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人,唐代着名文学家、官员,活跃于武后至中宗时期,官终太子宾客,其文辞典雅繁丽,与李峤、杜审言等并称“方外十友”,是初唐向盛唐过渡阶段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
徐彦伯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据《旧唐书》记载,他七岁便能属文,下笔成章,当地贤士皆惊叹其才。稍长后,他潜心研习经史,尤擅诗赋与骈文,文风受初唐文风影响,注重辞藻雕琢与典故运用,却又不失气韵流畅,为其日后跻身文坛核心奠定了基础。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徐彦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初授蒲州司兵参军,后因文笔出众,被荐入中央担任左拾遗。这一时期,武后重视文治,广纳文学人才,徐彦伯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频繁参与宫廷文事活动,常奉命撰写诏令、碑颂等,其文因“典缛华美”而深得武后赏识。不久后,他升任给事中,负责侍从规谏、审核诏令,在职期间以直言敢谏着称,曾针对武后时期酷吏专权的弊端上书劝谏,提出“去酷吏、安朝臣”的建议,虽未完全被采纳,却展现出其刚正不阿的品格。
长安三年(703年),徐彦伯因受朝堂党争牵连,被贬为通州司马。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他仍勤于着述,写下《枢机论》一文,以“言为心声,行为身范”为核心,论述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文中旁征博引,逻辑严谨,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质兼备的政论佳作”。这篇文章后来被《全唐文》收录,成为研究其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唐中宗复位后(705年),朝政重回李氏手中,徐彦伯因才名被召回京城,历任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等职。此时他与李峤、杜审言、崔融等九位文学家交往甚密,十人常于长安城南的别业聚会,吟诗作赋、切磋文艺,因皆不拘泥于世俗礼法,追求精神自由,被时人称为“方外十友”。他们的创作风格虽各有侧重,但均推动了初唐诗歌格律化与骈文成熟化,为盛唐诗歌的繁荣积累了经验。徐彦伯在此期间创作的《登长城赋》《雪赋》等作品,以瑰丽的想象和精湛的笔法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怀,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文人争相效仿的范本。
景龙三年(709年),徐彦伯升任太子宾客,成为太子李显(后为唐殇帝)的侍从官,负责辅佐太子读书、参议朝政。他恪尽职守,常以历史典故为太子讲解治国之道,强调“仁政爱民”“贤臣辅国”的理念,深得太子敬重。同时,他仍活跃于文坛,主持编纂《三教珠英》的补编工作,该书汇集儒、释、道三教经典名言与文学作品,是初唐重要的类书之一,徐彦伯在编纂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文献整理能力。
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徐彦伯因年老请求致仕,获朝廷批准,不久后在家中病逝,享年约六十九岁。朝廷为表彰其一生功绩,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宪”。
徐彦伯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个人创作上,更在于他对初唐文坛风气的引领。他的诗文既保留了六朝文学的辞藻之美,又融入了盛唐文学的雄浑之气,形成了“典而不僵,丽而不浮”的独特风格。《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全唐文》收录其文二十余篇,这些作品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料。
在仕途上,徐彦伯历经武后、中宗、玄宗三朝,虽曾遭遇贬谪,却始终坚守为官之道,既以文才服务朝廷,又以直谏辅佐君主,展现出“文臣兼济天下”的抱负。而“方外十友”的交游经历,更让他成为初唐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在仕途与文道之间寻求平衡,以文学寄托理想,以品格影响时人。
总体而言,徐彦伯以文名立身,以德行辅政,其生平事迹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仕途与文路历程,更折射出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文人在政治变革与文学革新中的探索与追求,为唐代文化的繁荣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徐氏略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