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枫枫疯疯语

首页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马踏天下穿越之圣手医妃华夏风雨情抗日之铁血兵魂开着外挂闯三国娘娘,你也不想让皇上知道吧!密战无痕日月风华带着农场混异界猛卒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枫枫疯疯语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文阅读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txt下载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33章 灶台边的话,比电报还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暮色漫进顾家后院时,厨房的煤炉正“呼呼”吐着蓝焰。

苏若雪系着靛青土布围裙,正往砂锅里添最后一把野山菌,水蒸气裹着菌子的鲜香腾起,在玻璃窗上洇出一片雾蒙蒙的白。

“少东家,青爷来了。”帮厨的阿菊掀开门帘,竹编菜篮里的青菜还沾着露水。

顾承砚跨进门槛时,正撞上进锅的菌汤“咕嘟”翻起个泡。

他随手接过苏若雪递来的粗瓷碗,指尖触到她手掌的温度——这双手白天拨算盘,夜里补衣裳,此刻还沾着切菌子的细碎汁水,倒比他握惯了账本的手更有烟火气。

“儿童团今天在十六铺蹲了整晌,”青鸟靠在灶边的枣木柜上,军靴尖轻磕着青砖,“日商那艘‘大和丸’卸了三箱货物,可码头上的搬运工嘴严得很,愣是没套出个子丑寅卯。”

顾承砚舀了口汤,目光却落在苏若雪鬓角的碎发上。

那缕头发被蒸汽熏得微卷,像朵沾了晨露的棉桃。

“电报线太扎眼,巡捕房的耳朵比狗还灵。”他放下碗,瓷底与木桌碰出轻响,“咱们缺的不是耳目,是张能藏在人堆里的网。”

苏若雪擦了擦手,围裙上的靛青染到指节:“上午去普善路送冬衣,王嬷拉着我在井台边说了小半个时辰。”她抽了条干净的抹布,慢慢擦着案上的香菇,“她说前儿个帮厨的阿芬在虹口日料馆洗碗,听见掌柜的跟日本客说‘月底要清场’——您瞧,井台边的话,比电报跑得还快。”

顾承砚抬眼,窗外的暮色里,晾衣绳上的蓝布衫正被风掀起一角。

他忽然想起半月前在霞飞路看到的景象:三个妇人蹲在洗衣板前,槌衣声里混着“米行要涨”“福源绸庄接了大单子”的碎语,当时只当是市井闲话,此刻却像被拨亮的灯芯。

“阿雪说得对。”他屈指叩了叩桌沿,目光灼灼,“码头、学堂、戏园是明处的眼,可厨房、井台、洗衣场——”他扫过苏若雪沾着菌屑的指尖,“是藏在女人袖口里的耳朵。”

青鸟直起身子,军靴跟在地上碾出半道印子:“可这些妇人......”

“上个月给贫民窟送米,我教周婶家的小丫头扎绢花。”苏若雪把洗好的香菇码进竹筛,“昨儿她送了我两朵,说她娘在纱厂做工,听见监工骂‘东洋人要断棉花’。”她抬头时,眼尾的细纹里浮着笑,“您当她们是闲聊?她们记着顾家送的米、教的针脚,记着若雪姐教的‘算术能防账房坑人’——人心是线,日子是针脚,早把这些话串成网了。”

顾承砚忽然握住她的手。

那双手因为常年拨算盘,指腹有层薄茧,此刻还带着菌子的凉。

“你早就在布这张网了。”不是疑问,是肯定。

苏若雪的耳尖泛起淡粉,却没抽回手:“前儿个阿菊说,她娘家村上的媳妇们凑了个‘缝补会’,说是要给抗属做冬衣。”她轻轻反握他的指尖,“缝补会里坐的,可不全是拿针的手——有的在米行管账,有的给洋行当厨娘,有的替巡捕房太太洗衣裳。”

青鸟从怀里摸出个油布包,摊开是张皱巴巴的上海地图。

他指尖点在法租界与华界交界的位置:“上周儿童团报信,日商在闸北租了仓库。可查了半个月,连仓库门朝哪边开都没摸着。”

苏若雪拿过他的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串小点:“大自鸣钟附近有个茶炉子,卖茶的李婶儿子在闸北当搬运工。”她又在杨树浦画了个圈,“怡和纱厂后巷的洗衣场,张嫂男人是仓库守夜的。”最后笔尖停在虹口,“日侨区的米店,老板娘是苏州人,我上月教她女儿绣并蒂莲......”

铅笔在地图上连成蛛网,顾承砚盯着那些歪歪扭扭的标记,忽然笑出声:“好个苏账房,原来你早把上海滩的灶台、井台、洗衣板,都变成了咱们的电报。”

窗外传来梆子声,是巡夜的更夫敲过戌时。

苏若雪抽回手,把最后一筐香菇搬进地窖:“明儿我让阿菊去普善路,给王嬷送两尺湖绸——她孙子要娶亲,正愁没料子做喜服。”她转头时,眼睛亮得像星子,“您说,她拿到料子,会不会拉着井台边的老姐妹念叨念叨?”

青鸟已经把地图收进油布包,军靴踩得青砖“咚咚”响:“我这就去码头上找老吴,让他挑几个嘴严的兄弟,专门跑这些‘缝补会’‘茶炉子’——”

“慢着。”顾承砚拦住他,目光落在苏若雪沾着菌屑的围裙上,“别让大男人往井台边凑。”他扯了扯自己的长衫,“让阿菊她们带话:顾家绸庄要收‘手工绣样’,针脚好的,按件给钱。”

苏若雪突然笑了,那笑像春茶泡开第一盏,清清淡淡却浸着甜:“绣样要收莲花、牡丹、松竹梅——都是咱们中国人的花样。”她低头理了理围裙带,“那些在日料馆洗碗的、给洋行当厨娘的,要是听见‘顾家收松竹梅绣样’,自然知道该把什么‘针脚’带回来。”

暮色彻底漫进厨房时,砂锅里的菌汤正散着热气。

顾承砚盛了一碗递给苏若雪,看她吹凉了小口喝,又给青鸟也盛了一碗。

窗外的晾衣绳上,蓝布衫被风吹得晃啊晃,像面没字的旗。

“明天开始,”顾承砚端起自己那碗,汤气模糊了他的眉眼,“上海滩的每个灶台边,都要飘起顾家的菌子香。”

苏若雪喝到最后一口,碗底沉着颗完整的菌伞。

她抬头时,正撞进顾承砚的目光——那目光里有他在股东大会上力挽狂澜的锋芒,有他在难民区发米时的温柔,此刻却多了几分暖意,像灶膛里未熄的炭火。

“少东家,”她轻声说,“您看这菌汤,菌子要泡发,柴火要慢煨,可最要紧的——”她用勺子轻轻碰了碰碗沿,“是得有装汤的碗。”

顾承砚忽然明白,那些在井台边、洗衣场、灶台前闲聊的女人们,才是这张网最结实的经线纬线。

她们用家常话当密码,用针线笸箩当信箱,用给孩子缝衣裳的手,织就了一张比电报更隐秘、比巡捕房更灵通的网。

更夫的梆子声再次响起,这一回,顾承砚听出了不同的意味——那不是报时的声响,是无数双藏在袖口里的手,正在悄悄编织希望。

“明儿让阿菊多备些菌子,”他对苏若雪笑,“要让全上海的灶台,都飘咱们顾家的香。”

苏若雪也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暮色:“好,咱们就用这人间烟火,熬一锅最浓的救国汤。”暮色彻底漫进厨房时,砂锅里的菌汤正散着最后一缕热气。

顾承砚望着苏若雪沾着菌屑的围裙角被风掀起又落下,忽然想起前日在南市贫民窟见到的景象——几个妇人蹲在屋檐下翻晒酱菜,陶坛上的霉斑像极了账房先生画的批注。

“阿雪,”他屈指叩了叩案上的竹筛,筛底还粘着两片碎菌,“咱们的灶台网缺层壳。”见她抬眼,他指尖划过窗上未散的雾气,“就像这菌子要裹在汤里才香,消息也得有个谁都不会查的壳。”

苏若雪擦手的动作顿住,靛青围裙在腕间绞出褶皱:“您是说……酱坛?”

顾承砚点头,目光亮得像淬了星火:“全上海的弄堂里,哪家没有几坛酱菜?巡捕房查电报线,查米粮车,可谁会翻百姓的酱坛子?”他从袖中摸出块碎陶片,是今早从虹口废墟捡的,“我让人查过,日商的粮库也用陶坛存杂粮——霉斑能坏他们的粮,也能当咱们的笔。”

苏若雪接过陶片,指腹蹭过边缘的粗粝。

她忽然想起幼时在苏府账房,父亲教她用密线记暗账:“霉斑密度代表月份……菌丝走向指示方向……”她指尖在陶片上比画,“坛数对应人数?就像‘三坛霉’是三人,‘七道丝’是初七?”

“对!”顾承砚一拍桌,惊得灶上的瓷勺“当啷”落进汤里,“再编套腌菜口诀当掩护,比如‘宜用糙米拌曲,七日翻缸’——糙米是暗号,七日就是七月初七,翻缸指南行。”他握住她沾着菌香的手,“你从前管账房能把银钱串成线,现在要把全上海的酱坛串成网。”

苏若雪的耳尖又泛起淡粉,却没抽回手。

她低头盯着陶片上的霉痕,忽然笑出声:“上月教王嬷家绣并蒂莲,她非说我针脚像酱菜纹——原是早埋下的伏笔。”她抽回手翻出账本,笔尖在纸页上飞:“霉斑分三等:疏如星是上旬,密如网是下旬;菌丝左偏指闸北,右偏指法租界……”

青鸟不知何时凑过来,军靴尖蹭着青砖上的菌汤渍:“我这就去码头找老吴,让他挑十个嘴严的兄弟扮成酱贩子——”

“慢。”顾承砚按住他肩膀,“别用男人。”他望向窗外晾衣绳上的蓝布衫,“让阿菊她们去贫民窟,说顾家要收‘家传酱方’,腌得好的送半袋米。”他转向苏若雪,“你挑几个信得过的婶子,教她们‘拌曲要加三把盐’其实是‘联络三人组’,‘七日翻缸’是‘七号行动’。”

苏若雪的笔尖停在“霉斑密度”那栏,抬头时眼里有光:“就说这是顾家新推的‘养生酱’,要收集民间秘方——谁会想到,咱们的秘方在霉里?”

首条情报试传是在三日后。

阿菊带着王嬷的小孙女蹲在普善路井台边,小丫头举着块酱方喊:“顾少奶奶说,我奶奶的酱方最香!”王嬷抹着嘴笑,转身就把酱方塞进隔壁张婶的菜篮:“尝尝顾家的酱,可鲜着嘞!”

当晚,闸北难民区的草棚里,三个男人凑在油灯下掰开酱方。

中间那块酱芯里,霉斑正疏疏落落地排成“三”字,菌丝歪向东南——正是“三日后,七人南行”的暗码。

“成了!”青鸟踢开脚边的酱坛,军靴底碾碎几片霉斑,“张婶男人在闸北当搬运工,他说那三个兄弟今早已经过了苏州河!”

顾承砚没接话。

他盯着案上摊开的地图,手指在闸北到法租界的路线上划了道,又在虹口日侨区点了点——那里有他最在意的缺口。

转机出现在第七日清晨。

苏若雪挎着竹篮去菜场,卖豆腐的老妪往她篮底塞了块豆干,手背上的疤痕像条蜈蚣:“你娘从前也这么腌,咸淡正好。”

竹篮提手勒得苏若雪手腕发疼。

她借整理菜叶子的由头掰开豆干,内里嵌着一丝极细的彩色丝线——红底金线,是苏家账房特有的“危急标记”。

她想起三年前苏府被烧前夜,父亲塞给她半枚银锁时说:“若见红线金,速寻旧部。”

“承砚!”她推开书房门时,发簪上的绢花歪在耳后,“旧部……还在。”

顾承砚正在看儿童团新画的码头图,笔杆“咔”地断在指缝里。

他接过丝线,凑到灯前:“金线是苏府账房的,红线……”他忽然掀开窗边的染布,露出墙内暗格,“去年冬天在霞飞路救的那个老裁缝,他说过从前给巡捕房太太绣过这种线。”

两人凑在案前,丝线在烛火下泛着暖光。

苏若雪数着丝线上的结:“三结,是第三联络点;金线绕三圈,指三马路。”她抬头时,眼尾的细纹里全是震动,“他们在找我们……想重建南北通道。”

顾承砚突然笑了,笑得眼角发涩。

他想起穿越前在图书馆翻到的旧报纸,上面写着“上海沦陷后,民间仍有暗线未断”——原来那些字不是铅印的,是无数双藏在酱坛、豆干、缝补篮里的手写的。

三日后的清晨,虹口日军粮库炸开一片骂声。

“八嘎!”日军少佐踢翻霉烂的酱坛,褐色的霉斑顺着他的皮靴爬上裤管,“这些坛子昨晚还好好的!”

墙头上,顾承砚望着远处冒起的烟尘,风里飘来股酸腐的霉味。

他身旁的青鸟正用望远镜看粮库,镜片上沾着酱园的飞尘:“六个粮库,五个遭殃。那些霉斑……”

“是咱们的腌菜口诀。”顾承砚摸出块酱方,霉斑在阳光下泛着青灰,“‘霉要偏,命才安;歪一点,躲一刀’——偏左的霉斑让他们错封了西仓库,歪右的霉斑引他们去查东码头。”他把酱方塞进青鸟手里,“他们以为我们在逃命……”

“其实我们在做饭。”青鸟接得自然,嘴角扯出个生硬的笑。

他望着远处炊烟里晃动的酱坛,忽然明白那些在井台边、灶台前的女人们,早把救国熬进了酱里。

风卷着染布上的霉斑掠过两人肩头,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在晨光里排成一行行无人能解的密码。

顾承砚望着染布被吹得猎猎作响,忽然听见巷口传来卖报声:“号外!日军发布秋季物资令——”

他眯眼望过去,卖报的小乞丐正是儿童团的小豆子。

那孩子朝他挤了挤眼,报纸头版的标题被风掀起一角:“废品回收……”

顾承砚的手指在墙头上轻轻叩了两下。

他想起苏若雪今早说的话:“酱坛能装米,也能装消息;废品能回收,也能……”

“收情报。”他低笑出声,目光投向远处渐起的晨雾。

九月的风已经有了凉意,可他知道,上海滩的灶台边,又要飘起新的酱香味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陈二傻的美丽生活私欲:江湖往事阴阳轮回:阎王,别撩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巨星洪泽团宠娇娇成了偏执殿下的心药冷冰冰的剑修和她那财迷小道侣女穿男七零爱上女配后我做了赘婿三国之龙战八方法师乔安阮门闺战,半江瑟瑟半江红替嫁后,我成了失明太子的白月光都市打脸狂人最强纨绔窈妃传开局从召唤诸天崛起我的盗墓生涯医路青云盖世战神陆尘李清瑶免费看小说
经典收藏大唐皇太子龙飞凤儛我保驾大秦之纵横天下王爷,王妃又去盗墓了北洋1917诸君,且听剑吟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穿越高衙内后,林冲刚被害我,大明太子!开局签到大雪龙骑大唐:我有一整个现代世界冥王抢婚:逆天五小姐魅影谍踪重燃1990人间之孤味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我于历史中长生开局当太监,我一样权倾天下大国航空正新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并肩王
最近更新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我只做风流皇帝,天下美人皆归朕中国古代奇闻录这个逍遥侯明明超强却过分咸鱼九州争霸录山河鉴:隋鼎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全家天生神力,我靠脑子科举我的庄园成了皇帝收留所明末另类书生诗仙,神医,商圣,镇国公!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穿成农夫,从神箭手到大楚国公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系统之妈祖:瀚海一统宋韵流年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血玉传承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枫枫疯疯语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txt下载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最新章节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