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室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陈曦已经连续工作了近二十个小时,但疲惫被一种混合着兴奋与不安的紧张感驱散。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屏幕上那个微弱但持续的信号上。
李墨飞离开前的话仍在耳边回响:“有时最危险的,正是那些微弱但持久的信号。”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科学直觉中的某个锁扣。
她调出西南极冰盖的高分辨率地形图,将异常信号区域叠加在上面。结果令人惊讶——那些冰流速异常加快的区域,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精准地集中在几个特定地点:阿蒙森海湾附近的松岛冰川、思韦茨冰川,以及另外几个较小的出口冰川区域。
“接地线……”陈曦喃喃自语,放大地形图上的这些区域。
接地线——冰盖开始漂浮变成冰架的边界,是维持整个冰盖稳定的关键支点。就像一扇门的合页,如果合页松动,整扇门都可能垮掉。
陈曦开始构建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试图理解这些区域冰流速加快的可能机制。她输入已知的参数:冰厚度、基底滑移条件、冰下融水含量、海洋温度……
模型运行需要时间。趁这个空当,她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去茶水间冲了杯浓茶。回来时,模型已经给出了初步结果。
结果显示,如果西南极冰盖的这些关键接地线区域持续后退,可能会导致一种自加速的恶性循环:冰层变薄→接地线后退→冰流速加快→更多冰排入海洋→海平面上升。
陈曦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升起。她迅速计算了一下如果这个进程持续下去可能导致的冰损失量。数字大得令人难以置信——西南极冰盖全部融化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超过3米。
但她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简化的模型。现实要复杂得多,冰盖动力学的非线性特征使得预测充满不确定性。
正当她陷入沉思时,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李墨飞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个纸袋。
“早餐。”他将一个袋子放在陈曦桌上,“怎么样,有进展吗?”
陈曦感激地接过还温热的豆浆和包子,简要汇报了她的发现和初步模型结果。
李墨飞听着,表情越来越严肃。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目光紧盯着屏幕上的模型结果。
“接地线后退...”他沉吟道,“这个机制学界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但一直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它正在大规模发生。”
“我们的数据可能提供了这种证据。”陈曦调出卫星监测数据的时序分析,“看这里,过去十年中,松岛冰川的接地线已经后退了至少5公里。虽然速度不快,但趋势很稳定。”
李墨飞身体前倾,仔细研究着数据:“这个后退速度是恒定的还是在加速?”
陈曦操作了几下,生成一个新的图表:“看起来是在轻微加速。尤其是最近两年,后退速度比前十年的平均值快了约30%。”
两人沉默了片刻,都在消化这个发现的潜在含义。
“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模型。”李墨飞最终说,“一个能够模拟整个西南极冰盖系统而不仅仅是局部区域的模型。我们需要知道,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
陈曦点头:“我同意。但这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更详细的数据输入——冰下地形、岩床性质、海洋环流模式等等。”
“资源不是问题,我会协调。”李墨飞毫不犹豫地说,“至于数据...”他停顿了一下,“我记得里格诺特教授的团队曾经发表过西南极冰床的高精度雷达测绘数据。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应该有更新的版本。”
陈曦眼睛一亮:“是的!如果有那些数据,我们的模型精度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
李墨飞看了看时间:“现在是北京时间早上七点,法国应该是...午夜左右。不太适合打电话。我先发封邮件试试看。”
他拿出手机,开始编写邮件。陈曦则继续完善她的模型,尝试加入更多物理过程。
一小时后,陈曦的模型得出了新的结果。她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感到一阵心悸。
“李总,您应该看看这个。”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墨飞走到她身后,看向屏幕。上面显示着模型预测的西南极冰盖质量损失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曲线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型加速——起初缓慢,然后越来越快。
“模型显示,如果当前趋势持续,西南极冰盖可能在未来200-500年内完全失稳,导致海平面上升约3.3米。”陈曦轻声说,“当然,这只是初步模拟,有很多不确定性。”
李墨飞的表情凝重得像一块冰:“即使考虑到所有不确定性,这个数字也足够令人担忧了。3.3米海平面上升意味着什么,你明白吗?”
陈曦点头:“意味着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的大片区域将被淹没。意味着孟买、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主要沿海城市面临严重威胁。意味着数亿人可能需要迁移...”
“意味着我们迄今为止所有的气候适应规划都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李墨飞接话道,声音低沉。
便在这时,李墨飞的手机响起提示音。他看了一眼,略显惊讶:“里格诺特教授回邮件了。这么快...”
他迅速浏览邮件内容,表情从惊讶变为严肃,最后变得异常凝重。
“他说什么?”陈曦忍不住问。
李墨飞将手机屏幕转向陈曦:“他说我们的发现与他团队最近的观测结果高度一致。他们已经在西南极观测到接地线加速后退和冰流速加快的现象。他愿意提供他们所有的数据给我们,但希望我们能尽快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因为...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糟。”
陈曦感到一阵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一方面,自己的发现得到了世界顶尖专家的确认,令人欣慰;另一方面,这个确认意味着人类可能正面临着一个比预期更严重的气候危机。
“他还说了什么?”陈曦问。
李墨飞继续阅读邮件:“他说...‘西南极冰盖可能已经越过了某个临界点,变化已经变得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我们现在能做的,可能是适应而非预防。’”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服务器轻微的嗡鸣声。窗外,北京城已经完全苏醒,车流声隐约可闻,无数人开始新的一天,对南极正在发生的、可能改变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我们需要立即行动。”李墨飞打破沉默,“我会协调所有需要的资源。你继续完善模型,整合里格诺特教授提供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准确的预测,越快越好。”
陈曦点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如千钧。她重新坐回电脑前,深吸一口气,准备投入新一轮的工作。
就在她准备开始工作时,李墨飞把手轻轻放在她肩上:“记住,陈工,我们正在做的可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工作之一。不要被压力压垮,但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陈曦抬头,看到李墨飞眼中罕见的脆弱与坚定的混合。她郑重地点头:“我明白,李总。我会尽全力的。”
李墨飞离开后,陈曦收到了里格诺特团队发来的数据包。解压缩后,她被数据的丰富和精细程度震惊了——高分辨率冰下地形图、基底滑移条件测量、冰芯钻探数据、海洋温度长期监测记录...这简直是极地冰盖学家的宝藏。
她开始将这些新数据输入模型,一步步完善模型的物理过程。随着更多数据的加入,模型的预测结果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中午时分,李墨飞回来了,带来了午餐和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刘宇。
“刘博士听说你的发现,很想了解一下。”李墨飞解释道,“他在复杂系统建模方面很有经验,可能能提供一些帮助。
陈曦有些紧张地向刘宇介绍了她的发现和模型结果。刘宇安静地听着,偶尔问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
听完汇报后,刘宇沉思了片刻,然后说:“你的模型很出色,但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反馈机制。”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简图:“当冰盖流失,海平面上升时,暖水更容易侵入冰架底部,进一步加速冰架融化和接地线后退。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可能会导致变化加速进行。”
陈曦恍然大悟:“您说得对!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个海平面-冰架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
三人立即开始工作,将这一新机制加入模型中。刘宇不愧是复杂系统专家,很快就提出了一个简洁而优雅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一过程。
修改后的模型重新运行。这一次,结果更加令人震惊——加入正反馈机制后,西南极冰盖失稳的速度比之前预测的快了约25%。
“天啊...”陈曦看着新结果,不由自主地低语。
李墨飞的表情异常严肃:“我们需要立即准备一份初步报告。这个发现太重要了,不能等到所有分析都完成。”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三人分工合作:陈曦继续完善模型和验证结果;刘宇帮助优化模型算法;李墨飞则开始起草向相关部门和国际科学界通报的初步报告。
傍晚时分,报告完成了。李墨飞将其发送给几个最关键的联系人后,回到陈曦的办公室。
“报告已经发出去了。”他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现在,我们只能等待回应,同时继续完善我们的分析。”
陈曦点头,目光仍没有离开屏幕上的数据。那个微弱的信号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清晰的模式,一个讲述着南极冰盖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故事。
窗外,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橘红色。北京城的灯光开始一盏盏亮起,又一个平凡的夜晚即将来临。
但在陈曦的办公室里,三个人都知道,人类对地球气候系统的理解可能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西南极冰盖那微弱的心跳,正在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快,讲述着一个关于变化、挑战和不确定未来的故事。
而他们,可能是最先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气候边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