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笛再次将目光投向山下那座热闹非凡的邺城,又望向东南彭城的方向,眼神深邃。人道的科举正在遴选贤才,天道的种子也已悄然埋下。这个世界的未来,正在按照他的布局,缓缓展开一幅更加宏大而稳固的画卷。
自黑山得吴笛承诺后,冉闵心中大定,重返邺城王宫,将全副精力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科举大考中。王宫一侧特设的宏大考场上,不再是往日只闻经史子集的诵读声,而是充满了各种务实的气息。
有老农捧着精心培育的稻穗,向考官阐述因地制宜的耕作之法;有牧民牵着膘肥体壮的牛羊,演示独特的驯养技巧;有匠人摊开复杂的建筑图纸,讲解桥梁宫殿的力学结构;有医者辨草识药,论述疑难杂症的方剂;更有武将们在沙盘上推演军阵,于地图上勾勒行军路线……数学、格物、教育、水利、管理,各门各类,异彩纷呈。
这场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的盛事,真正将天下英才网罗殆尽。最终,冉魏政权一举录取了一千三百余名在各自领域有着扎实能力或独特见解的基层人才。他们或许不善诗赋辞藻,却精通让土地增产、让河道安澜、让城池坚固、让百姓安康的实际学问。
录取名单张榜之日,邺城再次万人空巷。无数寒门子弟、匠户后人、乃至归附胡民,看到自己的名字高悬皇榜之上,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很快被分派往冀、豫、青、幽、并、荆、凉、益、司隶等九州各地,充实到县、乡、乃至村落一级的管理岗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如同给冉魏庞大的躯体输通了最细微的毛细血管,使得朝廷的政令得以高效贯彻,地方的民情能够迅速上达,极大地加强了基层的治理能力与凝聚力。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三十年过去。
在冉魏推行的一系列与民休息、鼓励生产、开启民智、德法并治的政策下,曾经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更为显着的是,随着人道昌盛,民心归附,整个冉魏疆域内的“仙灵之气”竟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司隶、冀、豫、青、幽、并等核心州郡,天地间的灵气浓郁到几乎化为实质,清晨的露珠往往蕴含着精纯的灵液,呼吸之间都觉神清气爽,寿元绵长。原本许多卡在修炼瓶颈的修士纷纷突破,而一直跟随冉魏政权征战、治理的文臣武将,更是受益匪浅。
慕容恪、慕容霸、祖逖、刘琨等早已达到天仙后期顶峰的名将能臣,在这股磅礴的天地灵气滋养和日益强盛的国运加持下,终于水到渠成,一举突破了此方世界原有的限制,周身道韵与法则交织,成功晋升至金仙初期!他们的突破,不仅仅是个人修为的飞跃,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此方世界,因其主导势力的强盛与治理得法,已然具备了“升维”的潜力与先兆!世界的壁垒在加固,空间在稳定,规则在完善,正向着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形态缓慢而坚定地演进。
与冉魏的欣欣向荣、升维在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
自当年北伐接连失利,赖以起家的荆州、益州两大根基之地又被祖逖、王猛夺占后,桓温的威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面对冉魏如日中天的国力与军力,他虽有复仇之心,却再无北上收复失地的勇气。
建康城中,往日的盟友与依附者纷纷转变态度。以王氏、谢氏为首的江东士族,联合司马氏皇族,对这位屡战屡败、损兵折将的权臣极尽排挤、嘲讽之能事。朝堂之上,昔日对他唯命是从的官员也开始阳奉阴违。巨大的心理落差、权力斗争的压力,以及对冉魏实力日益增长的恐惧,重重压向桓温。
在极度的愤懑与不甘中,桓温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一种孤注一掷的疯狂念头在他心中滋生——他要行废立之事,通过废黜现任皇帝司马奕,改立更容易控制的司马昱为新君,来重新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并试图以此凝聚力量,做最后的挣扎。
然而,他的废立之谋,遭到了几乎所有世家大族的集体强烈反对。士族们不愿看到一个完全不受控制的权臣彻底凌驾于皇权与门阀共治的格局之上。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之下,桓温的病情急剧加重。
最终,在未能完成象征权臣迈向篡位最后一步的“九锡”仪式前,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立志“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枭雄,在建康的府邸中,带着无尽的遗憾、愤恨与未竟的野心,潦草地结束了他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一生。他苦心经营的篡晋计划,也随之戛然而止,化为历史的尘埃。
江东的天空,暮色沉沉。而北方的冉魏,则在仙灵之气的氤氲中,迎接着一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黎明。
桓温病逝的消息传回建康,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澜暗生的池塘。这位权倾朝野数十年的枭雄,最终未能完成其篡晋的野心,留下的是一个权力亟待重新分配的混乱局面。
临终前,桓温将麾下最核心的武装力量——北府兵的兵权,交给了其弟桓冲。与兄长不同,桓冲并无觊觎皇位的野心,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在这风雨飘摇之际,维持住桓氏家族的门楣不坠,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军权,作为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然而,建康城内的其他门阀,岂容桓氏继续独掌强兵?以陈郡谢氏的谢安、太原王氏的王彪之为首的世家大族,敏锐地抓住了权力过渡的契机。他们以“稳定朝局、共御外侮”为名,不断向桓冲施压,或明或暗地将自家子弟、亲信部属塞入北府军体系中,担任各级将佐。这些“空降”的将领,背景复杂,心思各异,极大地分散和削弱了桓冲对北府军的直接控制力。北府军,这支原本如臂使指的精锐,开始变得派系林立,指挥体系不再如往日那般顺畅。
与此同时,谢安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与名望,逐步摄取了中央禁军的指挥权,并与其他士族联合,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足以与桓氏军事集团相抗衡的强大力量。一时间,江东格局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桓冲手握被渗透的北府兵镇守上游,谢安掌控中枢与禁军威慑内外,双方互相牵制,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诸天万界革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