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顺放下背上的小竹篓,拿出两根鱼竿,递了一根给周安。
“来,拿着,这根给你用,都是我自己做的,你试试顺手不。”
周安伸手接过,指尖触到竿身,带着几分竹子特有的凉意。
他把鱼竿掂在手里转了转,忍不住笑着感叹。
“叔,你这鱼竿做的还挺好,看着就结实!”
这鱼竿是姜长顺亲手做的,一眼就能看出手艺相当不错。
竿子是用一人多高的细竹竿做的,每个竹节头都经过了文火熏烤。
烤得恰到好处,既去掉了竹子里的潮气,又让竿身变得更加坚韧。
整个竿体细长挺拔,没有任何复杂的装饰。
竹节分明,带着一种原始的朴素美感。
竿梢部分做得格外细,透着几分灵动。
而竿柄处则粗一些,打磨得光滑圆润。
握在手里稳稳当当,特别趁手。
周安顺着竿梢往下看,鱼线是那种粗粗的尼龙线。
看着有些陈旧,却很结实。
鱼钩也是小小的,泛着淡淡的铁光,一看就是自己磨出来的。
最让他觉得新鲜的,是那浮漂。
竟然是用野鸡的羽毛做的!
“叔,您这浮漂真挺有意思,是野鸡毛做的啊?”
周安指着那浮漂问道。
姜长顺一边整理自己的鱼线,一边点头回答。
“嗯,这是野鸡翅膀上的大毛杆,选的都是翎羽。
中间是空心的,而且特别轻,浮力还稳,做浮漂最合适不过了。”
周安仔细打量着那羽毛浮漂。
几段短短的羽管,串在鱼线上,像一串小小的糖葫芦。
这浮漂过于原始,灵敏度却高得很。
姜长顺见他好奇,便解释道。
“别瞧它简陋,鱼只要轻轻碰一下饵,这浮漂就能动。
顿口、送漂都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小鱼啄食的微小动作,也能立马发现。”
周安听得连连点头,心里暗自佩服老丈人的手艺。
在这六十年代,压根就没啥正儿八经的鱼竿售卖。
市面上很难见到现成的渔具,大家钓鱼用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姜长顺一边捋着鱼线,一边继续说道。
“不光是羽毛,村里其他人做浮漂,还会用高粱杆或者玉米杆。
取一小段,把鱼线卡进去,简单又好用!”
听完后,周安在心里感叹道。
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啊!
姜长顺把鱼线捋顺了之后,把鱼竿放在了地上。
然后,他转身在竹背篓里摸索了一阵。
掏出一把小巧的锄头来。
周安凑过去一看,忍不住笑了。
“叔,您这锄头可真够小的,感觉只有巴掌大呢!”
姜长顺掂量着手里的锄头,点点头。
“这叫‘薅锄’,本地人都这么叫。
它跟种地用的大锄头不一样,刃口窄窄的,杆也短。
没法翻地种庄稼,平时就用来刨点草根,挖点东西啥的,灵活得很。”
说着,他拎着薅锄站起身。
往河边一片长满了嫩草的空地走去。
那里的泥土看着湿漉漉的,颜色发黑,一看就肥沃。
“走,咱挖点虫线,等会儿好钓鱼。”
周安一听“虫线”,立马反应过来,这是云南本地对蚯蚓的叫法。
他跟着姜长顺蹲下来,看着岳父挥锄。
在这六十年代,可没有几十年后那种,包装得整整齐齐的商品饵料。
什么腥香的、谷香的,根本就没有。
村里人钓鱼,全靠就地取材。
地里的蚯蚓,河里的虾,甚至是草丛里的蚂蚱,都是上好的鱼饵。
而蚯蚓更是最常用的“万能饵”,挖起来方便,鱼儿也爱吃。
姜长顺握着薅锄的木柄,手腕轻轻用力。
小锄头扎进了泥土里,往上一撬。
一块带着湿气的黑土,就被翻了过来。
也就这么挖了三四下,土块下面就露出了,几条红红的身影。
正扭着身子,往泥土深处钻。
这几条大蚯蚓,看着十分肥硕。
这年代的虫线可多了。
毕竟这年头哪有什么化肥、农药,地里种庄稼全靠农家肥。
猪粪、牛粪往地里一撒,土地都是优质健康的状态。
蚯蚓在里面活得舒坦,繁殖得也快,随便一挖就能挖到。
姜长顺手里的薅锄没停,一下一下地刨着。
没一会儿就挖了一小堆,肥肥大大的,看着就招人喜欢。
“行了,这一大坨虫线,够咱爷俩钓一下午了!”
姜长顺先给周安演示了一遍,怎么穿钩。
把蚯蚓从中间穿过去,留着头尾在钩尖外蠕动,这样更能吸引鱼儿。
很快,把鱼饵挂好了。
两人各自握着鱼竿,在河边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
把鱼钩轻轻抛进河里,野鸡羽毛做的浮漂,在水面上轻轻晃了晃。
稳稳地浮在那里,等着鱼儿上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浮漂却像钉在水里一样,纹丝不动。
周安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几根小小的羽毛,手都有些握酸了。
从坐下到现在,足足快20分钟了,连个鱼星子都没冒过。
他是个急性子,哪儿耐得住这种磨人的等待。
要说钓鱼,他是真喜欢。
可喜欢的是鱼咬钩后猛提竿,鱼儿在水里挣扎的快感。
是那种一条接一条上鱼的热闹劲儿。
而不是现在这样,像根木桩似的坐着。
连点动静都没有,这等待的滋味可太熬人了。
他瞥了一眼钩上的蚯蚓,这玩意儿老半天都引不来鱼。
这时候,他不由得想起了,上一世见过的那些商品饵料。
跟几十年后那些,专门卖给钓鱼佬的饵料比起来,这蚯蚓显然就不够看了。
上一世他听钓鱼的朋友聊起过,那些商品饵料可真是相当牛逼。
光是味道,就有好多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味道,专门针对不同的鱼。
有浓郁的腥味,用虾粉、红虫粉做的。
钓鲫鱼、黄颡鱼一钓一个准。
有淡淡的谷物香味,是用玉米、麦麸做的。
春秋季钓鲤鱼、草鱼最合适。
还有甜甜的奶香味,在肥水塘里钓小鲫鱼特别管用。
最让他大开眼界的是,居然还有果味的饵料。
朋友说,有些饵料会做成草莓味、菠萝味。
夏天的时候用,效果好得很。
那种果香味,能模拟自然果实的味道。
草鱼、鳊鱼这些偏素食的鱼最喜欢了。
鱼儿的警惕性也低,一闻到味就会游过来抢食,上鱼率高得很。
一直上不了鱼,周安等得抓耳挠腮,活像只坐不住的猴子。
反观身边的姜长顺,端坐在石头上,脊背挺得笔直。
手里的鱼竿稳稳当当,眼神平静地望着河面。
仿佛不是在钓鱼,而是在欣赏风景。
那模样,真有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悠然自得。
周安看在眼里,心里更急了。
他忽然反应过来,岳父钓鱼压根就没打窝!
周安上一世没事的时候,就爱刷钓鱼视频。
那些钓鱼博主把“打窝”的重要性,说得明明白白。
打窝对于钓鱼来说,简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钓鱼这事儿上,打不打窝的区别,那可真是太大了。
打窝的核心,就是“聚鱼+留鱼”。
不打窝的时候,鱼都是在水里随机游过。
能不能咬钩全靠碰运气,跟瞎蒙没啥两样。
当然,要是在鱼密度高的地方,比如养殖塘。
鱼多到挤着游,那就算不打窝,也可能钓到鱼。
可他们现在是在野河里钓啊!
这江河里的鱼,密度本来就低,四处游散着。
不打窝的话,很难把鱼聚到一个地方来。
咬钩的频率,自然会大幅下降。
可一旦打了窝,就不一样了。
窝料的气味和散落的碎末,会在水里形成一个诱鱼区。
就像给鱼儿画了个圈,把附近的鱼都招呼过来。
等鱼聚过来之后,再时不时补点窝。
还能把鱼群留住,不让它们吃完就走。
这样一来,鱼在窝子里待着,咬钩的频率肯定会明显提升。
在野钓的时候,打窝和不打窝的渔获,差距可能得翻倍。
要是不打窝,搞不好忙活一下午,都钓不着几条。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打猎捕鱼采山货,养八个弟弟妹妹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