的高管中,绝大部分人都在沉默,他们自然很担心,但又不敢说出什么来,毕竟这部电影是他们的大老板亲自操刀编导的电影。
季宇宁估计这些人这时恐怕都在想福克斯历史上的那部几乎毁了福克斯公司的电影《埃及艳后》了。
当然这些人主要的不满,是针对和大老板联合执导的排在后面的那个疯子卡梅隆。
只是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奇迹真的发生了。
《泰坦尼克号》第二周全周狂收了6000多万,第三周更高达7000多万,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票房逆增长异象。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在首周就能贡献出其总票房的一半以上,次周跌幅达到40%,就已经算是佳作了。
然而,《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表现打破了常规。从第二周开始,其票房不仅未跌,反而持续上涨。
第二年1月,大家很高兴地发现,《泰坦尼克号》的海外票房居然十分不俗。这时候福克斯的一些高管开始为其成绩仅仅低于高不可攀的《独立日》而弹冠相庆。
显然,他们太容易满足了。
影片仍然以每周不少于2000万的票房收入继续上映着,1月27日,《洛杉矶时报》小心翼翼地说,《泰坦尼克号》很可能成为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人们对此将信将疑,仍在拿史上某某影片来类比。
《泰坦尼克号》这艘“大船”,仍然继续稳步前进。
2月14日,情人节单日票房收入达1350万美元。
上映15周后,《泰坦尼克号》仍稳居周票房前三。
全球票房于1998年3月突破10亿美元,成为首部达此成就的电影。
但是三月以后,全世界的人们对《泰坦尼克号》一刻不停的票房涨势,终于彻底麻木了。也许在这个星球上,再也没有被称为电影的东西,可以与之相比了。
之后,《泰坦尼克号》这艘“船”,就这样应全世界影迷哭着喊着要看的需求,冬春夏秋、不知疲惫地行驶了长达281天,创下北美上映天数之最。
更骇人听闻的,是它的终极票房:北美国内超过6亿,全球超过18亿。
在随后的十二年中,仅有卡梅隆的《阿凡达》和《星球大战7:原力的觉醒》,以及《指环王3》和《加勒比海盗2》等少数影片,能够突破全球票房十亿美元的大关。
仅仅票房创造的奇迹,似乎仍不足以确立《泰坦尼克号》永垂影史的地位,因为更多的桂冠尚未加冕,更多的符号尚未确立。
身属电影这种重看率极低的媒介,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泰坦尼克号》的“回头”率,却比看美女都高,一般观众重看两三遍,竟然算是稀松平常,时代广场上一位正排队买刚发行的影片录像的女孩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自己在影院已经足足看了14遍。影片的原声大碟在未得奥斯卡之前,已经卖出了百余万张。
而由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季宇宁一手炮制的电影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依旧》),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轰动一时,具有浓烈民族韵味的苏格兰风笛在他的精巧编排下,尽显悠扬婉转而又凄美动人。歌曲的旋律从最初的平缓到激昂,再到缠绵悱恻的高潮,一直到最后荡气回肠的悲剧尾声,短短四分钟的歌曲实际上是整部影片的浓缩版本。席琳·迪翁(celine dion)演唱的这首歌曲,也蝉联全美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冠军宝座长达16周之久。
1998年初的整个地球,处处弥漫着《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气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