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江泉的变革已历数载春秋。雾江重现碧波,产业焕发新机,民生持续改善,城市魅力与日俱增。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如同精心绘制的蓝图,正在江泉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生动的现实。然而,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市委书记周海洋和市长秦风思考的,已不仅仅是当下的辉煌与赞誉,而是一个更为深远、也更为根本的问题:如何让这些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这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不会因人事的变迁而动摇,不会因注意力的转移而搁浅,从而真正惠及江泉的长远未来?答案,指向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将有效的临时措施转化为稳定的制度安排,将成功的实践经验固化为长效的运行机制。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过后,周海洋书记和秦风市长沿着雾江生态长廊巡视。雨水洗过的天空格外澄澈,江畔新植的树木郁郁葱葱,步道上满是惬意漫步的市民。看着眼前和谐的景象,周海洋却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
“秦风啊,你看这江景,这变化,来之不易啊。”周海洋停下脚步,目光深远,“我们这一届班子,靠着大家的努力,算是干成了一些事。但是,历史上‘人走政息’的教训,太深刻了。一个项目,可能因为换了个领导,就搁置了;一项好政策,可能因为思路变了,就执行走样了。想想我们刚来时,雾江是什么样子?那些被关停的污染企业,背后有多少利益的博弈?我们靠强力推动,才有了今天。可谁能保证,五年、十年后,会不会有新的压力,让保护让位于开发?会不会有短视的决策,重新牺牲环境换取暂时的Gdp?”
秦风神色凝重地点头,他完全明白周海洋的担忧。他想起了推动预算改革时的阻力,想起了引进新兴产业时遭遇的质疑,更想起了无数个为了协调各方、确保政策落地而殚精竭虑的日夜。“书记,您说的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隐忧。我们现在靠的是共识、是权威、是执行力在推动。但制度化的保障还不够。如果不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铁律,不能让‘民生优先’成为不可动摇的准则,那么现在的成果,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周海洋肯定地说:“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着手做一件或许不那么显眼,但至关重要的工作——建章立制,固化成果。 要把我们这几年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让后来者有所遵循,让破坏者受到约束。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江泉人民负责。”
江畔的这场谈话,为江泉下一阶段的深化治理指明了方向:从“破旧立新”的攻坚期,转向“建制保安”的深化期。
很快,一场围绕“固化改革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的系统工程在市委的领导下启动。秦风牵头成立了制度建设专项工作组,成员包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政府法制办、政研室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秦风开宗明义:
“同志们,周书记和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共识:江泉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沙滩上,必须夯实在制度的基石上。我们工作组的目标,就是系统梳理近年来各项改革成果,将其中成熟、定型、管长远的经验,通过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完善工作机制等方式,固化下来。重点领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导向、民生保障标准、城市治理模式以及权力运行监督等。”
会议气氛严肃而务实。市人大常委会李主任首先发言,语气谨慎:“秦市长,立法是固化的最高形式,权威性最强。但立法程序严谨,周期较长,需要充分调研论证,确保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我建议,先从社会关注度高、实践基础好的领域入手,比如《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升级完善,可以将我们‘生态补偿’、‘岸线管控’、‘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等成功做法上升为法律条文。”
“我同意李主任的意见。”市政府法制办张主任补充道,“对于一些尚需探索的领域,可以先以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试行,待条件成熟再考虑立法。比如我们探索的‘一窗受理、一日办结’政务服务模式,可以制定《江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办法》来巩固。”
分管环保的副市长提出具体建议:“雾江治理的成果,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我建议在条例中明确‘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的法律依据,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设定更严厉的惩罚措施。”
刘玉凤则关注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像社区食堂、普惠托育、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不能因为领导重视就推进,不重视就停滞。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建设标准、运营规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和绩效考核,形成稳定的投入和保障机制。”
经过充分讨论,工作组拟定了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了“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原则,首批重点推进《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江泉市绿色发展促进条例》、《江泉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与促进办法》等几部关键的地方法规和规章。
立法和建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本质上是不同利益、观点的碰撞与平衡。在《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争论尤为激烈。
一位来自经济部门的老专家忧心忡忡:“条例草案中规定的‘沿岸一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扩建重化工项目’,‘现有高排放企业限期搬迁或转型’,这些条款是不是太严厉了?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有些企业是历史形成的,搬迁成本巨大,能否设置更长的过渡期?”
一位环保领域的律师则持相反意见,态度坚决:“过渡期太长就是给污染留后门!雾江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必须设定硬杠杠,不留余地。经济发展不能总想着走老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一位沿江区县的负责人面露难色:“我们县还有两家规模不小的传统企业,涉及几千职工就业,一下子关停搬迁,社会稳定压力很大。立法是不是可以考虑分区施策、分类指导?”
面对各方意见,主持座谈会的秦风耐心倾听,最后总结道:“各位的意见都很有价值,反映了不同层面的关切。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扼杀发展,而是为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保护雾江,是底线,是红线,这一点绝不能动摇。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考虑就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他转向法制办和人大工委的同志,“请你们深入研究,能否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设计科学合理的过渡期方案和配套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帮助传统企业绿色化改造或转型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稳就业、促发展的多赢。我们要寻求的是最大公约数,让法规既有‘牙齿’,又能落地。”
这种开放、审慎的态度,使得立法过程虽然充满辩论,但始终朝着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
除了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组更注重制度的系统集成和协同效能。秦风强调:“长效机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件,而是一个相互衔接、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
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配套机制陆续建立或完善:
科学的决策机制: 规定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避免“拍脑袋”决策。
严格的监督机制: 强化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制度不折不扣执行。
精准的考核机制: 修订了区县和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明确将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支出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确保资金持续稳定投入。
高效的政策落实机制: 建立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督查问责机制,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
这些机制环环相扣,共同织就一张保障江泉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之网。
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版)等首批关键制度相继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颁布实施。在颁布仪式上,周海洋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秦风市长做了详细解读。
周海洋书记语气庄重:“这些法规和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江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固化了过去实践的成果,更承载着对江泉未来的承诺。这意味着,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绿色发展,在江泉不再是某一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法定责任和城市基因!这是我们对历史的交代,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秦风在解读时,特意看向台下那些曾经为雾江治理、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付出艰辛努力的干部和群众代表,动情地说:“这些白纸黑字的条文背后,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汗水,是江泉百姓殷切的期盼。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希望全市上下共同遵守、共同维护、共同监督,让这些制度真正成为守护江泉绿水青山、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护身符’和‘指南针’。”
仪式结束后,周海洋和秦风再次漫步雾江边。江水奔流,一如往昔,但两人心中却多了几分踏实与笃定。
“海洋书记,有了这些制度保障,我心里踏实多了。”秦风望着远方的江水说道。
周海洋点点头:“是啊,这是我们能留给江泉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后来的执行者怀着公心、带着温度去落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基础打好,把规矩立明。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交给未来,交给江泉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