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硝烟在伏尔加格勒的上空再度燃起,宛如一场精准复刻的轮回。
这座承载着二战荣光的历史名城,此刻迎来了新的挑战者 —— 库尔德人,他们毅然沿用了当年德军曾倚重的精锐装甲部队突袭战术,钢铁洪流直逼城下。
更惊人的是,战场格局竟与八十余年前如出一辙,清晰地划分为两大核心区域:伏尔加格勒战场与高加索战场,双线联动的态势重现了昔日的战略博弈。
高加索地区凭借其险峻的地形,成为天然的易守难攻之地。
这里不仅遗留着二战时期修筑的坚固堡垒群,更整合了冷战年代针对性构建的战备工事体系,攻防结构层层递进、火力配置立体交叉,其防御强度远超历史上闻名的马奇诺防线。
正是在这片天险之地,让库尔德国防军与俄军展开了长达一年的拉锯鏖战。
然而,日复一日的阵地争夺、工事攻防与战术磨合,不但让俄军伤亡惨重,也让库尔德部队的实战经验飞速积累,战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库尔德第三集团军按计划向伏尔加格勒发起正面进攻、成功的动摇了俄军防线后,早已养精蓄锐的库尔德国防军精锐部队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对高加索防线发起雷霆攻势。
在密集火力掩护下,装甲集群如利刃般撕开俄军第一道防线,一路势如破竹,成功突入格罗兹尼城内,为整场战役撕开了关键缺口。
格罗兹尼的命运,仿佛始终与炮火缠绕。
这座在战争中被反复撕裂的高加索重镇,好不容易在断壁残垣上完成重建。可这份仅维持了十年的安宁,终究被呼啸的炮弹彻底撕碎。
作为高加索山脉南麓的交通枢纽,格罗兹尼扼守着里海石油管道的陆上咽喉,更是连接伏尔加格勒与南高加索的战略节点。
库尔德装甲部队的履带刚碾过城郊的重建区,俄军的紧急调令就已传遍整个高加索军区——“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格罗兹尼!”。
从斯塔夫罗波尔赶来的摩托化步兵师、从马哈奇卡拉抽调的坦克营,沿着m29公路向城区疯狂集结,试图封堵库尔德人撕开的防线缺口。
但此刻的高加索上空,早已是库尔德人的“铁翼禁区”。
此时的战场形势对俄军十分不利——他们缺乏战场制空权,让他们的部队很难快速依靠公路和铁路机动。
想要稳住格罗兹尼防线,首先就是要压制住库尔德空军对地打击强度和频率。
……
高加索空域,一场决定格罗兹尼制空权的绞杀战斗已拉开序幕。
库尔德空军12架歼11bG分成三支编队呈菱形编队巡航。
空警500预警机内屏幕上,16个代表俄军苏35的绿色光点正从东北方向逼近。
“秃鹫1号,目标群距离160公里,高度7500,速度0.8马赫。”
“秃鹫收到!”。
不到一分钟,歼11bG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也已完成对苏35机群的稳定跟踪,将每架敌机的姿态参数实时回传至编队数据链。
此时,苏35的“雪豹”雷达并不能扫描到歼11bG机群,他的探测距离仅有110公里,还处在感知盲区。
但依靠后方预警机的扫描,还是可以感知到歼11bg战机的动态。
他们在预警机的指挥下,绕着歼11bG机群做大范围迂回,始终将距离稳定在150公里上下。
这正是pL15导弹的有效射程临界值。
俄军显然摸透了装备参数,摆明了要规避正面交锋。
“这群狐狸。”
歼11bG飞行员纳西尔咬牙,指尖悬在发射键上却无法按下。
而苏35的雷达虽够不到歼11bG,却能依靠数据链精准锁定空域内的辅助机型。
果然,战术屏幕上,八架执行侦打任务的翼龙-2无人机信号突然闪烁——苏35机群分出4架战机,分别朝无人机方向冲击,企图占据发射阵位偷袭。
“3组、4组,去掩护无人机!”
6架歼11bG脱离编队转向,可苏35见状立刻拉升撤离,重新退回到150公里安全线外。
这种“打了就跑”的牵制战术让人心烦——苏35背靠下方俄军S-400防空网,一旦歼11bG逼近就退入防空火力覆盖区,同时不断袭扰滞空的无人机,勉强维持着局部制空权。
这样的拉锯持续了十分钟,纳西尔的座舱里,数据链突然接入空警500的紧急通报:“秃鹫编队注意,己方苏24‘雷电’机群正沿高加索山麓超低空突防,俄军苏35机群有转向拦截迹象,你们需保持牵制!”
通报刚结束,运9G电子战飞机操作员的声音紧随其后。
“俄军地面雷达组网功率陡增,疑似大功率电子战设备即将开始干扰。”
这个时候,在中南部方向机动的苏35机群突然集体转向,朝着东南的里海方向猛冲,企图绕过歼11bg防区,突入库尔德空军大后方空域。
“他们想调虎离山!”
纳西尔立刻反应过来,刚要下令编队后方收缩,却传来预警机的命令。
“秃鹫编队立刻伴随苏35机群机动,封堵对方的突击路径。”
纳西尔无奈,只能执行命令。
当战机迅速爬升高度,打开加力追上苏35机群的机动速度时,对方却骤然反转,16架战机在空中做出大半径转弯机动,以超音速朝苏24机群的方向狂奔。
此时的俄军通讯频道里,充满了兴奋的嘶吼:“对方失去空域站位了,我们有50秒的开火机会!全力屠杀轰炸机!”
这是他们被库尔德空军压制一年来,最接近胜利的时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崛起中东:从推叙利亚内战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