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南岳清水湾

首页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带着仓库到大明三国之龙战八方万历1592我是正统我怕谁地球毁灭32亿次踢开永乐万历小捕快万千世界许愿系统重生六零农媳有空间冥婚霸宠:天才萌宝腹黑娘亲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南岳清水湾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全文阅读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txt下载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四十八回 风云终落定 精神照千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晨雾如轻纱漫过黔东的山峦,枫香溪的老樟树在风中轻摇,树影婆娑落在新修的“黔东神兵纪念馆”青砖墙上,像极了当年神兵操练时的剪影。馆顶的玻璃穹顶透着初升的天光,将“天下太平”四个鎏金大字照得熠熠生辉,那是用李天保手书字体复刻的匾额,笔画间还留着当年的朱砂痕迹,阳光下能看见细微的裂纹——那是1987年修复时特意保留的历史印记。馆内的晨露顺着玻璃展柜蜿蜒而下,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倒映着穹顶的天光,恍惚间竟似乌江的水波在流转,水中还能看见细碎的红光,像极了当年红绸飘动的残影,细看时那些红光竟在缓缓移动,如同流动的血脉在诉说往事。

文物显灵影

玻璃展柜里,半截生锈的大刀静静躺着,刀身刻着的“灭”字虽已模糊,却在晨光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那是浸染过鲜血的印记。这是当年张羽让用过的兵器,刀身长两尺三寸,刀刃最宽处达三寸,缺口里还嵌着细小的弹片,用放大镜能看清弹片上的膛线纹路——那是新洲伏击战时,从敌军制式步枪上崩落的碎片,专家考证为当时黔军常用的毛瑟枪零件。刀柄缠着的红绸虽已碳化呈深褐色,却依旧保持着紧实的缠绕纹路,每圈间隔恰好一指宽,末端的流苏垂在展柜底部,与玻璃倒影形成完整的红绸形态,仿佛能看见当年主人握刀时的力度,能感受到那双手在无数个夜晚反复摩挲刀柄的温度。

旁边陈列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李天保手书的“天下太平”旗样,墨迹因岁月晕染成淡紫色,却仍透着沉甸甸的期盼。纸页边缘留着几处烧焦的痕迹,质地脆薄如蝶翼,却奇迹般没有碎裂——那是1933年二打印江城失败后,李天保从火中抢出来的残片,当时火苗已经烧到“平”字的最后一横,他用袖子扑灭明火时,在纸页上留下了淡淡的布纹印记,能辨认出粗麻布的纤维纹路。此刻,晨光透过纸页,将字迹投射在对面的墙上,形成放大的影子,“太”字的一撇恰好与墙上红军标语的“民”字相连,组成“太平民”三个字,仿佛历史在刻意呼应,墙面上的光影还在微微晃动,像是有人在轻轻摇曳烛火,将这三个字映照得忽明忽暗。

讲解员小杨正指着一幅巨幅油画讲解,油画长十米、高三米,用的是黔东特有的朱砂和赭石颜料,颜料在晨光下微微发亮,仿佛能看出色彩流动的轨迹。画中沙子坡的土台上,冉少波的身影比旁人高出半头,眉宇间带着黄埔军校特有的英气,他左手按着腰间的驳壳枪,枪套上的铜扣闪闪发光,右手高举过头,掌心的纹路清晰可见,据说画家特意参照了冉少波后人提供的手掌拓片。“1934年6月17日,沙子坡万人大会上,冉少波站在土台上,身后是红三军的红旗和神兵的黄旗。他说‘神兵不是神,是受苦人;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跟着红军才有活路’,千余神兵当场撕下神符,换上红军帽……”

话音未落,油画上的红旗突然泛起红光,旗面的纹路里渗出细小的光点,在空中组成当年的会场景象:万人攒动的土坡上,黄旗与红旗交织如浪,冉少波的声音清晰传来,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连尾音的黔东方言腔调都分毫不差,仔细听能分辨出“活路”两个字的独特发音。光点组成的人群中,能看清张羽让黝黑的面庞上有道刀疤,那是当年与民团搏斗时留下的;李天保挺拔的身姿裹着洗得发白的黄衣,腰间红绸随风飘动;甚至能看见安鸣皋等少年神兵好奇的眼神,他们胸前的神符正在飘落,化作点点金光融入红旗,光粒落在地上竟长出细小的兰草嫩芽,嫩芽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台下,白发苍苍的安建国望着油画中通讯员的身影,眼眶湿润。他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铜铃徽章,那是伯父安鸣皋的遗物,铃身刻着“三支队”三个字,笔画边缘已磨损模糊,铃舌早已遗失,却总能在阴雨天发出细微的震颤。1934年那个夏天,十六岁的安鸣皋在枫香溪接过哥哥安明文的枪,把“不贪色、不贪利”的坛规,变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誓言。此刻,徽章突然发烫,安建国仿佛听见铜铃声在耳边响起,三短一长的节奏与油画中传来的口号声重叠在一起,惊得展柜里的铜铃复制品轻轻震颤,铃口的红绸无风自动,在玻璃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一群蝴蝶在飞舞,翅膀扇动的频率恰好与铜铃声的节奏相合。

纪念馆的角落,一群小学生围着老战士杨爷爷。杨爷爷的祖母是当年“七仙女”支队成员文贵弟,牺牲在苦竹坝阻击战中。他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蓝布上绣着七朵兰花,针脚细密,每朵花都形态各异,里面是文贵弟的银针匣——紫檀木的匣子带着淡淡的香气,匣面刻着缠枝莲纹样,边角处有磕碰的痕迹,据说是当年在山洞中躲避敌军时撞到岩石留下的。匣子里七根银针排列整齐,针尾的红绸虽已脆化,却依旧保持着缠绕的弧度,针身的光泽在灯光下流转,像极了当年救人时的寒光。

“奶奶说,她们练神兵时以为喝了神水不怕枪子,后来跟着红军学包扎、送情报,才明白‘刀枪不入’是假的,但‘怕死不当兵’是真的。”老人颤巍巍地摸着展柜里的草鞋,草鞋的麻线间还夹着干枯的兰草叶,叶尖带着暗红色的斑点,据说是当年浸染的血迹,“这鞋跟奶奶当年编的一样,纳了三十三层底,每层底都掺着兰草茎,走得远,站得稳。当年奶奶就是穿着这样的鞋,在苦竹坝的山路上跑了一夜,救回了七个伤员,鞋底子磨穿了,脚底板全是血泡,回来时裤腿都被露水打透,冻得直打哆嗦。”他话音刚落,草鞋旁的玻璃上突然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水珠滑落的轨迹正好组成“七”字的形状,停留片刻后才缓缓消失,在玻璃上留下浅浅的水痕。

光影绘烽烟

走出纪念馆,阳光洒满沙子坡广场,广场的青石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是当年神兵和红军战士的名录,每个名字都用阴刻手法雕琢,深度恰好三毫米,笔画里填着朱砂,在阳光下像一颗颗跳动的红心。当地百姓正排练红色情景剧《黄旗换红旗》,扮演张羽勋的演员穿着粗布黄衣,腰间系着红绸带,绸带末端绣着小小的“勇”字,唱着那首古老歌谣:“癞子东林本姓张,带着神兵打黎纲,神水一喝胆子壮,刀枪不入保家乡……”

歌声刚起,广场中央的石碑突然发出微光,碑上的文字顺着光线浮现在空中,组成香树坝山洞的影像:张羽勋正在给百姓分发神水,他的癞痢头上裹着红布,眼神却格外明亮,手中的陶碗边缘有个缺口;牧童“真命天子”坐在石台上,手里摇着铜铃,铃声清脆可闻,与纪念馆的铜铃频率完全一致;二十余农民举拳宣誓,拳头砸在胸口的声音震得空气微微发颤,他们的黄衣上还沾着泥土,裤脚卷起露出黝黑的小腿,脚踝处缠着红布条,眼神里却燃烧着希望的火苗。影像中,张羽勋的声音清晰传来:“弟兄们,苛政猛于虎,神水不是药,是咱穷人的骨气!今天喝了这碗水,就要抱团取暖,再也不受欺负!”

台下观众跟着轻和,有人悄悄抹泪。七十岁的文婆婆是文贵弟的侄孙女,她怀里揣着一个绣着兰花的荷包,荷包是用当年“七仙女”支队的红绸边角料做的,绸子虽已褪色,却依旧柔软,里面装着半片铜铃碎片,碎片边缘还留着系红绸的小孔,孔眼处能看见细密的磨损痕迹。当演到“七仙女”救治伤员的场景时,荷包突然发烫,文婆婆低头一看,碎片竟与展柜里铜铃的影子连成完整的圆形,圆形中浮现出文贵弟的身影:她正用银针给伤员包扎,针尾的红绸在油灯下飘动,动作轻柔却迅速,嘴里哼着“红绸针,草药香,救死扶伤保家乡”的歌谣,与台上演员的台词完美重合,连停顿的节奏都分毫不差,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合唱,歌声里带着兰草的清香。

广场尽头,新落成的“黔东英烈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个名字都连着一缕淡淡的红光,红光在空中交织成网,网眼处浮现出对应的人脸:张羽勋目光坚毅,嘴角带着一丝倔强,耳后有颗小小的痣;冉伯祥面带微笑,手里还握着草药,指尖沾着草汁;张金殿手持长枪,枪托上刻着“保家”二字,字体歪歪扭扭却力道十足;徐承鹏戴着眼镜,胸前的钢笔闪闪发光,笔尖还留着墨水痕迹;安明全咧嘴大笑,露出一颗缺牙,那是当年练“铁头功”磕掉的;文贵弟眼神温柔,指尖捏着银针,针尾红绸上绣着极小的兰花……从务川香树坝到印江天池坪,从德江稳坪到沿河淇滩,每一张脸都鲜活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墙上走下来,拍拍你的肩膀问一声“家乡还好吗”,问问田里的收成,问问孩子的学业,问问乌江的水是不是还像当年那样清澈。

最显眼处,冉少波的名字被红漆勾勒,字体比其他名字大出一圈,旁边刻着他1934年入党时的誓言:“我冉少波,生为黔东百姓战,死为工农革命魂。”此刻,誓言的字迹突然泛起金光,金光中走出冉少波的身影,他穿着熨帖的红军制服,领口的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袖口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上面还有几处伤疤,正在给神兵讲解战术。他手指划过的地方浮现出马脑山伏击战的地图,与广场地面的青石板纹路完全吻合,连山石的位置、溪流的走向都分毫不差,甚至能看清标注的“滚石区”“埋伏点”等小字,字迹与冉少波手稿上的笔迹一模一样。

有个小男孩伸手去摸光影中的地图,指尖刚碰到伏击点的标记,就听见清晰的声音:“娃儿记住,打仗靠的不是神符,是脑子,是团结。你看这地形,左边是悬崖,右边是溪流,把敌人引到这里,他们就进退两难了。当年我们就是这样,用三十个人牵制了敌人一个连,靠的就是这山、这水,还有弟兄们的心齐。”男孩惊讶地后退一步,发现指尖沾着一点金粉,金粉在阳光下闪烁,渐渐化作一个小小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五个角上还能看见细小的文字:“智、勇、仁、信、严”,那是冉少波当年给神兵定下的五字军规。

山水忆忠魂

山风掠过乌江,卷起浪涛拍岸,浪花溅起的水珠在空中凝成当年的战场景象:张羽让率神兵泅渡夺船,水珠组成的船只在江面起伏,船上的黄旗与红旗猎猎作响,旗面的褶皱都清晰可见;苦竹坝阻击战中,红光组成的子弹呼啸而过,“七仙女”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文贵弟的银针在空中划出银色弧线,安秀莲的药篮里飞出草药的虚影,银针和药篮的光影格外明亮,将周围的黑暗驱散,照亮了伤员痛苦却充满希望的脸庞,他们干裂的嘴唇翕动着,像是在说“谢谢”。

岸边的兰草被浪花打湿,叶片的红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种黔东特有的“血叶兰”只有在浸染过鲜血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叶片背面的绒毛沾着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像是无数细小的彩虹。轻轻摇曳时发出“沙沙”声,像是在低声讲述牺牲的故事,仔细听能分辨出模糊的歌词:“七姐妹,守山岗,红绸染血映朝阳;铜铃响,军号亮,姐妹英魂归故乡……”当地老人说,这是七仙女的魂魄附在兰草上,每逢清明就会唱歌,歌声能让刚发芽的兰草开出紫色的花,花瓣上还会凝结出露珠,像极了眼泪。

从清代黄号军的抗争,到民国神兵的揭竿,再到红军长征的星火,黔东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润着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热血。山腰的溶洞里,钟乳石的倒影在水中组成神坛的模样,石桌上的香炉还留着淡淡的烟痕,空气中弥漫着艾草和檀香混合的气味;水面晃动时,倒影突然变换,神坛变成红军的营房,神兵正在学习认字,课本上的“打倒土豪劣绅”几个字渐渐浮现在岩壁上,与当年的符咒痕迹重叠在一起,形成奇妙的图案——符咒的外圈包裹着革命标语,像是旧时代的外壳里孕育出了新的希望,岩壁上的水珠顺着字迹流淌,在地面汇成“革命”两个字的水痕。

山脚下的六井溪潺潺流淌,溪边的石头上还留着当年七仙女洗衣的痕迹,凹槽里的水倒映着天空,晃动时能看见七个模糊的身影在水中漂洗红绸,红绸的影子在水中散开,染红了一片溪水。文婆婆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手里拿着针线,正在绣一幅新的兰花帕,帕子用的是靛蓝土布,丝线是用兰草汁染的,七朵兰花形态各异,每朵花的中心都绣着一个小红星,针脚细密,每个针孔都恰好能穿过一根发丝。

帕子刚放入溪水中漂洗,水面就浮现出七仙女的身影,她们穿着红绸衣,提着药篮,正在溪边捶打衣裳,木槌撞击石板的声音“砰砰”作响,与远处的雷声隐隐相合。文贵弟抬头看见文婆婆,笑着向她挥手,身影渐渐融入水流,溪水立刻变得清澈甘甜,带着淡淡的兰花香。文婆婆舀起一捧水喝下,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仿佛又听见奶奶说:“七姐妹虽然走了,但她们的魂就在这山水里,在这兰草香里,在咱黔东人的血脉里。你看这溪水,喝了就能记住她们的故事,就能把勇气传下去。”

远处的枫香溪会议旧址前,几棵老樟树的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红军系马的痕迹,树皮的纹路里渗着暗红色的汁液,像是凝固的血迹。有个学考古的年轻人正在测量树龄,卷尺刚碰到树干,树纹就突然变得清晰,显现出当年的刻字:“红三军到此”,旁边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小字:“神兵跟红军走”,字迹稚嫩,像是少年神兵刻下的,笔画深处还残留着朱砂的痕迹。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响竟与当年的军号声一模一样,惊得附近的鸟儿纷纷飞起,在空中组成五角星的形状,盘旋三圈后向纪念馆的方向飞去,鸟群飞过的轨迹在天空中留下淡淡的红光,久久不散。

薪火永不灭

夕阳西下,纪念馆闭馆的铃声响起,黄铜铃铛挂在门楣上,铃声在山谷间回荡,与远处的铜铃声、溪流声、虫鸣声交织成歌,旋律与当年神兵传唱的歌谣隐隐相合。最后离开的是一位白发老人,他是李天保的孙子李建国,胸前挂着爷爷的“失散红军证”,证上的照片已经泛黄,但李天保的眼神依旧明亮,嘴角带着一丝微笑,那是1950年登记失散红军时拍的照片,当时爷爷刚从隐姓埋名的山村走出来,脸上还有风霜留下的沟壑。他颤抖着抚摸展柜里的红军帽,帽檐上的红星虽已褪色,却突然发出微光,照亮了老人手中的黄旗残片——那是爷爷临终前交给他的,说要“还给沙子坡的太阳”。

黄旗残片边缘已经碳化,却依旧保持着鲜亮的黄色,上面绣着的“天下太平”四个字用的是红绒线,历经岁月仍未褪色,绒线的纤维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当残片与展柜里的红旗影像接触时,残片突然燃烧起来,化作点点金光融入红旗,红旗影像立刻变得鲜活,旗面的纹路里渗出细小的草药颗粒,散发着艾草和当归的清香,那是当年神兵常用的草药味道。李建国仿佛看见爷爷站在红旗旁,正在给年轻的神兵讲话,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黄衣,腰间的红绸随风飘动,神情严肃又温和。李建国想伸手去握爷爷的手,却只摸到一片温暖的光,光中传来爷爷的声音:“娃儿,红旗不倒,我们就永远活着;百姓不忘,精神就永远流传。你要让后人知道,我们举过黄旗,更跟着红旗走过最难的路。”

暮色中,纪念馆的灯光渐次亮起,暖黄色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广场上,照亮了门楣上的题词:“烽火铸魂,民心为碑”。题词的每个字都在灯光下泛着红光,红光中浮现出无数双手:张羽勋举坛的手,指节分明,沾着朱砂和草药汁,坛沿的纹路里还嵌着细小的泥土颗粒;冉少波握枪的手,虎口处有厚厚的老茧,枪柄被摩挲得发亮,木质纹理中渗着暗红色的汗渍;文贵弟持针的手,指尖纤细却有力,针尾的红绸缠绕着秘密,绸线的缝隙里藏着极小的情报密码;安鸣皋送信的手,年轻的手掌上有长途跋涉的血泡,指缝间还留着山路荆棘的划痕;还有百姓掩埋烈士的手,粗糙却温柔,捧着泥土轻如羽毛,掌心的老茧记录着耕耘与守护;孩子们敬礼的手,稚嫩却坚定,指尖指向天空,指甲缝里还沾着山野的泥土……这些手在空中交叠,共同托起一面鲜红的旗帜,旗帜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星光照在旗面上,仿佛无数双眼睛在凝望,目光里有期盼,有嘱托,更有永不熄灭的希望。

黔东的山沉默矗立,乌江的水奔流不息,它们见证过神兵的呐喊,也见证过红旗的升起,更将见证这段历史永远流传。那些曾跪向神坛求庇佑的百姓,最终跟着红旗站了起来,明白了真正的救星不是神仙,是团结起来的自己;那些被“神水”赋予勇气的神兵,在革命信仰中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明白了刀枪不入是幻想,但信念可以比钢铁更坚硬;而如今的人们,正带着这份力量走向更远的未来,在枫香溪的稻田里播种希望,稻穗饱满如当年的希冀;在六井溪的兰草丛中守护记忆,兰草年年绽放如不灭的英魂;在纪念馆的文物前聆听历史的回响,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牺牲与传承。

夜空中,七颗最亮的星星连成一线,正好与纪念馆展柜里文物的排列形状相同:铜铃、银针、药篮、陶管、地图、铜钱、衣物,星星的光芒穿透云层,在地面投下七个光点,与广场上的英烈墙连成一片,形成一道跨越天地的光带。当地的孩子们围着广场上的英烈墙哼唱着新编的歌谣:“铜铃响,兰草香,英烈故事永不忘;红旗飘,山水长,红色基因代代扬。”歌声清亮,穿透夜色,惊起几只萤火虫,萤火虫在墙前飞舞,翅膀的光芒照亮了“七仙女”的名字——文贵弟、安秀莲、杨三妹、张桂芝、李巧珍、王春娥、陈月英,也照亮了孩子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在夜风中飘动,与星光、灯光交相辉映,像极了当年的红绸,在黑暗中划出温暖的弧线。

文婆婆收拾好针线,将新绣的兰花帕放在溪边的石头上,帕子在夜风中轻轻飘动,帕上的七朵兰花突然绽放出微光,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每朵花的光芒都对应着一颗星星的位置。她望着天边的星光,轻声说:“贵姑,安姑,你们看,沙子坡的太阳还在,每天都升起,把山谷照得亮亮的;红旗还在,在广场上,在教室里,在每个人心里,风吹雨打都不倒;孩子们也都记得你们呢,他们学你们的故事,唱你们的歌谣,把你们的精神传下去了。苦竹坝的兰草又开花了,六井溪的水还是那么甜,你们守护的家园,现在很好。”

话音刚落,溪边的兰草突然齐齐转向纪念馆的方向,叶片上的红色在月光下格外醒目,像无数支小小的火炬在风中摇曳,草叶间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将周围的夜色染成温暖的光晕。远处的纪念馆里,展柜中的文物正在发出淡淡的红光,铜铃轻轻震颤,发出三短一长的信号声;银针泛着寒光,针尾红绸无风自动;药篮里的干草药竟抽出细小的嫩芽,嫩芽上顶着晶莹的露珠;红绸在玻璃上留下七道浅浅的印记,如同七位女子的签名,笔迹娟秀却带着力量。

乌江的浪涛拍打着岸边,像是在低声应和,涛声里藏着当年的呐喊与歌谣;枫香溪的老樟树沙沙作响,像是在轻轻哼唱,树叶的摩擦声与当年的军号声渐渐重合;纪念馆的铜铃偶尔发出一声轻响,像是在回应遥远的呼唤,铃声穿越时空,与当年神兵的铜铃、红军的军号交织成永恒的旋律。黔东的大地在夜色中沉静而温暖,那些用生命守护过这片土地的英魂,正化作星光、兰草、风声,在岁月中永远守护着他们深爱的家园。而他们的精神,如同这永不熄灭的火光,在黔东的山峦间、在百姓的血脉里、在孩子们的歌谣中,永远燃烧,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最珍贵的底色,最坚定的信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无上女仙君天价萌妻罪恶成神我的盗墓生涯梦想为王四合院:生那么多孩子!怪我咯落河三千星帝国崛起阮门闺战,半江瑟瑟半江红重生之我为书狂麻衣大相师霸魏剑逆九重天重生之天生我才锦衣卫招狱小卒,开局捆绑公主大夏王侯星火事物所假如被清冷美少女盯上幸运古神事务所互换后,我和情敌HE了
经典收藏汉末逆流大唐皇太子大唐最穷县令三国列卒:小兵逆袭人间之孤味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大明刑王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诗经中的故事大秦之纵横天下一夜暴富,我囤货娇养了个女帝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北洋1917咸阳败家子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明末大军阀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商业三国被海盗打劫了,最后成了皇帝冰山王爷的搞笑妃
最近更新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开局三国从赵云他哥开启诸天称霸三国:美女收集者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金瓶梅那些事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大宋茶事案大明,朱允炆我来了!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大唐:开局暴打宇文化及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魂穿三国收服一百单八将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扶苏已死,秦匠当立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南岳清水湾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txt下载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最新章节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