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首页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盗墓:开局全套秘术,我直播考古被退婚后,带奶奶和弟弟逃荒种田职业魅魔,青梅校花不放过快穿:虫族女王她靠生崽躺赢酒色财气?可我是个好海军影后她有华夏系统罪夜聆听涅盘重生:杀手太子妃家外重生成草,我修妖也修仙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信解品第四 1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信解品第四

〈信解品〉基本也是打比喻。在第三品是佛通过打比喻而使得弟子正信。这一品是弟子们自己打比方,求佛印证其见解。

「信」和「解」,于圆顿大法而言,「即信即解,即修即证」。圆顿大法是全性起修,一步登天。前面讲「开示悟入」,是「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所以听闻《法华经》《楞严经》,直指心地,叫「修心」。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能与其它法门混同。其它法门是「解行并重」,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无修无证,见性成佛。

从〈信解品第四〉到〈授记品第六〉,这三品属于「譬说周」。这种说法的次第是帮助中下根机人当场开悟证果。在前面的〈方便品〉属于「法说周」,佛不打比喻,直来直去地讲大法,上等根机可以当下成就;那么这个「譬说周」呢,也是当下成就,只是要通过种种譬喻言辞反复讲解劝导令众生得解。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四个菩萨是代表中等根机的众生。这个「所闻未曾有法」,讲近了就是指〈譬喻品〉;如果讲远了,从法说周开始没有听说过;讲到更远的话,四十一年以来都没有听到过这种说法。

合掌:表「福慧双修」,左手表慧,右手表福。又表不二法门,说它是二吧,它就一个合掌;说它是一吧,有左有右,有福有慧。合掌还表「悲智双运」,左手表「自利」,右手表「利他」。

曲躬恭敬:「曲躬」属于身业,是表恭敬心之相。瞻仰尊颜:「瞻仰」是行注目礼。如果对人讲话你目视他方,这也是种轻慢;但也有一种人,眼睛盯着人家说话,好像审判一样,这是狂妄自大。依报随着正报转,果真能做到以平等心、慈悲心待人接物,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照」是讲人的气质,绝对不是搞艺术表演。佛到哪里也是以平等的肉身相跟大家共处。而白佛言:「白」表根本,这是表「口业清净」;前面的「发希有心」叫「意业清净」;「即从座起」顶礼,是表「身业清净」。这是表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用好这个心,才能得到三业清净。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指几个声闻弟子在佛前忏悔当初。一般大的丛林开法会的时候,在方丈的左右都是些首座,是「长老」,在法会大众中,这些人德高望重,所以讲「居僧之首」。「朽迈」:人老无用,这是愧于年长。「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自认为已经证到涅盘,已经不留后有;其实并没有证到「涅盘」,并没有得到灭度,而自以为是,这叫「未得谓得」。「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肯回小向大,进求佛道。这是耻于懈怠,在佛面前忏悔,惭于高位,愧于年长,却没有智慧;羞于非得,没有证果,自己以为证果了。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盘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这是进一步忏悔,自认为证到涅盘,故而产生懈怠之心。我们常讲「言为心声,身为心役」,他现出这种心态,身体自然就疲懈。

但念空、无相、无作:这几句话不尽人意,可理解为「三法印」——「苦空、无常、无我」。「苦空」,能看破色身是假的;「无常」,它不可能常住于世;「无我」,色身不是我。以此「三法印」作为「涅盘清净」的标准。阿罗汉证果以后,通过宿命通观察自己无量劫以来在六道轮回,特别是在三恶道受苦,他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他不敢再到世间来,生怕又受大苦,他没有办法理解愿身再来的菩萨,所以「心不喜乐」。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盘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这是重复忏悔,两个原因:我们自认为已经证得了「涅盘」;其次呢,现在也年龄大了,就最后一身了,还不如等着这个肉团身一过去,就是享清福。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小乘人只要明白了「法华三昧」,当下即蒙授记,这叫「开权显实」。阿罗汉、辟支佛是权宜之法,而佛要众生究竟成佛,这是真实之法。「甚」,欢喜至极,一颗悬的心落到实处;「欢喜」是作为法喜,解脱知见。

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我们真侥幸啊!幸亏今天听懂了「如来藏」,才能得到真实的灭度。这个「希有之法」如果说为「绝无仅有之法」,就更为殊胜。深自庆幸,获大善利:因为「如来藏」是彻法源底,究竟圆满。这里的「获」就是当下证果;「大」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佛讲的「唯以一大事因缘」。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见道成佛,当下解脱。为何是「不求自得」?有没有讲:「听佛讲了〈譬喻品〉以后,我们几个到深山老林里闭关一个礼拜,然后又到寺院礼佛三万,现在才成佛了。」没有这样讲啊!仅仅是两只耳朵听佛讲了一下,心里明白了,就成佛了,是不是「不求自得」呀?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乐说:我已经明白「譬喻」的真实意义,我能说得很圆融,也能够「开权显实」,说出真实义来。这个「乐说」已经变成自性流露,不是鹦鹉学舌。以明斯义:显示佛法真义。

譬若有人:指迷惑颠倒中的修行人。年既幼稚:善根很浅,还不堪承受大乘佛法。舍父逃逝:「父」是比喻佛,也可以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逃逝」是比喻背觉合尘,回大向小。久住他国:「他国」为九法界,等觉菩萨有生相无明,也在「他国」,还没有回到本土,这是究竟说;方便说,明心见性菩萨即已住入本国,到了佛土。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十」表天,「二十」表人,「至五十岁」是指五道轮回。

年既长大:比喻饱尝众苦啊;加复穷困:这说明在六道里轮回越多,烦恼习气越重。物极必反!等到了非常痛苦之时,他必然要想办法解脱。驰骋四方,以求衣食:在得正法之前,执着在无量法门里,都叫盲修瞎练。「以求衣食」就是求解脱之道。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渐渐」二字,指自己的善根在冥中成就自己,使自己逐渐向心地法门靠近,机缘开始成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父先来」观照为诸佛出世,要先在第四层兜率陀天弥勒内宫观察四千年。第四层天的一天等于人间四百年,所以四千乘以四百,再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大概有五亿年。那这四千年做什么呢?观察并统筹安排——示现在哪片国土,第一批弟子随从是谁,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哪些人来传法,末法一万年又是哪些人来传法,佛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求子不得」:指机缘未成熟。「城」,可说为净饭王宫。中止一城干什么呢?示现「有余依涅盘」。诸佛出世叫做「和光同尘」,「同尘」就是不变随缘;示现「有余依涅盘」,这个「城」当下是大光明藏,叫「随缘不变」,也叫「和光」。所以「中」就是「和光」,「止」就是「同尘」。「中」是当下包容一切万法;「止」是现「有余依涅盘」相。

其家大富:指佛出世。「其家」,不变随缘;「大富」呢,随缘不变。因他示现人相,托生王宫,并把真理来显示出来,故投生净饭王宫也叫「开权显实」。如果不通过示现太子,怎么能把佛法「开示悟入」?这段经文可不容易解释。所以他们打这个比方呢,就证明他们已经悟到真实法。

财宝无量:这是对「其家大富」进一步解释。「财」是正法之财;「宝」是表正法之妙用。这个「无量」,用第一义来观照:「无」就是「性」,「量」就是「相」;「无」就是「阿」,「量」就是「弥陀」,「无量」就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无量的「阿弥陀」又是一个「阿弥陀」。「财宝无量」表示佛的无量智慧德能。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这些都是表我们心地的「性具功德」,表我们本性的特征。

其诸仓库,悉皆盈溢:「诸仓库」总表「大圆镜智」,大圆镜智里具足无量智慧德能。「悉皆盈溢」:「盈」是满,「溢」是往外流;「盈」表「自利」,「溢」表「利他」。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僮仆」是特指圆教前七方便(前面多处讲过);「臣」是表圆顿大教十地菩萨,圆顿大教的代表作就是《法华经》《楞严经》,堪为大乘;「佐」是表圆教十向位的菩萨,紧随大臣其后;「吏」是表圆教十行位的菩萨,是普通的官员;「民」是表圆顿十住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比如说明白了「一心三藏」,你就住入佛家,永远不落六道轮回。

上面是从境界上而言,下面从法上而言。「象」是表《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那种圆观;「马」是表别教的那种次第三观,把三个「如来藏」用次第来观照;「牛」是表通教「空如来藏」,叫「空观」;「羊」是表藏教,从「有」门那种观照;这个「车乘」统指无量法门。这段文字如果变为「象、马、牛、羊,车乘无数」就更好理解了。

出入息利:「出」是表佛出世度人,对众生进行法布施,以法利益众生;「入」,利益众生,即为利己。「出入」皆有利益,故表「自他不二」。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成佛,只要还有一粒泥巴没有回归大光明藏,我们这个真心就不能算圆满自在解脱,所以菩萨道是「自他不二」。

乃遍他国:是分别说。佛自己在「常寂光净土」,那么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可以分别说为他土,叫无分别不妨分别。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商估」即商业;「贾客」指商人。比喻佛以应化身,将真实法流通到世间,成就众生。经商是不是有流通环节啊?通过这流通环节而使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归于本真」,「本真」就是回归到法身慧命。「亦甚众多」表成效。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时」,指老师和学生道交感应之时;「贫穷子」比喻「背觉合尘」的众生,既有六道凡夫,又有二乘圣人。「诸聚落」既可以说为五蕴炽盛,又可说为种种方便法门,此处特指人天小乘法门。「国邑」泛指为六根、六尘、六识,也就是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外道修行,其实统统都是在「六种震动」——不是大震动,就是小震动;不是正震动,就是邪震动,都要经历十八界。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遂到」表机缘感应。方便说为,他先到净饭王宫,最后再到只树给孤独园,这都是「其父所止之城」;那在这里呢,「所止之城」,究竟义说为我们的「大光明藏」——涅盘城,在这里有个过程,是指渐渐由凡夫外道,向人天、小乘、通别层次慢慢靠近,最后到涅盘城。

父每念子:「每」即是「常」——时时事事处处。阿弥陀佛总是把手伸在那里随时准备接引众生,叫「父每念子」。我们本来的智慧是现成的,只要肯回头,我们自己与自己的真心当下道交感应。因为「父每念子」,时刻在等我们,所以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回去。

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这是比喻我们的真心和妄心,由于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之迷,而相自隔开。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佛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从来没有提起说二乘人也能成佛,仅仅是旁敲侧击而已。

但自思惟,心怀悔恨:所谓「悔」,后悔自己训导不利;「恨」呢,对子女「恨铁不成钢」。佛在许多经里讲到「悔恨」,怎么「悔恨」呢?佛法真义无量劫都讲不尽,任何佛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这里的「恨」是慈悲心。迷惑颠倒的众生可怜呐!你再怎么教化他,能够接受训导的只是极少数!

自念老朽:已讲法四十一年,快要涅盘了,还没把真话讲出来。大法尚未传承。这里「老朽」就带有一点哀叹之义:我什么时候才能把《法华经》传出来啊!

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啊!「盈」是自利;「溢」是「利他」。无有子息:现在却还没有传承到后代。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一旦涅盘了,还没传《法华经》的话,那就是白来世界一趟。为什么?「无所委付」,这个如来家业怎么继承下去?

是以殷勤,每忆其子:这里仍然重复前面「自念老朽」,越是「老朽」就越加「殷勤」。佛时时召唤众生回头,叫「每忆其子」。

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得」是表机缘成熟,「委付财物」就是对菩萨授记。让弟子们听闻《法华经》,当下明心见性,即已授记。总是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坦然快乐:这时才真正感到自在,没有白来一趟。无复忧虑:那时这个心才如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佣」,打工;「赁」,自立门户,开店经营。「展转」是形容经营很苦。所以「佣赁展转」这是比喻修种种法门能得到一点福报,尝到一点甜头,叫「味禅」。「遇到」是表机遇。时间长了以后渐渐地感到这种法门没有什么法味。就跟有些人念佛念了五十年,读经一百多部,最后他想哭了,因为看不到成佛的希望,看不到尽头,怎么没有一点点起色?心里产生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就造成一种入道的机缘。

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这是表两类根机的人。小根机之人他不敢正眼正视大法,叫「住立门侧」。比如上面的摩诃迦叶、目犍连这样的人。「遥见其父」是表根机大一点的声闻弟子。他虽然能够体悟到一点大乘的法味,但是还差很远。比如舍利弗这样的上等根机。

踞师子床,宝几承足:「师子床」是表法座;「踞」呢,表如如不动之理,表佛法之尊严。「宝」是表慧;「几」是表定;「足」是表戒。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这是讲佛在传法初期,其周围弟子的智慧境界之情况。「婆罗门」在印度属于贵族,是表大根机的菩萨,表华严十地菩萨,也相当于「法华十住位」的菩萨,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刹利」是表「华严初地到九地」这些菩萨。「刹利」是印度种族第二个阶层,专门做官做府,而「婆罗门」贵族把握着国家的精神文化。一般他不做官,但是他有权决定官员的任免;他不执政,但是参政干政。「居士」表「华严三贤位」的菩萨。华严就是讲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位叫「三贤」,都叫「居士」。「皆恭敬围绕」:这是介绍佛当年这个僧团之正报的情况。

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真珠璎珞」表法财;各自成就了不同的果位,叫「庄严其身」。吏民僮仆:前面已作说明。手执白拂: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侍立左右:「侍立」比喻「中道」之义;「左」是比喻入「空智」,「入空」就是破一切相;「右」是比喻入「假智」,从「空」出「假」来体会「俗谛」,是破除「偏空涅盘」那种内尘。覆以宝帐:比喻佛慈悲之心,佛法慈悲覆护之力。垂诸华幡:「华」是鲜花;「幡」是红旗。这是表佛法的道力、法力这种气氛。香水洒地:「香」是表法门。「水」是表法门之力,或者叫「定水」,定水也是表一种自在解脱,能够消除烦恼。「洒地」,是除去烦恼得清净心。「地」表「本」,表我们的心地本来面目。

散众名华:又说为「七净华」。

一者,戒净。圆满受持诸经戒律,唯「三聚净戒」不可。二者,心净。破除烦恼习气,不要打妄想,始终以清净心、真诚心来守护身口意三业。三者,见净。这个涉及到世界观的问题。你对待自己、对待周边的环境怎样来判别、认识?用智慧来观照,叫「见净」。四者,度疑净。断除疑惑,常讲就是断除常见、边见,而树立修行的信心。五者,分别道净。分别智慧,从凡夫道、外道,通过分别以后而能通达到佛道。「分别道」带有引导之义。六者,行断知见净。通过行持来不断地破除烦恼习气。就是见道以后,还要修、还要行、还要证,来破除邪知邪见,叫「行断知见净」。七者,涅盘净。究竟大涅盘。

罗列宝物,出内取与:「罗列」就是时时准备着;「宝物」为法宝。无量教化众生的法门当下现成,叫「罗列宝物」。佛以法布施众生,叫「出内取与」。「罗列宝物」为化度之法,「出内取与」为化度之教。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在藏教菩萨位可以观照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在圆教位观照「如是种种严饰」,无非「一心三藏」——大至佛土、小至微尘,无非诸佛法身真常。「严」是圆满无漏。威德特尊:这里的「威德」究竟说为「无住大涅盘」,殊胜无比,尊圣无比;方便说为藏教菩萨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旁人,急追将还。

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即怀恐怖,悔来至此:这里的「见」,方便说为众生的一种敏感。「有大力势」,这是从外表上看出气质不凡。为什么「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以他的心力,对大法还不能适应。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这是比喻大乘教菩萨法,不是我们这样的根机所能成就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贫里」是比喻小乘之理,不含无量智慧德能,故为「贫」。「肆力」就是说我能够力所能及,表小乘法只能适应于小乘根机。衣食易得:这个「衣食」或理解为人我空,或理解为人天福报的那种味禅、「四禅八定」之类;「易得」这是一种小乘人的心态。其实修小乘果位也非常困难。

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久」是指大乘成佛要修三大阿僧只劫。「三」是不定数,因为当时佛还没有传《法华经》呐!佛当年讲这个法是方便说,《法华经》《楞严经》能叫你立地成佛。到最后让众生通过对比、分别,来信大厌小。「或见逼迫」,大乘法强调菩萨愿身再来要示现天、人、鬼、畜各种相。所以小乘人他情愿修那种「偏空涅盘」,他把出生入死看成是「逼迫」。「强使我作」,把修大乘法看成是一种痛苦和负担。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时」是尔时,表佛与有缘弟子道交感应之时。「见子便识」属于因缘法。为什么「识」啊?都是过去多生多世教化的学生弟子。「心大欢喜」是表机缘快成熟了。

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这些修行人的根机已经渐渐成熟,如来家业的传承指日可待,所以讲「今有所付」,而没有讲「今有能付」,也就是这个时候是要成熟不成熟。如果「今有能付」的话,那就在法华会上能付了。

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解释同上,阿弥陀佛「黄金臂常垂」,时时准备接引众生。佛不度无缘之人,缘可遇不可求,它有一定的定数。「而忽自来」,这是缘可遇,前面「无由见之」是缘不可求。

我虽年朽,犹故贪惜:「我虽年朽」这是比喻佛第八千次到娑婆世界示现,至于在其它佛土可以说是无量次。我虽然是个老古佛,恨不得一切众生当下成佛。即遣旁人,急追将还:旁人,可说为《华严经》。「急追将还」,体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讲成佛成菩萨顿教之法,对小乘人来讲显得很急。

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躃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尔时,使者疾走往捉:这个「使者」就是《华严经》。「疾走往捉」:急于求成,让那些小乘人马上成为大菩萨。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当时小乘根机之人根本都不知道《华严经》在讲什么。怎么「称怨大唤」呢?小乘人是以烦恼为「怨」,以生死为苦;那么大乘人呢,烦恼即菩提。从《华严经》到《金刚经》,到《地藏经》,再到人天法,佛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讲有修有行有证,它非常符合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只有《法华经》《楞严经》讲一步登天,不历修证,故而很难被众生接受。小乘人见到大乘菩萨愿身再来,他不理解这种心态。我不相犯,何为见捉:这比喻他的根机不适合于大乘法。「见」就是「被」。何必要用大乘法来强人所难?其实这里还没有涉及到圆顿大法,否则就更不相信了。

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使者」就是《华严经》。「强牵将还」是指小乘人的心态,好像这个大乘佛法在强迫他,强迫他回小向大。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自念无罪」既可说为凡夫二十八天和一些歪门邪道的「计取见」——有些人以为开了天眼,开了天耳,就是证到「涅盘」;也可理解为有些小乘人确确实实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以为究竟涅盘了。这个法通凡通圣,通小通大,乃至于一些通教、别教的菩萨,他已经明心见性还是怎么样,叫「自念无罪」。「而被囚执」,你怎么还要逼着我回小向大,修什么菩萨道?成什么佛?还要叫我生生世世愿身再来?我只愿意修一个「偏真涅盘」,修一个没有色身拖累的这种灵体。

此必定死:是指小乘人颠倒妄计「涅盘四乐」——常、乐、我、净。小乘人认为证到「偏空涅盘」就是「常」;而菩萨愿身再来示现那种分段生死,他说是「非常」,是死。小乘人以不入世、清净无为为「乐」;而大乘人在尘教化众生,以苦为乐,小乘人认为是苦,是非乐。小乘人破除了分段生死,证得灵体,以为这是「我」;大乘人愿身再来,依靠色身教化众生,他认为这个色身就不是我。小乘人以不涉世俗,回避世间的五欲六尘为「净」;而大乘人和光同尘,在尘不染。小乘人认为大乘人这是非净,「计净非净」,所以叫「此必定死」,他认为「常乐我净」这四种涅盘功德断送了。转更惶怖:小乘人在证偏空涅盘以后,以宿命通观察到无量劫都在六道轮回,在三恶道受苦,所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流血,惶惶不可终日。闷绝躄地:「地」是指烦恼地。

父遥见之:为什么叫「遥」呢?小乘心态跟佛之心态相距甚远。佛眼无所不见,「遥见」就是明白一切众生的根机。而语使言:而对使者说话。不须此人,勿强将来:既然这样,佛就停止《华严经》的讲解,不能勉强,机缘没有成熟不要「拔苗助长」。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这是由第一说法时期转入第二说法时期,讲《阿含经》等小乘经典,从「苦集灭道」「四圣谛」下手。「冷水」表小乘法;「洒面」,用小乘法来教化。为什么要浇「冷水」呢?小乘法也可以帮助修行人断除三界六道的那种烦恼。烦恼也叫「热恼」,用对治法必须以冷治热,叫「冷水洒面」。「洒面」表一些方便法在事相上执着。那么到了《法华经》《楞严经》不是「洒面」,叫「修心」,在前七方便,叫「修行」。「令得醒悟」,「醒悟」就是开智慧,先除去热恼让他清净下来。莫复与语:也就是暂时停止《华严经》大教。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佛知道众生的根机。「下劣」是相对于大乘根机而言,而不是指六道凡夫的那种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知道这个时候小乘人还没有发心,你要他承担如来家业这是强人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审知」就是恰如其分。「方便」包括在讲《法华》之前,在前四说法时佛从来不讲二乘人能作佛,此为方便说;究竟说,其实一切人都能作佛。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佛在终止《华严》大教以后,宣布马上要讲小法。放汝,让你能得到自在,叫观机逗教。各得其所,叫「随意所趣」。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从地而起」比喻方便法也可以观机逗教,也能引导修行人证得一定的果位。往至贫里,以求衣食:这是指开始进入第二说法时——小乘阿含时,求证阿罗汉果位。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欲」,这是说佛的良苦用心,设种种方便「诱引其子」。密遣二人,形色憔悴:「二人」指声闻、缘觉二乘教法。怎么「密遣」呢?二乘教法里包含着大乘佛法,但是非智不悟。「形色憔悴」:由于小乘人是以自利心,只想自己成就,心量很小。你看寺庙里诸佛菩萨像是不是很庄严呢?阿罗汉像是不是有点古里古怪?是不是叫「形色憔悴」?因为阿罗汉只为自己打算,想不到别人,所以他气质不能摄受人;大乘菩萨道以利他之心,相由心生,故其气质使人乐意接近。无威德者:也就是「形色憔悴」,是加重说明,没有「威德」就不能摄受人,不能以「威」服人,以「德」化人。佛菩萨之道,他就是发脾气,你虽然害怕,但不会恨他,你知道他为你好。

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汝」指小乘法。「徐语」就是慢慢引导。你如果直接讲「这个泥巴也是我,也是你啊」,他才不相信呢,你必须拐弯抹角。此有作处,倍与汝直:在讲声、缘、藏、通、别之前是不是人天法啊?人天法属于凡夫外道修行,他不是通过从根本上来破除见思烦恼,而是用强烈的意识心来修那种禅定功夫伏住烦恼。小乘阿罗汉从表面上看,一样在修「四禅八定」,但发心不同。阿罗汉从根本上来断见思烦恼,能达到第九次第定。所以同样修「四禅八定」,前者是「伏惑」,后者是「断惑」,是不是「倍于汝值」?

同样受五戒、菩萨戒、三坛大戒,功德大小只看你的发心。你是为了自己成佛而受戒,你就是小乘;若是为了教化众生而受,那修的大乘戒。相上看一样,用心不同,价值迥异。同样的你来供养三宝一百元,你是为了自己得人天福报,那就是人天道;你是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小乘道;你是为了大众成佛,那就是无上道。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教我们学会怎样用好这个心,要非常珍惜「如来藏心地法门」啊!自古以来诸佛菩萨都在奔走呼号,可是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解其义?

穷子若许,将来使作:如果他是这个根机的,那就这样成就。

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如果他要问到底这个法门是怎么回事啊?告诉他,这是帮助你破除三界粗重见思烦恼,叫「除粪」。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我等二人」就是声闻和缘觉二乘之法,「亦共汝作」表人与法相应。我们这个心,你看什么,信什么,你就是什么,叫「亦共汝作」。你贪着名闻利养,名闻利养就跟你道交感应。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法与人相互摄受。既已得之,具陈上事:相遇了,开始修这个法门了。「具陈上事」就是按照「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法等等这些事情一一地陈述在面前,一一解决。「具陈」是教门、行门都包含在内,用来对照修行。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先取其价:了解它的大概内容,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位,不能盲目修行。「取其价」就是证得阿罗汉。寻与除粪:然后再开始修行。

其父见子,愍而怪之:「愍」,是可怜;「怪」,是恨铁不成钢。众生是冤枉轮回啊!众生修小乘是冤枉修小乘啊!他明明就是大佛,一点就成功。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慈心父母古来多,父母怜爱自己的儿女,还在旁边悄悄地观察,因为悄悄观察才能得到真实。我们要感慨佛的良苦用心,总在琢磨怎样更好地教化众生。如果直接接近他,可能有逆反心理,还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这是用方便智,用权智,来鉴定众生的根机。羸瘦憔悴:「羸」就是少智慧;「瘦」,少福德;「憔」是心内尚有恐怖;「悴」呢,肉身还在遭受种种的苦痛。

粪土尘坌(bèn):界内见思烦恼还很重。污秽不净:指界外的尘沙烦恼。界内界外的烦恼,打比方大概了解一下。比如说我贪嗔痴,喜欢吃肉,喜欢喝酒,喜欢跟人斤斤计较,这叫「界内烦恼」,你把这些烦恼能够破除了,你就证四果罗汉。怎么叫「界外尘沙烦恼」呢?比如说我现在虽然不吃肉不吃鱼,我闻到肉味,闻到酒味,心里还在动,心有好感;我现在不会跟人嫉恨,不会跟人吵嘴怎么样,但境界现前的时候,心里总还有点不自在,这就是「界外烦恼」,这种烦恼已经比较微细,但是你可以不落六道轮回,最起码不落三恶道。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这是表佛的大智慧、大道力。「即脱」就是把自己的大智慧隐蔽起来,只用小智慧来教化众生。也就是说把《华严经》《金刚经》这些大智慧,更不用说《法华经》《楞严经》,把这些暂时放一放,先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地藏经》《阿含经》这些经典先来引导众生。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属于下等法。「细软上服」和「璎珞」说为「无生法忍」,乃至「寂灭忍」;「粗弊垢腻之衣」属于「破恶」,修「生忍」。怎么「生忍」呢?明明在这个境界上伤害了我,怎么样?你不忍也得忍,用一种强烈的意念压制自己,你还没有得到自在。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所以他不得不断。如果我们又能吃喝玩乐、又能胡作非为,将来又能成佛,是不是更好啊?可这不可能呐!你只有权衡利弊。放纵几十年,会得来无量劫的大苦恼;而放下这几十年的名闻利养,得到的是永恒的解脱。算好这本帐。

尘土坌(bèn)身:你要教化众生,你必须示现跟他差不多的境界,然后比他稍微高一点来引导。这是示现劣等。右手执持除粪之器:各种对治的法门。状有所畏:跟小乘人在一起了,你不能显示得像国王将军那样,雄赳赳气昂昂,要把他吓坏了。你示现跟他差不多的身份:「老伙计,怎么样?我来帮帮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显示出他平易近人。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佛历来赞叹精进,鞭策懈怠,但是也反对无益苦行。「勤作」可观照为「四正勤」:「已生善令长,未生善令生」,你已经具备的好的品德,你要让它发扬光大;你还没有的好的品德,你要学过来;「已生恶令断」,你现在明白了自己的习气,就必须把它断掉;「未生恶令不生」,你没有染上的恶习千万不要让它生。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这个「方便故」,就是装得很惨的样子。你如果说穿着绫罗绸缎,走到那个掏大粪的人面前,人家敢不敢接近你啊?

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咄」是个语气助词。「男子」就是「伙计」啊,或者「宝贝」啊。「汝常此作」:你就这么干!不错!「勿复余去」:不要三心二意啊,好好干!「当加汝价」:会给你加薪,给你发奖金。以此比喻逐步地还有大法可修。

诸有所需:只要你需要的,有的是。盆器米面盐醋之属:「盆器」可观照为藏教法、小乘法。「盆器」有用,即为证得人我空;但「盆器」能不能吃啊?有即为不能明心见性。「米」呢,观照为禅宗的明心见性,它把万相、森罗万象全部去掉,只见一个「大」。「米」是粗粮;「面」是细粮。由「粗」出「细」,由「大」出「小」,由「空」出「有」。在俗世间任何一法细细地品尝,体会俗谛的味道,比喻为别教的道种智。「盐」和「醋」是不是可以与一切的食品相互搭配啊?比喻圆顿大法圆融、圆满、圆通于一切万法。所以「当加汝价」,你只要好好地修啊,可以成为小菩萨、中菩萨、大菩萨。

莫自疑难: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有疑难。只要有疑难,佛一定会适时地引导你。因为圆顿大法是全性起修,除一切疑。亦有老弊使人,需者相给:「老弊使人」是比喻神通。神通在佛法里叫「圣末边事」,是佛法中的皮毛,但是也各得其所。你如果喜欢的话,也有这个东西,需要就给你。好自安意:这些事情都给你想得很周到了,你好好要安下心来吧!只要安心于佛土,总有出头之日。

我如汝父:这都是方便法,是套近乎啊,慢慢地启发。佛、法、僧是一体啊!我年老大,而汝少壮:为什么说你是我的儿子?我年纪老了。方便解释为:我已经成佛,具足了无量的智慧,你们还在迷惑颠倒之中。

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小乘法是妄中之真,通过修持他能够积累善根道行,福至心灵啊!「无有欺怠瞋恨怨言」与五根五力相对照。没有「欺」是不是讲信用?没有懈「怠」是不是讲精进?没有「瞋」是不是讲我们的意念呢?没有「恨」是不是讲定力?没有「怨」为慧力。小乘法通过「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五力来打基础。

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如余作人」是指外道。外道不懂得正法,自己欺骗自己。无益的苦行是不是属于懈怠啊?是最大的懈怠。外道对自己束缚得非常非常死,不敢有一点点懈怠,是不是瞋恨心呐?瞋恨自己的短处啊。「怨」就是我怎么还不成佛啊?他始终在这个情执里打转。

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观照为见道位,这是比量功德,就如同所生之子,这是见道位的重要性。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步步引导,小乘人也是佛的儿子。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尔时,穷子即受教勑,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欣」是高兴,「此遇」,遇到大法。为什么「客作贱人」?佛当年讲菩萨法,小乘人是旁听,好像与自己无关;虽然旁听,他也明白了:「我们将来也能成佛,但现在还不是。」那么当小乘人听到了教菩萨法以后,不管他信不信,菩萨法是不是进入了他的阿赖耶识?第七识已经瞒天过海,但前六识还不相信。这是凡夫的共同的习性!这里佛也就是讲:你明白道理以后,你已经是主人。否则他不会说「犹故自谓」,正因为他已经解脱,已经成为佛子,已经成就了菩萨法,但他不相信,所以说「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否则的话,如果他本来就是客,本来就是贱人,怎么可以「犹故自谓」?这就是《弘传序》讲的「俱崇密化之迹」。

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由于这个原因,他在修小乘法的同时虽然听到了菩萨法,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菩萨,叫「客作贱人」。由于这种缘故,佛也没有办法强迫他说你就是菩萨!你越讲他越不敢相信,故而「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明理后,念也好、拜也好,它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品位。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过是已后」,这都是不定的。有的人可能一时半刻,有的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说不准。「过是已后,心相体信」相似于「相似即佛」。比如:你正当烦恼的时候,你就会提醒自己——烦恼是谁啊?谁不是谁啊?——马上心情平静下来,你是不是当下体会到一种自在解脱的法味啊?「入出无难」,有时修修小法,有时听听大法。这时好像也能够随顺了,不像过去那种抵触心态。

有一对老夫妻到慈航净苑去,老太太先去一个礼拜,回去跟老头子讲:师父讲的这个法太妙了!他们过去修了大概将近二十年,念佛,还修禅宗,修密宗,自己以为懂得了很多,一听以后把自己过去的全部否定了。所以叫老头子赶快去听,太重要了!老头子听了两个月,总是格格不入;但是他有个好处:为什么看到其他人法喜充满?他想离开,又不甘心,呆在那里心里别扭。又听了两个月以后,他听出味道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幸亏没有离开。这就是「心相体信」。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虽然感到大乘佛法比较好,但小乘佛法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仍然受到束缚,所以「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有疾」,佛知道自己就要快涅盘,也可理解为佛的心病,想要把《法华经》传世。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我现在要找人传承如来家业呀!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众生本来是佛,仅仅是我要给你们「开、示、悟、入」而已。

我心如是:方便解为我的心就是这样的,你为我的儿子;究竟解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圆顿大教,一草一木,一粒微尘,尽足为一真法界。当体此意:你们必须正当名分地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念,能体此义,即生成佛。

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与你当下就是一个本体,哪有什么父子之称啊?宜加用心:你应该用智慧来观照。无令漏失:不要让你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迷失在你的这种我执、迷惑颠倒之中。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这时比喻弟子们领受了佛的教诲。但是呢,而无希取一餐之意,为什么?因为还没有真正把他当成自己;而且领取了,就如佛对舍利弗讲,是凭对佛的信任而领取,而不是以他们本有的这种智慧之根而问心无愧。是表这种阶段。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虽然明白了大法,只是下劣心、意识心这种习气,仍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凡夫,仍然跟佛还有所谓「父、子」之分。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在这个期间,仍然说为宣讲《法华经》之前,佛以种种办法旁敲侧击。在《圆觉经》等多部经典,都提到过「如来藏」,但是限于口头禅,没有像《楞严经》那样详细地解释。所以二乘人在听闻《法华经》以后,才悟到怪不得佛讲了这些法,都是在旁敲侧击「妙法莲华」,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悟「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变现而已」。

复经少时:是越来越逼近「法华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佛陀旁敲侧击,反反复复教导,二乘人慢慢开了智慧。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与菩萨道已经相感通。

临欲终时:这是指《法华》前期,也就是般若时期,已经接近尾声,小乘修行人心量渐渐打开,佛又即将涅盘。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其子」是佛当年剃度的、在《法华经》前面讲的万二千众,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并会亲族」,这是佛在过去世中已经成就的弟子,现于十方国土代佛传法。佛讲《法华经》呢,他们一起来做影响众。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上面「并会亲族」是总指与会大众。这里的「国王」是比喻,要开讲《妙法莲华经》,要将万法归宗,方可称「国王」。这与后面〈药王菩萨本事品〉打十种比方,把《法华经》称为「经王」,一脉相承。「万法归宗」,就是一个王。「大臣、刹利、居士」,这是总表上面诸子和亲族他们的各种境界。

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方便解:你们可知道啊?这些人在过去十万亿佛法中就是我的学生,因为受我的教化,方便说为我的儿子。我之所生:方便说是「从我开始修行」;究竟说:这个「我」即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我」,没有哪一法不是「大光明藏」,一定作如是观照。于某城中,舍吾逃走:「某城」就是涅盘城,「舍吾逃走」就是转圣成凡,就是我们无明妄想而使显现出十法界万法。「舍吾逃走」就是背觉合尘,虽然是涅盘城,也同样是假名相,所以叫「某城」。真也好,妄也好,都是假名相,说说而已,叫「某城」。「涅盘城」也是说说而已,这都属于别教的法义。到了圆教,万法都是一个念,一个念当下即是万法。

伶俜辛苦五十余年:比喻背觉合尘,迷失法身慧命,可怜,可悲,痛苦。「五十余年」特指五道轮回。把时间变成佛法,把时间变成国土,这也是《法华经》的妙用,时间即是空间,时间即是万法,万法没有谁不是谁。你讲:人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风,风就是木头,木头就是雨,世间人能不能理解?他认为你胡说八道。可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啊!哪一样不是哪一样?这是石破天惊的大法。此法难解,非智莫入,好好观照。这就是《法华经》难解之处。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某来某去的。我是佛,你叫我什么都可以。你叫我玉皇大帝也行,叫观世音也行,叫牛魔王、猪八戒都行。前面是个「某城」,这里是「其某」、「我某」,都是「某」,就没有一个真名实姓。这是不是妙法?妙法呀!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我已经是老古佛,已经证入大光明藏,证入「大涅盘」。「怀忧推觅」干什么?我已证入大光明藏,但是我「寂而常照」,念念都在考虑教化众生之事。阿弥陀佛黄金臂昼夜长垂,那就是在「怀忧推觅」。「怀忧」就是考虑着众生在痛苦。「推」和「觅」是一个意思,寻找教化众生的机缘。忽于此间遇会得之:这是因缘聚会,师生道交感应。此实我子,我实其父:这里方便说,这在三藏十二部是哪一部啊?因缘部。「无分别不妨分别」,说为父子。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这里「分别不妨无分别」。我的一切的财物万法归一,都是「子有」。

先所出内(纳),是子所知:这里点出了前四说法时期的良苦用心。以前讲的三乘法统统归于圆教一乘法,现在二乘人都已经明白了。以前佛陀讲小乘法,并对大乘法旁敲侧击,他们不仅听到了,而且还鹦鹉学舌,讲给众生听。他们已明白什么是佛,但不相信自己就是佛。真人已经成佛了,假人还在迷惑颠倒。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过去面对「宝藏」,只认为是自己守财奴而已。现在经过老师一讲,这个「宝藏」就是我的。比喻过去听了那么多菩萨法,认为都是人家的事情。现在经佛指点,原来明白了大乘法的同时,即已是大乘菩萨。「自然而至」就是不从修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刚离婚就觉醒了逆天系统吞噬古帝有几个男主都市修真:我有武帝记忆将门枭虎江湖不归路:我做大哥那些年四合院:最强主角被退婚后,带奶奶和弟弟逃荒种田穿越成王妃,搬空国库去流放逃荒重生七零修仙大佬带老婆打怪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被兄弟出卖,归来已无敌重生七零飒妻归来回到明朝当暴君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小橘子的英语笔记失忆的我相信了徒儿的师徒悖论医妃有系统,绑定中毒王爷做任务镇国傻世子罪恶成魔神婿叶凡
经典收藏庄老邪修仙传秦老六的生活日常人在洪荒,投资万界!重生之嫡四小姐是治愈师浴火重生:太子妃殿下要造反盗墓:快把我哥放开!小宫女娇软妩媚,一路荣宠成太后数据化修仙,我用命升级带着两宝去逃荒,我逃成了首富墓虎火影:开局获得赛亚人体质重生后,醋精贵妃变身冷冰冰末世,恋爱脑杀了最后一位神荒年过后我带弟妹发家致富穿越乱世,我有空间我怕谁脑叶公司:逐渐离谱的员工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类后我花钱超猛,系统嘎嘎宠我!瘸腿大师姐带着宗门飞升了创世神的娇娇小徒弟
最近更新七零军婚:分家!我不伺候了!斩神:炽天使机甲,缨子摸哪儿呢妖精的尾巴星辉杀猪女的逆袭:强制爱滚蛋不怼系统的宿主不是好宿主哈利波特:从麻瓜表哥到概念法神穿越荒年,我靠手艺种田翻身死后睁眼重回婚前,踹渣男嫁军官云夏的快穿之旅王妃有病,治起来很麻烦戎马关山柯南:我的人设很柯学穿越七零,富少爷靠美貌钓老公下乡知青带着空间去当兵黑莲花重生整个师门跪求我原谅海贼:获得书书果实后,我躺了我在港岛混,就靠兄弟多!鸣辉神殇黑心美人撩春色,禁欲少爷失控了疯癫恶女:刀子一捅一个不吱声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印广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