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云:思人心所以扰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白香山、苏子瞻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
【译文】:
(曾国藩)又说:我思考人心之所以纷乱不安的原因。
只因为不懂得命运的道理。
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之所以能内心安适、过得自在。
只因为他们懂得命运的道理。
我经历世事已经几十年了。
但有时仍然会生出计较得失的心思。
像我这样对命运的信奉还不够透彻的人。
实在是非常惭愧啊。
【注释】:
1. 又云:“云”即“说”,“又云”承接前文,指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继续发表观点。
2. 扰扰不定:形容人心纷乱不安、无法安定,“扰扰”为“纷乱、杂乱”之意。
3. 知命:源自儒家“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此处指懂得命运的规律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进而接纳现实、心态平和。
4. 陶渊明:东晋着名诗人,号五柳先生,厌倦官场纷争,归隐田园,以淡泊心态面对生活,是“知命”而安的典型。
5. 白香山:即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仕途起伏后趋向闲适旷达,主张“知足常乐”,契合“知命”的心境。
6. 苏子瞻:即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虽屡遭贬谪,但能以豁达心态接纳命运,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名句,是“知命”而乐观的代表。
7. 受用:此处指内心安适、过得自在,享受平和心境带来的舒适状态,而非物质层面的“享用”。
8. 涉世:指经历世事、踏入社会,“涉”为“经历、接触”之意。
9. 计较之心:指计较个人得失、盘算利害的心思,是“不知命”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心态。
10. 信命不及:指对命运的领悟、信奉不够透彻、不够到位,“不及”即“不够、不到位”。
11. 深可愧也:“深”表程度,意为“非常、实在”,整句指“实在让人感到惭愧”,体现曾国藩自我反省的态度。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以上内容是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围绕“知命”展开的论述,可从“核心观点提出”与“自我反省剖析”两大维度详细拆解,每个维度均包含具体的因果逻辑与细节支撑:
一、核心观点:“知命与否”是心态安定的关键
曾国藩明确将“知命”作为判断心态状态的核心标准,通过“正反对比”阐述其对人心的影响:
1. “不知命”导致心态纷乱
他首先分析“人心扰扰不定”(即内心纷乱不安、无法平静)的根源——并非外在环境的干扰,而是人“不知命”,也就是不懂得命运的客观规律(如事物发展的趋势、个人境遇的限度),因无法接纳现实中的不确定性,才会陷入焦虑、纠结,进而心态失衡。
这里的“扰扰不定”并非短暂情绪波动,而是长期因“不理解命运”产生的持续不安状态。
2. “知命”带来内心安适
为佐证“知命”的价值,他列举了三位历史人物的例子,明确他们的“受用”(内心安适、过得自在)源于“知命”:
陶渊明:东晋诗人,厌倦官场争斗后主动归隐田园,不执着于仕途得失,以“采菊东篱下”的淡泊接纳命运安排,体现“知命”后的平和;
白香山(白居易):唐代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历经仕途起伏后放弃对功名利禄的执念,趋向闲适旷达,以“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境遇,是“知命”后自在的代表。
苏子瞻(苏轼):宋代文学家,一生屡遭贬谪,却能跳出对“逆境”的抱怨,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接纳命运波折,在困境中保持内心舒展,完美诠释“知命”的力量。
曾国藩强调,这三人的“受用”并非依赖物质享受,而是“知命”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安定。
二、自我反省:对照“知命”标准剖析自身不足
在提出观点后,曾国藩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深刻自省,展现出自我批判的态度:
1. 自身经历与心态的矛盾
他坦言自己“涉世数十年”(即踏入社会、经历世事已几十年),按常理应对“命”有更透彻的领悟,但现实是“有时犹起计较之心”——仍会时不时生出计较个人得失、盘算利害的心思(比如纠结事情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预期、在意个人利益的增减),这种“计较”正是他之前所说的“不知命”的典型表现,与三位“知命”者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2. 自我评判与愧疚感
基于这种矛盾,他对自己做出“信命不及”的评判——即自己对命运的领悟、信奉“不够透彻、不到位”,没有真正达到“知命”的境界。
进而生出“深可愧也”的感受,认为自己作为历经世事的人,却仍未摆脱“计较之心”,对比“知命”者的通透,实在值得惭愧。这种反省并非单纯的自我否定,而是曾国藩“每日自省”修身习惯的体现,也呼应了《求阙斋日记》“求阙(即正视不足)”的核心主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命理探源【译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