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扶明录玄武裂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大秦之召唤群雄带着仓库到大明虎狼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大秦始皇帝能够听到我心声精灵之传奇训练家明骑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章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红楼梦》第五回深度解读: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奥秘

一、第五回在《红楼梦》中的关键地位

1.全书总纲的重要作用

《红楼梦》第五回犹如整部作品的基石与灯塔,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为契机,借助画册、判词及歌曲等多元形式,如细密针线,隐喻且含蓄地勾勒出众多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故事走向,为后续情节的磅礴展开筑牢根基。

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翻阅的画册,以直观却又暗藏玄机的画面,为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每一幅画都似是一个神秘的预言,等待着在后续情节中被逐步印证。判词则以精炼而深邃的文字,高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质与命运归宿。像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短短二十字,将两人的才情、品德以及最终结局隐晦道出,为宝、黛、钗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与人生起伏奠定基调。

歌曲则以悠扬哀伤的旋律和饱含深意的歌词,进一步渲染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红楼梦》十二支曲,每一曲对应一位人物,从《终身误》里薛宝钗的无奈,到《枉凝眉》中林黛玉的悲戚,再到《恨无常》里贾元春的凄凉,这些曲子宛如命运的悲歌,提前奏响了金陵十二钗的人生哀乐。

这些隐喻性的表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后文情节紧密相连。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线索,在不经意间牵出人物的命运转折与故事发展。例如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为后文贾府衰败时她的精明算计、权力倾轧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重重的一笔。第五回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庞大而隐秘的命运网络,让读者在后续阅读中不断回味与惊叹,感受到作者布局的精巧与宏大。

2.对主题揭示的意义

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第五回犹如一把精巧的钥匙,逐步开启了《红楼梦》主题的大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兴衰与爱情悲剧等核心主题。

从封建家族兴衰的角度来看,太虚幻境中的种种预示,暗示了贾府乃至整个封建贵族阶层的命运走向。金陵十二钗作为封建家族中众多女性的代表,她们的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贾元春的判词和曲子,展现了她在宫廷中的荣耀与无奈,“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暗示着她的命运如同烟花般绚烂却短暂,而她的失势也将成为贾府衰败的重要转折点。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则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与腐朽,正是这些因素加速了家族的衰落。通过这些人物命运的预示,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封建家族在繁华表象下潜藏的危机,以及不可避免的衰败结局。

在爱情悲剧主题的揭示上,第五回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红楼梦》爱情悲剧的核心。判词和曲子中,对宝、黛、钗三人的情感命运进行了深刻描绘。《终身误》里“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将薛宝钗的无奈、贾宝玉的挣扎以及林黛玉的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更是直接点明了宝黛之间有缘无分的爱情悲剧。这些描述,让读者提前感受到了三人爱情的无奈与悲哀,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压抑与摧残。

二、故事背景与情节发展

1.前情铺垫

宝钗初至贾府,便凭借其端庄稳重的举止、豁达随和的性情,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喜爱。她容貌丰美,行为处世皆合规矩,与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形成鲜明对比。众人的态度倾向,让敏感的黛玉心中难免泛起丝丝不平。

宝玉与黛玉自幼一同长大,两小无猜,情谊深厚。在宝玉心中,黛玉自是与众不同。然而宝钗的出现,打破了这份独有的亲密。面对众人对宝钗的夸赞,黛玉心中虽有不满,却也只能暗自生闷气,常因一些小事与宝玉闹别扭。宝玉虽对黛玉情有独钟,但面对宝钗的优秀,也难免有些摇摆,这使得宝黛之间的关系愈发微妙复杂,时常陷入无端的争吵与和解之中。

恰值宁国府梅花盛开,景色宜人。贾珍之妻尤氏盛情邀请贾母等一众前往赏梅。这一场赏梅之约,看似平常,实则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在贾府众人眼中,赏梅是一场轻松愉悦的聚会,可对于宝玉而言,却是一段奇幻之旅的开端。

在赏梅的过程中,众人沉浸于梅花的清幽雅致之中,或吟诗,或谈笑,气氛融洽。而宝玉在这热闹的氛围里,渐渐感到疲惫。秦可卿作为晚辈,细心周到,主动提出带宝玉去房中休息,这一安排看似自然,却在不经意间,将宝玉引入了那个神秘的太虚幻境,一场关乎命运的梦幻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2.宝玉入梦缘由

宝玉之所以在秦可卿房中入睡并进入太虚幻境,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秦可卿房间的独特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暗示作用。

从人物关系来看,秦可卿在贾府中身份特殊,她是贾珍的儿媳,行事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被赞为“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宝玉与秦可卿关系亲近,对她有着特殊的信任与依赖。在疲惫之时,由秦可卿安排休息,宝玉自然不会拒绝。

秦可卿房间的布置,充满了奢华与神秘的气息,处处透露着暧昧与梦幻的氛围,对宝玉的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房间内的装饰物品,如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这幅画描绘的是杨贵妃醉酒后慵懒妩媚的姿态,传递出一种香艳旖旎的气息;还有秦观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联中“锁梦”“春冷”“酒香”等词汇,营造出如梦似幻、迷离恍惚的意境,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虚幻的梦境世界。此外,房间里还摆放着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等珍贵而又充满故事的物品,这些物品所承载的历史典故和情感纠葛,进一步强化了房间的神秘氛围,激发了宝玉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幻想。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太虚幻境是作者为了揭示人物命运、展现小说主题而精心构建的一个奇幻空间。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肩负着见证众多女子命运的使命。让宝玉在秦可卿房中入睡并进入太虚幻境,是作者巧妙的安排。秦可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尘世与幻境之间的桥梁,她的房间成为了宝玉从现实世界迈向虚幻梦境的过渡空间。通过这一梦境,作者得以借助画册、判词、歌曲等形式,提前向读者展示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轨迹,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悲剧基调,也为宝玉的成长与觉醒埋下了伏笔。

3.梦游太虚幻境的历程

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沉沉睡去,意识渐渐模糊,竟不知不觉踏入了太虚幻境。刚一进入,便见一座巍峨宫门,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透着无尽的玄机。

踏入宫门,宝玉看到各司罗列,各司门前匾额所书,尽是人间种种情感与命运,诸如“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这些各司似是掌管着人间众生的悲欢离合,宝玉好奇心起,径直走向“薄命司”。

在“薄命司”中,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他先打开又副册,只见首页画着一幅画,画中是一把破扇子,还有一堆烈火。判词写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宝玉虽不能全懂其中深意,但也隐隐感到一丝悲凉。再看另一页,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宝玉心中疑惑,却也未多作停留。

接着,宝玉翻开副册,其中有一幅画,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宝玉思索片刻,仍不得要领。

随后,宝玉打开正册。首页便是一幅画,画中有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正是那“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示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往后翻,每一页的画与判词都各有深意,元春的“二十年来辨是非……虎兔相逢大梦归”,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清明涕送江边望”等,宝玉一一看过,心中似懂非懂。

离开册籍之处,宝玉又被引至一处,桌上已摆好了茶。茶名为“千红一窟”,入口清香,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饮罢茶,又有酒上桌,名为“万艳同悲”,酒味醇厚,却透着无尽的哀伤。

此时,乐声响起,十二位舞女翩翩而来,演唱《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从《终身误》到《枉凝眉》,再到《恨无常》《分骨肉》等,每一支曲子都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宝玉听着曲子,心中五味杂陈,似有所悟,却又难以言明。这一场太虚幻境之旅,如梦如幻,让宝玉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为读者提前揭开了金陵十二钗命运的神秘面纱 。

三、金陵十二钗命运解析

1.正册人物命运

· 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将两人命运交织。“停机德”赞宝钗贤德,“咏絮才”叹黛玉才情。“玉带林中挂”暗示黛玉自缢结局,“金簪雪里埋”寓意宝钗独守空闺。《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道尽三人情感纠葛。宝钗虽与宝玉成婚,却未得真爱;宝黛真心相爱,却被封建礼教拆散,黛玉泪尽而逝,宝钗在孤寂中度过余生,二人皆为封建制度牺牲品。

·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判词点明元春在宫廷复杂环境中成长,“榴花开”暗示怀孕得宠。“三春”突出其地位。“虎兔相逢”预示死亡。《恨无常》曲中“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写尽她在宫中的荣耀与无奈。短暂的荣耀后,突然离世,成为贾府衰败的导火索,其命运反映宫廷斗争残酷与封建家族兴衰紧密相连。

·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凸显探春才华志向,却生逢贾府末世。“清明涕送”“千里东风”暗示远嫁结局。《分骨肉》曲“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唱出她远嫁的无奈与悲伤。虽有能力,却无法改变家族命运,远嫁是她的归宿,也从侧面反映封建家族的衰落难以挽回。

·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写湘云虽出生富贵,却父母早亡。“展眼吊斜晖”描绘其命运如夕阳般短暂。“湘江水逝楚云飞”寓意美好消散。《乐中悲》曲“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表明她性格豪爽。然而命运弄人,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她孤苦伶仃,从她的命运可看到人生无常,即使乐观面对,也难逃脱悲剧结局。

·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判词揭示妙玉表面高洁,内心难舍尘世。“金玉质”指其出身与气质。“终陷淖泥中”暗示结局悲惨。《世难容》曲“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写出她的才情与孤僻。她本想超脱尘世,却因各种因素深陷其中,最终结局凄凉,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 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判词中“子系中山狼”指孙绍祖忘恩负义。“金闺花柳质”形容迎春娇弱。“一载赴黄粱”说明她婚后一年便被折磨致死。《喜冤家》曲“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唱出她的悲惨遭遇。迎春性格懦弱,无法反抗命运,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体现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

· 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中“勘破三春”表明惜春看透三位姐姐命运。“缁衣顿改”指她出家。“独卧青灯古佛旁”描绘其结局。《虚花悟》曲“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体现她对尘世的失望。她目睹贾府兴衰,选择出家逃避,反映封建家族衰败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以及她们对命运的无奈选择。

·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中“凡鸟”合为“凤”字,“末世”点明时代背景。“一从二令三人木”暗示她与贾琏关系变化。“哭向金陵”预示结局悲惨。《聪明累》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写出她的精明与结局。她在贾府掌权,手段狠辣,最终却因权力斗争和家族衰败而落得悲惨下场,反映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与权力斗争的残酷。

· 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中“势败”“家亡”描绘贾府衰败。“偶因济刘氏”指王熙凤曾接济刘姥姥。“巧得遇恩人”说明刘姥姥救巧姐。《留馀庆》曲“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强调因果报应。巧姐在贾府衰败后,被卖到烟花巷,幸得刘姥姥救助,体现善良终有回报,也反映封建家族兴衰对子女命运的影响。

·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中“桃李春风结子完”暗示李纨青春守寡。“到头谁似一盆兰”指其子贾兰有出息。“如冰水好空相妒”表明她虽守节,却无人真正理解。《晚韶华》曲“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唱出她的孤独与无奈。李纨一生守节,晚年虽因贾兰显贵,却已青春不再,反映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与摧残。

·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判词中“情天情海”暗示她与贾珍的不伦之恋。“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她的行为对宁国府影响。《好事终》曲“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强调她的风情美貌与家族衰败的关系。秦可卿在贾府地位特殊,她的死成为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命运反映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与道德沦丧。

2.副册与又副册人物命运

· 香菱:副册中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根并荷花”点出她本是甄英莲,出身不凡。“平生遭际”道尽她一生坎坷,自幼被拐,后又沦为薛蟠妾室。“两地生孤木”为“桂”字,暗示夏金桂,夏金桂的出现让香菱的生活雪上加霜。香菱命运独特在于,她本有过美好的开端,却一步步陷入泥沼,虽身处污浊,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诗便是例证,最终却香消玉殒,令人叹息。

· 晴雯:又副册里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月”“彩云”描绘她美好却短暂的生命。“心比天高”写出她的高傲,身为丫鬟却不愿卑躬屈膝。她模样标致、心灵手巧,却因此招人嫉妒。王善保家的进谗言,导致她被逐出贾府,最终含冤而死。晴雯命运独特在其反抗精神,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她敢于抗争,虽如流星般陨落,却留下璀璨光芒。

·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是袭人的判词。“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体现她性格温顺、贤良。她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妾室,尽心尽力伺候宝玉。然而最终宝玉出家,她嫁给蒋玉菡。袭人的命运独特在于,她努力迎合封建礼教,试图在贾府谋得一席之地,却未能如愿。她的结局反映出在封建制度下,即使温顺如她,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四、警幻仙姑的角色与意义

1.形象与身份

警幻仙姑的形象宛如从缥缈仙境中走来的梦幻仙子,令人心生遐想。她“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这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她的美貌、神韵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灵动的仙子图跃然眼前。

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身份尊崇,她是太虚幻境的主宰者。她掌管着人间众女子的命运簿册,知晓每个人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归宿。其职责重大,一方面通过让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册籍、聆听《红楼梦》仙曲,向宝玉乃至读者揭示众多女子的命运轨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小说的悲剧主旨;另一方面,她试图通过一系列安排来点化宝玉,希望他能从痴迷于尘世儿女情长中醒悟,明白人生的真谛与命运的无常,肩负起对家族和人生应有的责任,可惜宝玉虽有所触动,却未能真正彻悟。

2.对宝玉的点化

警幻仙姑对宝玉进行点化,有着深刻的缘由与目的。在《红楼梦》所构建的复杂世界里,宝玉身为核心人物,却深陷尘世的儿女情长与家族的繁华表象之中,浑然不知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真谛。警幻仙姑深知宝玉肩负着见证众多女子命运、领悟人生哲理的使命,然而他却在尘世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若不加以点化,恐将在迷茫中错失觉醒的时机。因此,仙姑决定出手,试图引导宝玉从懵懂走向清醒,从痴迷走向觉悟。

为实现这一目标,警幻仙姑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方式对宝玉进行点化。首先,她引领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册籍。这些册籍中的判词与图画,以隐晦而深刻的方式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等众多女子的命运。通过让宝玉观看这些内容,仙姑希望他能从中洞察命运的不可捉摸,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从而不再执着于眼前的繁华与情感。

其次,仙姑安排宝玉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仙曲,每一支都饱含着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哀叹与感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饱含深意的歌词,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击宝玉的内心。仙姑期望宝玉能在这悠扬哀伤的曲调中,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领悟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过是虚幻泡影。

此外,警幻仙姑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安排——让宝玉与可卿成亲。这一安排看似荒诞,实则蕴含深意。可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尘世的欲望与诱惑。仙姑希望宝玉在经历这一场虚幻的婚姻后,能够明白男女之情虽美好,却也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应成为生命的全部追求。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宝玉或许能对尘世的欲望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摆脱对儿女情长的过度痴迷。

然而,尽管警幻仙姑用心良苦,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宝玉进行点化,但宝玉在当时并未真正彻悟。他虽在梦境中有所触动,却未能将这些感悟转化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不过,这一场点化并非毫无意义,它如同种子,深埋在宝玉心中,随着故事的发展,终将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引导他走向真正的觉醒。

3.背后的寓意

警幻仙姑这一角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在传达作者思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寓意层面来看,警幻仙姑象征着命运的指引者与启示者。她所处的太虚幻境宛如一个超脱尘世的命运枢纽,而她则是掌握命运密码的关键人物。通过向宝玉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册籍和演唱相关仙曲,她揭示了人物无法逃脱的命运轨迹,寓意着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这种设定暗示着在宏大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显得渺小而无力,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既定的结局。

同时,警幻仙姑也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审视与批判的化身。她所掌管的太虚幻境与现实中的贾府形成鲜明对比。太虚幻境的神秘、空灵与贾府的世俗、繁杂截然不同。这一对比凸显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病,如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性的压抑、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等。作者借助警幻仙姑的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传达作者思想方面,警幻仙姑是作者的代言人。她试图通过对宝玉的点化,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借仙姑之手,告诉读者人生不应仅仅局限于尘世的功名利禄和儿女情长,而应超越这些表象,去领悟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宝玉作为书中的核心人物,对他的点化实则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希望人们能从书中人物的命运中汲取教训,明白人生的真谛。

此外,警幻仙姑的出现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家族荣耀等,但在警幻仙姑所展示的世界里,这些追求最终都化为泡影。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倡导人们寻找更加真实、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警幻仙姑这一角色承载着作者的深刻思想与寓意,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五、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与内涵

1.判词的精妙之处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堪称《红楼梦》中的艺术瑰宝,作者运用隐喻、象征、双关等多种文学手法,以寥寥数语,精准且深刻地概括了人物的命运,展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

隐喻手法在判词中运用得极为巧妙。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中挂”隐喻林黛玉的命运,将“玉带”置于“林中”,暗示她的才情与高洁品质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樊笼之中,最终香消玉殒;“金簪雪里埋”则隐喻薛宝钗,“金簪”象征她的高贵身份与端庄品格,“雪里埋”暗示其在封建家族衰败后,独守空闺的孤寂命运。这种隐喻手法,将人物命运以含蓄而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判词更具深意。贾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榴花”象征着元春在宫中的得宠与荣耀,石榴多子,寓意着家族的繁荣与昌盛。然而,“虎兔相逢大梦归”又暗示这份荣耀如昙花一现,象征着元春的早逝,以及贾府失去依靠后的衰败。通过象征手法,元春的命运在判词中得以生动展现,也暗示了封建家族兴衰与宫廷命运的紧密联系。

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让判词韵味无穷。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为“凤”字,既指王熙凤,又暗示她的不凡。“末世”既点明了贾府衰败的时代背景,也暗示了王熙凤身处末世却妄图力挽狂澜的无奈。“一从二令三人木”巧妙地双关了她与贾琏关系的变化,从最初的顺从,到后来的发号施令,再到最终被休弃,精准地概括了她复杂的命运轨迹。

这些文学手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判词的精妙内涵。它们不仅精准地概括了人物命运,还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与艺术魅力。读者在品味判词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玄机的迷宫,每一次解读都能发现新的线索,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巧与细腻。金陵十二钗判词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成为《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读者理解人物命运与小说主题提供了重要的钥匙。

2.红楼梦曲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十二支曲宛如一首首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同时与书中人物命运紧密相连,成为解读《红楼梦》的关键密码。

从歌词层面来看,十二支曲的歌词典雅优美、意境深远,宛如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与情感娓娓道来。每一支曲的歌词都高度契合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终身误》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短短几句,便将宝玉在宝钗与黛玉之间的情感挣扎、宝钗的无奈以及黛玉的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歌词用词精准,“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简洁地概括了两段不同的情感关系;“山中高士”“世外仙姝”则生动地描绘出宝钗与黛玉截然不同的气质形象。这些歌词不仅具有文学性,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深切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旋律方面,虽然原曲已难以确切还原,但从文字描述中仍能想象其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美妙旋律。这些曲子应是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特点来谱写的,旋律与歌词相得益彰。比如《枉凝眉》,其旋律或许是悠扬而略带哀伤的,如同潺潺流水,在平缓中暗藏着汹涌的情感。这种旋律能够更好地烘托出宝黛之间那种刻骨铭心却又无奈的爱情,使听众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叹息与悲泣。又如《聪明累》,旋律可能节奏明快,带有一种紧张感,以契合王熙凤精明能干却又在权力斗争中疲惫不堪的形象,展现出她一生的忙碌与挣扎。

情感表达上,十二支曲更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它们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悲剧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了深刻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每一支曲都饱含着对人物命运的哀叹与同情。《恨无常》中对贾元春在宫廷中荣耀背后的孤独与无奈的刻画,“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唱出了她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亲人的眷恋;《分骨肉》里贾探春远嫁时的悲伤与不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让人感同身受。这些曲子通过情感的深度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对《红楼梦》所描绘的悲剧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十二支曲凭借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人物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大门。

3.诗词曲赋对主题的深化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宛如璀璨星辰,从多个维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诗词曲赋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批判。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才华、情感和自由被无情压抑。林黛玉的判词和曲子,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实。“堪怜咏絮才”,高度赞扬了黛玉的出众才情,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中,她的才情不仅未能得到施展,反而成为了她的负担。《枉凝眉》一曲,更是倾诉了她与宝玉之间真挚却被封建礼教强行拆散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和美好情感的残酷扼杀。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则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封建礼教所催生的虚伪、贪婪和不择手段,对封建礼教下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是诗词曲赋深化主题的重要体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的判词描绘了她虽出生富贵却父母早亡,命运如夕阳般转瞬即逝的悲惨人生。这种人生的巨大落差,凸显了命运的无常。《红楼梦》十二支曲中,众多人物的曲子都流露出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无奈与悲哀。贾元春在宫中短暂的荣耀后突然离世,“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深刻地表达了荣华富贵的虚幻和人生的不可捉摸。这些诗词曲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在命运的巨轮面前,人们的渺小与无力,强化了作品对人生无常这一主题的表达。

诗词曲赋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封建家族兴衰的主题。贾元春的得宠与失势,如同贾府兴衰的晴雨表;王熙凤的命运起伏,也暗示着家族内部的权力更迭和衰败趋势。这些人物相关的诗词曲赋,生动地呈现了封建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不可避免的命运。通过诗词曲赋,作者将封建礼教的批判、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封建家族兴衰的描绘有机融合,全方位、深层次地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六、第五回中的文化元素

1.道家与佛家思想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道家的“太虚”概念与佛家的“幻境”概念相互交织,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哲学底蕴,深刻地影响着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走向。

道家的“太虚”概念,代表着一种超越尘世、空灵虚无的境界。太虚幻境的出现,正是“太虚”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宝玉踏入的太虚幻境,云雾缭绕、神秘莫测,宛如道家所描绘的超凡脱俗之地。这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蕴含着道家对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暗示着尘世的繁华与虚幻。在这一概念的笼罩下,小说情节仿佛被置于一个宏大的命运框架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都显得虚幻而无常。

佛家的“幻境”概念强调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不实的表象,人们往往在其中迷失本性。太虚幻境中的种种景象,便是“幻境”的生动写照。宝玉在幻境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册籍、听到的《红楼梦》仙曲,看似清晰具体,实则是对人物命运的虚幻预示。这种虚幻感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如梦似幻,如同佛家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些思想对小说情节产生了深远影响。太虚幻境作为一个神秘的叙事空间,为故事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宝玉在幻境中的经历,成为他日后情感与思想变化的重要契机。他虽未能在当时完全领悟其中深意,但这些虚幻的体验却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随着情节推进逐渐发芽。例如,他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朦胧认知,使他在与姐妹们的相处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更多的感慨与怜惜。

在人物命运方面,道家与佛家思想如同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人物走向既定的结局。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在太虚幻境中早已注定,她们在尘世中的挣扎与追求,不过是虚幻表象下的徒劳。黛玉的泪尽而逝、宝钗的独守空闺、王熙凤的悲惨结局等,都印证了命运的无常与虚幻。这些人物在追求荣华富贵、情感满足的过程中,如同在幻境中徘徊,最终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道家的“太虚”概念与佛家的“幻境”概念,在第五回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红楼梦》的哲学世界观。它们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涵,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本质,使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2.传统意象的运用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诸多传统意象,如梅花、秦可卿房间中的奇珍异宝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为小说增色不少。

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在本回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味。宁国府梅花盛开,众人前往赏梅,这一情节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梅花素有高洁、坚韧、孤寒之象征,它在严寒中独自绽放,不与百花争艳,这种特质与书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相呼应。在贾府的繁华表象之下,梅花的出现仿佛是一种清冷的暗示,预示着繁华背后的孤寂与悲凉。同时,梅花的孤高也象征着某些人物如林黛玉般的高洁品性,她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恰似那寒冬中独自绽放的梅花,虽美丽却透着一丝孤寂。

秦可卿房间中的奇珍异宝同样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传统意象。房间内陈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等。这些物品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如武则天、赵飞燕、安禄山、寿昌公主、同昌公主等,她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奢华、欲望与悲剧。这些奇珍异宝汇聚在秦可卿的房间,暗示着秦可卿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她所代表的欲望与诱惑。秦可卿在贾府中的行为和情感纠葛,如同这些充满故事的物品一样,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同时,这些奢华的物品也象征着贾府表面的繁荣富贵,然而在这繁华之下,却隐藏着腐朽与衰败的因子,正如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一般,辉煌过后便是无尽的凄凉。

这些传统意象的运用,使《红楼梦》第五回在叙事的同时,更增添了一层深刻的象征意味。它们不仅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也反映了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将现实与象征巧妙融合,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主题,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七、第五回的艺术特色

1.梦幻与现实的交织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巧妙地将宝玉的梦境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如梦似幻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亦真亦假的世界,深入体会到小说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宝玉的梦境始于现实中的疲惫与困倦。在宁府赏梅的热闹场景中,他逐渐感到倦怠,随后在秦可卿的安排下进入房间休息,从而踏入了神秘的太虚幻境。这一从现实到梦境的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跟随宝玉的脚步,一同进入了那个奇幻的世界。

太虚幻境中的种种景象与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的册籍和曲子,以隐晦的方式预示了现实中人物的命运。例如,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与曲子,暗示了她们在现实中与宝玉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这种梦境对现实的预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仿佛一切都已注定,无法改变。

同时,梦境中的一些细节也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秦可卿在现实中是宝玉的侄媳,而在梦境里,她却化身可卿与宝玉成亲。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却深刻地揭示了宝玉潜意识中对秦可卿的情感以及对尘世欲望的探索。梦境与现实的这种微妙联系,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当宝玉从梦境中醒来,现实世界的一切依旧照常运转,但他的内心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梦境中的经历让他对身边的女子有了更深的情感触动,也让他对未来的命运有了一丝朦胧的预感。这种梦境对现实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感受到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作者通过这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在虚实之间不断穿梭,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与命运的无常。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红楼梦》超越了普通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2.叙事手法的独特性

《红楼梦》第五回在叙事手法上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视角转换,为故事的讲述增添了无尽魅力,使读者得以深入领略这部巨着的精妙之处。

在叙事结构方面,第五回采用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嵌套式结构。以宝玉在宁府赏梅后入梦为切入点,将现实场景与虚幻的太虚幻境巧妙嵌套。现实中的赏梅聚会,是日常家族生活的一个片段,看似平常却暗流涌动,为宝玉进入幻境埋下伏笔。而太虚幻境这一奇幻空间,则成为核心叙事层,在这里宝玉通过观看册籍、聆听仙曲,接触到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信息。这种嵌套结构,使故事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自如切换,拓宽了叙事的维度,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一方面,现实场景为幻境的出现提供了合理的依托,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幻境中的预示又为现实故事的发展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宿命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视角转换上,第五回同样独具匠心。作者以贾宝玉的视角为主线展开叙事,让读者跟随宝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步揭开太虚幻境的神秘面纱。宝玉作为核心视角,他的懵懂与好奇,使读者能够以一种相对纯真的眼光去看待幻境中的种种奇异景象,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同时,作者又巧妙地在宝玉的视角中融入了全知视角的元素。例如,对金陵十二钗册籍和曲子的描述,作者以一种超越宝玉认知的全知口吻,精准地揭示出人物的命运走向。这种视角的灵活转换,既让读者能够深入宝玉的内心世界,体验他的情感变化,又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故事的整体脉络和人物命运的全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个体情感的细腻,又能领悟到命运的宏大与无常。

这些独特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故事讲述的效果。叙事结构的嵌套使故事既有生活的真实质感,又充满奇幻色彩,吸引读者不断深入探究。视角的转换则让读者在不同层面与故事产生共鸣,既能与宝玉一同经历情感的起伏,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人物命运的轨迹。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第五回成为一个叙事艺术的典范,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深厚的艺术根基,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创作意图。

3.人物塑造的技巧

宝玉的梦境与经历成为深入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契机,使贾宝玉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立体鲜活。

对于贾宝玉而言,梦境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多情与纯真。在太虚幻境中,面对金陵十二钗的册籍和曲子,他虽不能完全参透其中深意,但内心却充满了好奇与感慨。这展现出他对身边女子命运的天然关注与怜惜,无论对方身份高低贵贱,他都能以一颗平等且深情的心去对待。他的纯真体现在对命运的懵懂认知上,尽管幻境中的预示如此清晰,他却仍带着一丝天真,试图去理解却又难以完全明白,这正是他未经世事雕琢的纯真心性的体现。同时,他对秦可卿的情感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也更为复杂微妙,反映出他在情感探索上的大胆与迷茫,进一步丰富了他多情公子的形象。

而通过宝玉的梦境,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得以侧面展现。林黛玉的才情与敏感,从判词和曲子中可略窥一二,这也呼应了她在现实中孤高自许、心思细腻的性格。薛宝钗的端庄稳重与无奈,在“停机德”以及相关曲子的描述中得以强化,暗示了她虽深谙世故却也身不由己的命运。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与心狠手辣,从判词和曲子里对她命运的暗示中,可推测出她在贾府的行事风格。

此外,像贾迎春的懦弱、贾探春的精明、史湘云的豪爽等性格特点,都在宝玉梦境所揭示的命运中得到映照。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宝玉的梦境经历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生动的人物群像。作者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以宝玉为视角,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宝玉的梦境之旅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内核,为后续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性格基础。

八、第五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对文学创作手法的启发

《红楼梦》第五回犹如一座文学创作的宝库,其中独特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方法以及诗词运用等方面,都为后世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且丰富的启发。

在叙事方式上,其采用的现实与梦幻交织、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堪称典范。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一维度,为故事增添了层次感与神秘感。后世创作者从中汲取灵感,学会在作品中巧妙设置不同的叙事空间,如回忆、幻想等,与现实情节相互穿插。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又能在不同层面展现主题,使读者在虚实之间穿梭,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在一些现代奇幻小说中,作者常常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却又截然不同的奇幻空间,通过主角在两个世界的往返经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表达。

人物塑造方面,第五回以贾宝玉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他在太虚幻境中的所见所闻,侧面展现众多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这种手法启示后世创作者,可借助一个核心人物的视角来串联起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利用梦境、预示等元素来暗示人物命运,能让人物形象更具深度和宿命感。创作者可以学习这种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描写来塑造人物,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人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诗词运用在第五回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判词和曲子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与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后世文学创作从中领悟到,诗词等文学形式可以巧妙融入作品,成为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诗词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还能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一些历史小说中,作者会引用或创作诗词来描绘时代背景、刻画人物心境,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第五回在文学创作手法上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其叙事、人物塑造与诗词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值得创作者们不断学习、借鉴与创新,以创作出更具深度与魅力的文学作品。

2.在红学研究中的地位

在红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第五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红学学者倾尽全力深入探究,由此衍生出诸多见解独到、意义深远的解读与研究成果。

第五回被视作打开《红楼梦》奥秘之门的关键钥匙。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此回通过画册、判词、歌曲等形式,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金陵十二钗等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为深入理解整部作品的情节架构与人物塑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这使得第五回成为红学研究的基石,任何试图全面剖析《红楼梦》的研究,都无法绕开对这一回的细致解读。

学者们围绕第五回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在人物命运解析方面,对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人物判词和曲子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们从文字训诂、文化典故、隐喻象征等多个角度入手,力求精准解读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性格特征。例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判词中“停机德”“咏絮才”的深入探讨,不仅揭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还反映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不同要求与影响。

在主题探讨层面,第五回被视为揭示《红楼梦》主题的关键章节。学者们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封建家族兴衰、爱情悲剧、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挖掘与分析,进一步明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有学者指出,贾元春的判词和曲子深刻反映了封建家族与宫廷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家族兴衰与宫廷政治的紧密联系,凸显了作品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此外,第五回中的诗词曲赋、文化元素、叙事手法等方面也成为红学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文化元素的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全面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第五回在红学研究中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者们的不懈探索与研究,不仅让我们对这一回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也为深入解读整部《红楼梦》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着红学研究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救世主模拟器末路:道尽途穷冷冰冰的剑修和她那财迷小道侣绝界之神我真的没想当个人啊身家几万亿!你跟我说是学生空间异能:末世重生后她又行了极品狂妃:诡医至尊大小姐我在决斗都市玩卡牌假如被清冷美少女盯上我一个狼王,吃亿点丧尸很合理吧天!夫君是个大反派窈妃传四合院:生那么多孩子!怪我咯重生九零:神医甜妻,要娇宠!异界第一横炼什么?!教主大人也重生了?没人会帮你锦鲤仙妻甜如蜜九阳绝神
经典收藏正新视频通古代,李二变身蜀汉通天代大唐皇太子诗经中的故事诸君,且听剑吟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被海盗打劫了,最后成了皇帝当刘禅穿越成赵构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夫君有毒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时空锻造师大明猛回头三国之乱臣贼子战国之名士崛起大明刑王魅影谍踪烽烟尽处
最近更新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重生1907:我必死守东北三国渣男,开局捡尸华雄大晋俏公子重生水浒之桃花难躲【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重生小丫鬟,只想安稳一生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救驾之饼天生韩信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大奸臣当道我本农民,谁把我踢出来诬陷我谋反,我真反了你慌什么身为镇北王,我为女帝稳江山红楼大反派,我要摘贾宝玉的神经太子妃逼我和离,我掠夺气运杀穿皇朝哎!天道推着你发展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