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首页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应聘当天,顶头上司拉着我领证穿越:我空间系猫人在异世界封神重生七零修仙大佬带老婆打怪神医郎君特工妃最后一代人皇帝辛快穿:虫族女王她靠生崽躺赢海岛之七十年代亲妈养崽记醒来后我拿个团宠剧本灵异编辑诡事录直播算命太准,地府喊我当阎王!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序 品 第一 0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序品第一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砗磲码碯,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从这里开始,弥勒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前面释迦牟尼佛「眉间放光」,一光东照「万八千土」所显现出来的诸佛菩萨怎样修行,在这里详细地分述,来向文殊请法。

彼土:这里可以概述为十方法界一切佛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这是总说,下面是分说。「或有行施」往下这一大段,专门向文殊菩萨请问关于菩萨布施。「行施」就是布施,把自己的财物拿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施」带有供养之义。「金银珊瑚……」这往下这一大段呢,是讲外财布施。

金银珊瑚:「金」:是表以真诚心来修行。人类社会最初以贝壳、布匹作为一种稳定的货币,参与商品的交换。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铁、铜、金、银这种比较稳定的货币。那么在这其中金子最贵、最稳定。故而在佛法里以「金」比喻真实。「银」:这是比喻智慧、判别能力。古代王公贵族吃饭用银器,因为银器可以鉴定食品有没有毒,变质了没有。银器上出现一块绿色的斑块就表示食品有毒。「银」还表方便智慧——在古时候,一般金子储藏在家保值,「银」具有流通性,这是表修行人既有根本智慧又有方便智慧。「珊瑚」:是海里的一种珍宝,由众多珊瑚虫及其分泌物和骸骨构成的组合。天长日久,由动物而变为矿物化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像小山,也有像树枝。大的还可以形成暗礁,再大的形成一个岛屿叫珊瑚岛。

真珠摩尼:「真珠」即珍珠,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摩尼」,就是摩尼宝珠,或出自摩竭鱼之脑中;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是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众生之愿。

砗磲码碯:「砗磲」:一种海洋生物,形如蚌蛤,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它的直径约有一点五米,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在此种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砗磲」。「玛瑙」:是一种矿物,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它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玛瑙的种类很多,产地也很多。据《本草纲目》讲,玛瑙有清热解毒、除障明目之效。

金刚诸珍:「金刚」就是钻石之类,是金中之金。「诸珍」:是按照方便法讲,这些东西都是宝物,在人间稀有珍贵,就是以这种最宝贵的东西供养三宝。究竟法,如果非要要搞金银财宝来供养,穷人怎么修行?这也是表法。

奴婢车乘:「车乘」作为主导法门;「奴婢」为管理、护持、打杂的人员。这是表在一门深入的同时,我们不妨参考其它一些助修法门。佛法是讲圆融,大乘法是生动活泼。见道以后,无量法门任你选择。

宝饰辇舆:这是对「奴婢车乘」的加重强调解释。大乘法门离不开方便法门,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哪一法不是「宝」,但是前提,你必须见道。

欢喜布施,回向佛道:「布施」,把自己的东西给人家还要欢喜;用钱财供养三宝,我还要感恩三宝。用世间法来讲,这是强盗逻辑。佛法就是强词夺理。怎么「欢喜」啊?张三供养一百块钱给李四,李四是谁啊?李四是不是就是张三啊?供养的一百块钱,一百块钱是不是就是张三呐?你明白这个道理,是调养自己这一种习气。世间人讲恶习难改,善习好不好改啊?有些人行善的话,你用刀架着他的脖子叫他行恶,他都不干。那么佛习、菩萨习是不是更难改啊?是调养我们的习气。

我今天供养了你钱财,你要让我成佛,这是不是「回向佛道」啊?你这是回向魔道。「回向佛道」就是没有我,布施谁啊?一切都是我啊!这是我的责任!明白吗?大乘修行叫「不回向法门」。明白「如来藏」,你回向也回向,你不回向也回向,一切都是你。我们之所以要念个回向偈,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已。

愿得是乘,三界第一:「愿得是乘」,不要解释为我愿意、我想成就大乘法门。「乘」明白道理你就是「乘」。「愿」,原字下面一个心——在当下凡夫的妄想心见到了真心,你就是「愿」,你就已经成就了。「愿」当下就成就了「是乘」,「是乘」就是「佛乘」,这就叫「花开莲现,见性成佛」。「三界第一」,用方便法解释为,心地法门在无量法门中是第一。无分别不妨分别,没有分别不足以显现出佛法的大中小、胜与劣。

诸佛所叹:「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佛都是一个佛,都是一个念,叫「诸佛称叹」。这段经文是讲舍财,用身外之财供养三宝。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驷马宝车」,是一车四马,为显贵者所乘,表示地位显赫。「栏楯华盖」,为国王、大臣、贵人所用。横者为「栏」,竖者为「楯」,是讲这个车子四面的护栏都有讲究啊!有金、银、铜、铁、木头乃至玉石做「栏楯」。「华盖」,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轩饰布施」就是豪华布施,就相当于现在那些大功德主,出手阔绰,建寺院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都不在话下。但是要注意,布施功德大小在于你的一念心!以上都是讲外财布施。

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这是舍身供佛。「身肉手足」是舍内身。「妻子儿女」是外身。大乘小乘都涉及到「身肉手足」供养的问题。那么在《金刚经》里讲,你用恒河沙数的生命供养佛,还不如受持四句《金刚经》;在《法华经》里讲,你燃一根指头供佛,都能成就。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实不然。

《金刚经》叫「不了义大乘」,连诸佛三十二相都要破除,他半见半不见。把无量生命供佛,都没有多大用处。可怜不可怜?现在动不动就燃一根指头,有什么用啊?那到了《法华经》,你燃一根指头供佛,你就是法布施,不可思议。为什么?他在明心见性情况之下来布施,是全性起修。讲到底,是不是听经闻法比什么都重要啊!要倒吸一口凉气啊!这可是佛的金口玉言呐!至于以「身肉手足」供养佛,在佛法公案里也没有少听啊。慧可大师,断臂求法;舍利弗挖眼睛供养众生;释迦牟尼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这里不多讲。

「及妻子施」:注意,不要用那种庸俗的心态——菩萨要修行,非要把自己老婆送给别人啊!不要这样想,你离开家庭出家或者不离开家庭,破除对自己亲人的这种情执,就叫「及妻子施」。你想一想,哪一个人、哪一条狗、哪一只猫在过去世中没有做过你的父母儿女?哪一片风、哪一滴雨、哪一块泥巴瓦块,在过去世中没有做过你的父母儿女?你何必就是痴情于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啊?!无量的万法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寂然宴黙。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増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肴饍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

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在这里是以贵例贱——高贵的国王都必须要受持戒律,何况贫贱之人?何况平民百姓?「而被法服」:不仅僧服叫「法服」,是比喻修行人能够受持戒律,以戒为师,这是讲戒。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里与修「忍辱」相对照。「而作比丘」是指落发出家。为什么与「忍辱」相对照呢?出家要有不可思议的忍辱精神。有些人即使想出家,他对着镜子看来看去:哎呀!头发怎么样都舍不得丢!一丢,留下个肉头,那像什么东西呀!你不相信你试试瞧,你来剃一天头,当一天和尚怎么样?看看你是什么滋味。当然这个是对真心出家了生死、度众生而言,这就不简单呐!你能对出家生起恭敬心,就有福报。即使今生不能出家,也为来世出家结下了缘分。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闲静,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也是修忍辱。佛在《遗教经》上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有些人叫他吃点苦,他愿意;要他持戒,也行;但修忍辱啊,可不容易!特别是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一张脸皮比纸还薄,伤及一点点个人的自尊心和利益,他会耿耿于怀,跟你没完没了,这种心态不能成就道行。「独处闲静」呐,世间法里叫「独善其身」。「乐诵经典」这个「诵」字可不是读,也不是背诵。「乐」和「诵」已经能做到圆融、圆满,道交感应。我当人就是「经」,当人就是「典」,这个「经典」就是讲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时时事事处处都知道自己即是万法,万法即是自己。始终保持这种心态,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灵感爆发,得到大自在。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这段经文是与六度中的「精进」相对照。精进到什么程度啊?「入于深山,思惟佛道」:不可单纯理解为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苦行。「深山」,观照为「涅盘山」。就是把宇宙人生的道理,已经彻法源底,到于深处。「思惟」即是禅定,他的心已经与宇宙本体定为一体,所以这个「山」叫「涅盘山」。佛法里也以「山」来表我们的「法身」。什么「须弥相佛、须弥光佛」……提到「山」,提到「海」,提到「水」,我们都要会相归性。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里与六度中的「禅定」对照。「禅定」有无量:有人天的凡夫禅,有出世间的圣人禅,也有成佛之无上禅。但是修禅,不管是人禅、天禅、圣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要离开男女之欲。你能把男女生活这一关突破了,当下就是出尘罗汉,很重要。你能离欲,便可「常处空闲」。「常」,你时时事事处处感到清净自在。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一般的是指「世间禅」。《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不乏「权实并重」,以此来显现出无上大法之妙。那么这五种神通呢?连鬼神都有。在佛法里,「神通」说为叫「圣末边事」。「末边」,于佛法而言,是个皮毛而已。可我们许多人执着于此。如果不明理见道,非常容易走火入魔。「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果加一个漏尽通,你解脱了。加漏尽通就是六神通,证到阿罗汉。那么我劝修行人,不要练神通。为什么呢?你如果想成佛成菩萨,要听经闻法;想修神通的话来讲,你不用修,死了以后自然现前。你现在修的话是不是浪费时间啊?做鬼你不要急呐!死了以后自然是。没有必要!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这仍然是在讲禅定。这里的「禅定」是指「出世间禅」,也可以叫「世间出世间禅」。修得好一点,能得二十八层天的福报;更好一点,可以证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讲他是「世间出世间禅」呢?他有个「安禅合掌」,「安禅」表心已安。「合掌」是表「福慧双修」。他不像世间禅、外道禅那样,还要执着于非要在空闲地方、执着于在形相上怎么样。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这段经文仍然是讲修禅定,这里一般的我们把它说为大乘第一义禅——「如来禅」,亦名「出世间上上禅」,也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一心三藏」。外不乱叫禅,内不动为定。外不乱:万法归一,一念万法,这叫不乱;内不动:知道万法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心里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叫「见道」。这是真正的禅定,为一切禅定之王,所以称为「智深志固」。智慧深,怎么样「深」呐?已经彻法源底。怎么「志固」呢?「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这就是我的「心」,如涅盘山一样坚固,而不可改变。「能问」,已经是智慧,就怕你不能问,这是在菩萨道上修持。「闻悉受持」:凡是佛所讲之法全部能够受持。你明白了《法华经》的真谛,一切法不管是非大小红黄黑白香臭,皆是《法华经》。森罗万象皆是一人一念,皆是一个法,这叫「妙法」!你可不要以为《法华经》是排斥其它经。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此段讲菩萨自利利他。「定慧具足」是利他的前提。他能把持住当生当下以及周边的环境,这叫「定」。「慧」,他能善于分别万法万相种种差别,并且能以种种语言表达。「定慧具足」是总讲,下面「以无量喻」是具体地说明。「无量」就是无量,他讲任何一个法可以以种种的比喻,深入浅出,依佛的教诲。有智慧的人讲经要善于打比喻。

「欣乐说法」,与「四无碍辩才」来观照。一个人明白「如来藏」以后,见到人就想传法,这是慈悲心。说法圆融无碍,不管是答疑解惑,还是面对刁难质疑,都不在话下。「化诸菩萨」,怎么「化」呀?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要成就自己,无非是化掉我执化掉烦恼习气,化凡夫为佛菩萨。

「破魔兵众」:既有我们自身的病魔、苦魔、心魔,也有身外所面对的鬼魔、天魔。兵众,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就跟交兵打仗一样。用世间法来讲,也是很残忍,硬是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只有把心魔化掉,我们才有办法对付鬼魔、天魔。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轻描淡写,甚至为自己种种辩护。我们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任!也跟用兵打仗一样,来正视我们的种种邪气、习气。「而击法鼓」,就是要用大力量、大决心。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从这里往下面,是杂说。讲完了六度,这里又再次提出「禅定」的问题。「寂然宴默」这仍然是修禅定。「寂」就是寂静,无形无相,不动声色,与世无争。「然」就是这个样子。「宴」和「默」,都是「寂」的意思。「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老天爷、龙王爷来赞叹他,他无动于衷,叫「宠辱不惊」。「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妖魔鬼怪甩他一个耳把子,他会不会发脾气啊?不会。这种禅叫「舍禅」,舍一切的境界。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这是讲「悲禅」。圆顿大法,历事练心,出世间而不离世间。「处」即时时事事处处,「林」表智慧。我念念在道,念念与一切万法道交感应,这就是「放光」。得道之人,其言谈举止,你都能得到智慧,得到安全感。佛光普照是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的气质。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只要常作如是观:万法皆是我。以慈悲心、平等心、柔顺心,种种的智慧,不需要你刻意地表演,而自性流露、自性现前。你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片的人,为你所摄受,这叫「处林放光」。「放光」,即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

「济地狱苦」:地狱苦,可笼统说为烦恼习气。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与其有缘众生及周边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蒙其益。任何一念,与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分不开啊!相反,你一念恶就是对万法的污染伤害。所以,「明心见性」何其重要!不管你感觉与否,它是真实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法尔如是。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这是讲「精进」,这属于凡夫精进,方便解为「不住念佛三昧」。法是妙法,但是几乎就没有人能够成就。九十天不可以睡觉来念佛。有四种修法:一者「常行三昧」,走路不停;二者「常坐三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三者「亦行亦坐三昧」,走累了就坐,坐那防止困了,再走;四者「随意三昧」,站也好,走也好,坐也好,躺下来也可以,但是不能睡觉。念佛念到最后吐脓吐血,大死一场,乃至天王下界来安慰你,帮你调理,鼓励你:要成就了。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这里又重新提起「戒律」的问题。这里的「具戒」,是「三聚净戒」。「威仪无缺」,这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的「威仪」那是无量的,一般说为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净如宝珠」:「净」表持戒精严,丝毫无犯,如同护持宝珠一样。「戒为无上菩提本」。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是又提起「忍」,比前面更为具体。这个「忍」呢,在佛法里有这么几种境界:

一者,生忍。也就是「强忍」,他心里想不通,但是他权衡利弊,小不忍则乱大谋。凡夫能够做到这种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你别看现在的国王、将军、元帅、乃至企业家,没有一定的忍度,他一事无成。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受胯下之辱,所以最后称王称霸;后汉的刘秀也是得利于这个忍,当了皇帝。

在世间法里你能带兵打仗、你能说会道、你会写文章,会怎么样,都叫小才;你能容人,这叫大才;你自己可以非常无能,你信人、用人,这是最大的才,这就叫忍。所以像杜甫啊、李白啊,这些人都叫小才,一生不得志;韩信那种人也还没能忍到底,所以到最后来讲,死于非命;刘邦才叫人才,张良才叫人才,他会忍。我为什么将凡夫这种忍提出来啊?现在修行人连这种忍都做不到啊!是不是?何况修行人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即使讲第二义谛,也是我过去世中的父母儿女,你有什么不能忍?

二者,恩忍。这个「恩忍」是真实的,一切的好人、坏人、牛、马、猪、羊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他来讨我一点,骗我一点,甚至伤害我一点,他是谁?我是谁?以报恩的心态,什么事也没有了。打了我一个巴掌,老子打我还不是正常的?骗了我一百万,儿子没有钱,本来我要送给他,何况他找上门来?另外这个「恩忍」呢,还可以解释为,他是老师来成就我的忍德。就跟考试一样,我即使答不出来,正因为答不出来,所以我又把它搞懂了。表面看起来好像打叉扣掉十分,是不是伤害他了?但是扣了他十分的当下就得到了十分,明白吗?是不是应该感恩老师啊?所以佛法叫我们感恩一切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忍辱的功德。现在也有些人感恩,但是他那种感恩是满腔仇恨,「阿弥陀佛,谢谢你!阿弥陀佛啊!」甚至听了以后毛骨悚然。看上去是在感恩,实际上是无比悲愤的抗议。

三者,报忍。报就是还债,他再怎么样伤害我,是我前世欠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沾光,也没有人会吃亏,都是过去世中的因缘果报。他伤害了我,心理平衡了,这样债还掉了,谢天谢地。修行人不就是这么修行吗?

四者,慈忍。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对于加辱之人要慈悲包容,发愿度脱他。佛在因地修行为忍辱仙人,遭到歌利王无理的指责,遭到歌利王挖眼睛、割耳朵的伤害。佛口口声声:「大王啊,我该怎么感恩你啊」!这是发自内心。不仅不生嗔恨,而且发愿成佛先度他。

五者,空忍。连一个忍的念都没有,他都想不起是该忍还是不该忍,压根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最上层次的忍。一切的一切自在无碍,这就明白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一切都是我。如果现在还有一个忍的念,你的境界就已经落入分别,就已经低下。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这段经文还是讲禅定。「戏笑」是表散乱,是表无聊。修行人「相见无杂言,互勉念佛声」,有嬉笑就必有怒骂,这都是相对待之法。「痴眷属」既包括亲人,不懂佛法,执着于贪嗔痴;又包括自己的贪嗔痴。我执就是最大的眷属。肉团身不是「我」,它是「我所」。「亲近智者」:凡夫的心态总是以下劣心怀疑别人。「一心除乱」:这个「乱」特指除去我们的贪心。一切的乱起源于我们的贪心。

「摄念山林」是讲我们念念在道,「山」是涅盘山,「林」是表智慧。时时处处,转识成智,善于用智慧来分别。「亿千万岁」如何理解呢?对十法界众生讲,有些佛土的众生不是「亿千万岁」,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亿亿亿岁。那么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少则平均寿命十岁,多则八万四千岁,怎么谈得上「亿千万岁」呢?问大家,我们这里有没有在清朝时候出生的人啊?有没有宋朝人呐?有没有唐朝人?秦朝人?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威音王佛时代的人在不在啊?从无量劫以来,谁死过没有啊?没有。你当下就是一个出土的文物,明白吗?哪一个人没有亿千万岁的反复修行啊?

有些菩萨质疑正法,说当年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讲小乘法、中乘法,涅盘之前才讲《法华经》。你印广师怎么劈头盖脸,就是从《法华经》起步?所以我问他:「难道你过去世没有修过无量的小乘法吗?」他不回答了。「难道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从《阿含经》起步吗?」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这段经文都是讲布施、供养。要想破除我执,首先从布施开始。

「肴膳饮食」:「肴」是表美味的饮食,「膳、饮、食」笼统解释为吃饭、吃菜、喝汤。「百种汤药」以吃、住、衣、用,这四事供养,这是在家人对出家人有这种义务。「施佛及僧」,「僧」泛指修行人。这里的「僧」,大家注意!在传统的佛法里「僧」是解释为修行团体。由出家人和在家人,四人以上即为「僧」。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这些东西都一目了然。

「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栴檀宝舍」那个「栴檀木」,不到一两,价值一个银河系,无比地尊贵。这是比喻,要尽最大的努力供养正法道场。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这是讲给修行团体,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环境。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说寂灭法,是「破有归空」入通教佛之智慧。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观诸法性」,即一切法之性。这里说为「假观」,「假观」是讲别教「从空出有」,历事练心,来体会俗谛。就是「处林放光」,不从空出假不足以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足以圆满自性功德。前面「说寂灭法」叫「空观」。那么「空观」呢,可以证到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就是《金刚经》所讲的佛。「无有二相」,没有生死相,也没有「涅盘相」。

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此处讲「中观」,也叫「圆观」,他可以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究竟成佛;无所着,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假;非空非假,又是即假即空。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无数恒沙」是表数量,比喻我们的心量无比宽宏。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这里带有「会相归性」。「塔」称为「宝」,注意!它这里隐藏着真实义:你懂了「如来藏」,它就是你的「法身舍利」,你的心就是「宝塔」,你就是在「供养舍利」。「高」就是深,无上甚深,这一定是指「明心见性」。

下面「五千由旬」也好,「二千由旬」也罢,它都是表不定量。「纵广正等」:「纵广」表长宽高,这是从立体方面来说「宝塔」的身量。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幢幡」表胆量。过去军队上阵,那大旗一竖,「岳」!名将出征,它起威震敌胆、鼓舞士气的作用。明心见性之人,如佛在《法华经》所讲:我独无所畏。这叫「各千幢幡」,「幡」跟「幢」是表同样的意思。士兵打仗,只要自己的军旗在,军心就是稳的。如果军旗没有了,这个军队大败而逃。也就是说有了「幢幡」,是比喻我们修行人明白了真理以后,心里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

珠交露幔,宝铃和鸣:「珠」是表「圆融、圆通、圆满」;「露幔」,表护持、覆护。明白「如来藏」道理以后,就是「珠交露幔」。对一切的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能够圆融,时时、事事、处处把自己置于安全地带,破除了恐惧心,这叫「露幔」。「宝铃和鸣」:是讲菩萨利他。风吹铃铛发出的声音,是表传法教化众生。「和鸣」,指所传之法与学生道交感应,就如上面讲「天人散华」一样。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香」是表讲经说法。香气表你开了智慧;那个香烧成了灰表你破除了一个迷惑颠倒,这叫「烧香」。「华」特解为「妙莲华」,也就是《妙法莲华经》——花开莲现、即因即果,你听经闻法,明白了佛你即是佛。「伎乐」,「伎」一般说为载歌载舞,种种的技艺;「乐」是乐曲、歌声,这里是表无量的法门。

「常以供养」的「常」解释为时时事事处处。前面有了「舍利」,有了「塔庙」,又有种种的「幢幡露幔」,这是表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这就是《阿弥陀经》所讲,饭食经行,以「饭」和「食」来代表无量法。就是说,真正懂了「如来藏」,你吃饭、穿衣,一切的行持都是「如来藏」。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是弥勒菩萨再发大慈悲心,感到前面所讲意犹未尽,所以这里重复赞叹菩萨精进。从方便法来讲,是讲菩萨利他——通过造塔、供养舍利来引导众生;从究竟义来讲,会相归性——我们听闻大法就是「供养舍利」,调整心态就是在「严饰塔庙」。《法华经》就是「如来全身」,就是如来的「法身舍利」。

「国界自然」:「国界」,大至佛土、小至微尘,无非「国界」,此处特指肉团身;「自然」,是讲「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表圆融圆满圆通,自在无碍。「国界」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国界」。「自然」表圆融圆满圆通,自在无碍。「殊特妙好」,形容「如来藏」之法殊胜,不可思议之美好。「天树王」,忉利天上之波利质多树也,此树为树中之王。「其华开敷」,天树之花非常奇妙。以此比喻修行人听闻《法华经》以后,身心快然,殊胜不可思议。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法会大众参差不齐,有百分之百的凡夫,也有天、神、阿罗汉,也有佛菩萨。但都受益于佛力加持,万千境界相互都能了知。「种种殊妙」,即以上所讲六种瑞相: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众喜瑞、放光瑞,六种瑞相。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这四句话是对上面四句话的加重,重复说明,道理是一样的。佛以一光把无量的万法显现起来。如果没有佛光的话,当下佛、菩萨、天、人、鬼、畜他能不能互相照面呢?不能。那我们现在在这里,虽然不能照面,在这么大的空间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在不在啊?都在。乃至我们一个毛孔里,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在不在?都在。这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所以这两段经文我们要仔细地观照,谁能观照到深妙,谁得大受用。

《楞严经》讲「于一毛端」,里面都有无量的大千国土在开大法会,这可不是谈玄说密,这是真实法。不管你看到看不到,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法尔如是。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因为烦恼习气重,看不到。我们现在因为眼睛是盯着名闻利养,所以我们那个真人被名闻利养「调虎离山」。虽然是真如实相,但是由于我执和烦恼习气,现量的智慧德能不能当下现前起妙用;虽然不起妙用,但它就在这里,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这里是弥勒菩萨代众请法。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四众」,是讲整个法会大众;「欣」,表法喜;「仰」,表恭敬心;「瞻」,是以期望心注视;「仁」,是对文殊菩萨的恭敬;「及我」,是讲法会大众都知道你是三世佛再来,我是未来佛,没有再超过你我二人的,法会大众就把期望寄托在你我身上。「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到底这里有什么因缘?「放」,是成就;「斯光明」,是整个法会这种气氛都是由佛力加持才成就。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这是表一种殷切之心。「佛子」,是对文殊师利菩萨的恭称;「时答」,带有迫不及待之义,你要抓住这个时机来解答;「决疑」,解除我们的疑惑;「何所饶益」:「何」是「什么」;「所」是「给予」,要给予我们什么利益;「饶」是表大、多、丰;「演斯」就是「放斯」,就是成就这样一个殊胜的气氛。

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佛坐道场」,指佛在因地修行。「坐」是表因缘;「道场」泛指「修行」。「所得妙法」:成佛到底修了什么法门?成佛的因缘是怎么回事?成佛有无量法门,但真正能叫人圆满成就的只有一个法,这到底是什么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是要说这个成佛的「妙法」呢?还是要给这些有关的菩萨授记呀?因为当年佛讲法已经四十一年,有些人该授记。所以弥勒菩萨也就是探文殊菩萨的口气——没有你老人家来印证,我不敢乱讲呐!显示出这个法会的和睦气氛。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此处再次总结前面种种胜相。「示诸佛土」:一切佛土,无论远近,如何庄严,以及诸佛,同时显现于大众面前。「此非小缘」:要显现出这种气氛来,一定有大事发生,一定有大法要传,否则不会花这么大的成本和代价。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前面是「瞻仁及我」。这里是点明,虽然看上去是你和我,但是来讲啊,你是「三世佛」再来,所以大家的本意,还在看你怎么个说法。「瞻察」,「察」就是看呐。恭敬地看着你,看你怎么个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大士,指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善男子,是吉祥语。惟忖,是思维、估量之义,这里应该解释为逻辑推理。文殊菩萨几乎肯定佛就是要讲《法华经》,但是佛毕竟还没有开讲,所以这里只能用「惟忖」。

欲说大法:当然就是《妙法莲华经》。

雨大法雨:是打比喻。甘露雨入了心田以后,心是不是得到滋润?

吹大法螺:与「众喜瑞」相对应。大众聚会,吹起号来,边跳边唱,是形容这种气氛。

击大法鼓:与「地动瑞」相对应,表力量。表《妙法莲华经》的法力大。

演大法义:与「放光瑞」相对应。明白了「如来藏」大法,这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光亮,把我们心照亮了。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文殊菩萨讲了自己的判断以后并提供理论根据,因为我在过去见过这种情况,而且不只一次。斯光,这里不要简单地解释为就是一种白毫相光。整个法会的气氛,六种瑞相以及见彼佛国土森罗万象,都叫「斯光」。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过去诸佛」为「本」,「今佛」为「迹」,本迹不二,以「本」来证「迹」。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咸」是全,都;「得」是「成就」,这两个字至关重要。「闻」就是开悟;「知」就是证得。世间出世间六凡四圣,这叫「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华经》是第一难信之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诸天:每个世界两个规则技罪恶成魔都市直播之算命大师初之心盛霆烨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系统启动,黑科技启航主角们请注意:炮灰女配随时发疯绝世神农白月光消失了一千年一品天尊江湖不归路:我做大哥那些年大道神主都市极品猛男双剑被退婚后,带奶奶和弟弟逃荒种田我有一个仙门星球帝业缭绕人在四合院:我是何雨柱妻子太忙不是错快穿:恶毒美人又被变态围攻我的七个相公风华绝代
经典收藏瘸腿大师姐带着宗门飞升了精灵文主角,哪有种田香穿越乱世,我有空间我怕谁要当僧侣的病娇竹马,转头要娶我女王萌妻:总裁的黑心莲再活一次方舟里的后勤官糙汉是兵王,独宠旺夫美娇娘全能站姐变爱豆后成顶流了白日深诱待神三七的七新书小少爷追夫攻略破茧成蝶,重生后总裁追妻火葬场九叔:从献祭女鬼开始修炼武道浴火重生:太子妃殿下要造反职业魅魔,青梅校花不放过重生之嫡四小姐是治愈师重生后,醋精贵妃变身冷冰冰四合院:我街溜子,捡属性逆袭!
最近更新不怼系统的宿主不是好宿主海贼:获得书书果实后,我躺了魏梓芙重生小师妹靠炼丹养活全宗深入骨髓下的恶魔世子爷,夫人她太凶残了黑莲花重生整个师门跪求我原谅穿越女只会针灸术六零之末世大力女和她的女尊娇夫技术牛马的日常女尊:夫君粘人甩不掉被逼离婚,我转身成了霸道仙尊年代军婚:女特种兵不好惹魂穿废材庶女的逆袭之路闪婚后,七爷的禁欲人设崩塌了云夏的快穿之旅开局:身为轮回者,我误入祖安玄学风水录重生女帝之天尊掌中三寸金莲七零军婚:分家!我不伺候了!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