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夏七月,李世民在河北已平、兵临兖州之际,将目光转向了全局。一场关乎功勋荣宠与天下归心的宏大叙事,正随着淮泗之地的初定,进入新的章节。秦王的战略重心,已从沙场征伐,悄然转向庙堂的布局。
兖州城外,唐军大营灯火通明。李世民望着舆图,对侍立身旁的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沉声道:“徐圆朗困守孤城,如瓮中之鳖。淮济之间,大局已定。”他修长的手指从兖州移至长安,“如今真正的战局,不在山东,而在长安。”
房玄龄会意,接口道:“殿下此战,功高震主,此番班师,荣宠背后恐有深意。陛下筹建弘义宫,既是殊恩,亦是试探。”
长孙无忌亦颔首:“不如将此间扫尾之功,分于诸将。殿下早日携平河北之威,回朝定鼎,方为上策。”
李世民颔首,目光决断:“善。徐圆朗已是强弩之末,若我大军久驻于此,反令朝廷不安。”翌日升帐,他朗声下令:“淮安王李神通!”
“末将在!”李神通出列。
“命你总督兖州军事,行军总管任瑰策应侧翼,李世积前军攻坚。三军合力,务必擒拿徐圆朗,肃清余孽!”
“末将领命!”三将声震营帐。
部署已定,李世民于七月初八(乙酉日)亲率玄甲精锐班师回朝。金色的阳光洒在黑色的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支天下闻名的铁骑,不再向东,而是转舵向西,踏上了返回帝国权力中心的归途。
秦王李世民如何返回长安暂且不提。
七月初十,长安城在盛夏的晨光中迎来了另一位影响天下格局的人物,此人便是江淮名仕杜伏威。
当日,杜伏威轻车简从,踏入太极殿。这位昔日的江淮豪帅,今日卸甲入朝,每一步都踏得沉稳如山,心中却波澜暗涌:从草莽到庙堂,这条路他走了十年,今日终抵终点,亦可能是起点。
殿内,香薰氤氲,百官肃立。御座上的李渊目光坚毅,在杜伏威跪拜行礼时,竟破例起身,亲自步下丹陛,执其臂膀,引至御榻之侧。
“爱卿以江淮千里来归,使百姓免于兵燹,此功不在开国诸将之下。”李渊声如洪钟,话语在殿堂回荡,既是说与杜伏威,亦是昭示百官,“从今日起,朕委你太子太保之职,与朕之子弟讲论忠义;行台尚书令之职依旧,江淮军政,仍需卿之威望。”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让一位归附的诸侯登上御榻,已是殊恩,地位更在齐王元吉之上,此等荣宠,本朝未见。
杜伏威再度深深下拜,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激动容:“臣,杜伏威,本一草莽。蒙陛下不弃,授以显职,恩同再造。臣此生唯竭尽忠贞,以报陛下于万一。”
他言辞恳切,心中却明镜也似:这太子太保是尊贵的虚衔,行台尚书令是遥远的实职,留在长安,是恩宠,亦是质约。他交出了江淮的兵权,换来的是自身与麾下的平安,以及李唐江山的彻底一统。
李渊满意颔首,目光转向随杜伏威入殿的魁梧将领:“阚棱将军。”
“末将在!”阚棱声如金石。
“朕授你左领军将军,宿卫宫禁,望你效忠王事,勿负朕望。”
“末将万死不辞!”魁梧的将军回应之声铿锵有力,在大殿内回音不绝。
这一授官,更是意味深长。既安抚了杜伏威旧部,亦将其核心将令纳入朝廷体系,置于眼前。
阚棱是杜伏威的养子之一。杜伏威麾下有养子三十人,阚棱与王雄诞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阚棱年长于王雄诞,军中称阚棱为\"大将军\",王雄诞为\"小将军\"。 杜伏威的步兵多出身盗贼,军纪一度是个问题。阚棱被委以整顿军纪的重任,他执法严明,对于违法者严惩不贷,即便是亲朋故旧也不宽恕,使得军中\"令行禁止,路不拾遗\"。
当年,阚棱归顺唐朝后,被任命为左领军将军,后又迁越州都督。
当杜伏威最终站回班列,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时,他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复杂的目光,有钦羡,有审视,亦有难以言喻的忌惮。他坦然受之,心中那片曾经叱咤风云的江淮,在此刻,终于与眼前这片长安的宫阙,彻底融为一体。
就在杜伏威于庙堂之上尽享殊荣的当夜,长安的另一处馆驿中,却是另一番光景。
与杜伏威同降的李子通,辗转难眠。他推开窗,望着南方晦暗的夜空,对榻上假寐的旧部乐伯通低吼道:“伯通,你我都曾是纵横江淮的蛟龙,如今却困于此地,仰人鼻息!杜伏威竟甘为笼中鸟,可笑至极!”
乐伯通坐起身,谨慎地压低声音:“李公,慎言!如今大局已定,唐廷势大……”
“正是杜伏威入朝,江东无主,此乃天赐良机!”李子通猛地转身,眼中燃烧着不甘的火焰,“我等在长安,不过是待宰的羔羊,名为归顺,实同囚虏。江淮子弟,皆是你我旧部,振臂一呼,必能重聚大业!难道你愿此生,就终结于这长安的馆驿之内,做个无所事事的寓公吗?”
他的话语充满了对往昔权势的眷恋与对现实处境的不忿。此刻,老上级杜伏威的荣宠非但未能使他安心,反而深深刺痛了他,让他看到了另一种更为冒险,却也可能更辉煌的道路。
乐伯通被他话语中的激愤与描绘的图景所动,沉吟良久,终于咬牙道:“也罢!与其老死长安,不如搏个前程!愿随李公,再闯一番天地!”
二人计议已定,当夜便借着夜色掩护,悄然潜出馆驿,策马直奔东南方向的蓝田关。他们一路小心规避官道,专走僻静小径,心中既怀着重整旗鼓的野心,也充斥着逃亡的紧张。
然而,他们的行踪早已落入关防眼中。就在二人以为即将逃出生天,抵达蓝田关下,欲趁黎明前的黑暗混出关去时,火把骤然亮起,照得四周如同白昼。
守关校尉按刀而立,冷然道:“李将军、乐将军,陛下待尔等不薄,何故不辞而别?”
四周甲士环列,弓弩已张。 李子通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掷剑于地。他与乐伯通最终未能重返他们梦萦魂牵的江东,而是在长安郊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这一场意图趁势而起的潜逃,最终以两颗人头的落地,画上了血色的句号。
杜伏威的审时度势,换来的是身后哀荣与部众保全;而李子通的野心复萌,则印证了那句“天命已归,妄动者亡”的历史铁律。在这天下鼎定的大势面前,个人的选择,往往便是一生一死的分野。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唐凌烟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