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癸卯年)
春天,正月辛卯日,梁武帝到南郊祭祀,之后大赦天下。丙午日,又去明堂祭祀。二月乙亥日,举行了耕藉田的仪式。
柔然闹了严重的饥荒,阿那瑰带着他的部众进入北魏境内,上表请求北魏救济。己亥日,北魏任命尚书左丞元孚为行台尚书,持符节去安抚晓谕柔然。元孚是元谭的孙子。出发前,元孚上奏陈述了一些合适的建议,他认为:“柔然长期以来都很强大,以前在代京的时候,我们常常要严加防备。如今上天保佑大魏,让他们自己内乱衰亡,低头请求归服。朝廷收拢他们离散逃亡的部众,以礼相送让他们返回,应该趁这个时候好好思考长远的策略。以前汉宣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前来归降,汉朝派董忠、韩昌率领边境的兵马把他送出朔方,还留下军队护卫协助。还有,光武帝的时候,也派中郎将段彬设置安集掾史,跟随单于,观察他们的动静。现在我们应该大致依照以前的做法,借给他们闲置的土地,让他们耕种放牧,大致设置一些官员,表示安抚。同时严格告诫边境的军队,借此进行防范侦察,让他们与我们亲近但不至于欺诈,疏远但也无法反叛,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北魏朝廷没采纳他的建议。
柔然的俟匿伐到北魏朝见。
三月,北魏司空刘腾去世。有四十多个宦官认刘腾为义父,为他服重孝,穿着丧服送葬的人数以百计,朝中显贵去送葬的多得把道路和田野都挤满了。
夏天,四月,北魏的元孚拿着白虎幡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慰劳阿那瑰。阿那瑰号称有部众三十万,暗中却有别的心思,于是就把元孚给扣下了,让他坐在卧车里。每次召集部众的时候,就把元孚安排在东厢,称他为行台,对他还挺有礼貌和敬意。然后阿那瑰带兵往南走,一路烧杀抢掠,到了平城才放元孚回去。有关部门上奏说元孚辱没使命,应该治罪。甲申日,北魏派尚书令李崇、左仆射元纂率领十万骑兵攻打柔然。阿那瑰听说后,驱赶着两千百姓,还有公私的马牛羊几十万头向北逃窜,李崇追击了三千多里,没追上就回来了。
元纂派铠曹参军于谨率领两千骑兵追击柔然,追到郁对原,前后打了十七仗,多次打败柔然。于谨是于忠的堂曾孙,性格沉稳,有见识有度量,还涉猎经史。年轻的时候,他隐居在乡里,不追求做官,有人劝他去当官,于谨说:“州郡的官职,向来被人看不起;三公那样的高位,得等时机到来才行。”元纂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征召了他。后来于谨率领轻骑兵出塞侦察,正好遇上几千铁勒骑兵突然杀到,于谨觉得敌众我寡,撤退肯定跑不掉,就把骑兵分散,让他们藏在草丛之中,又派人爬上山顶指挥,好像在部署军队一样。铁勒人远远看见,虽然怀疑有伏兵,但自恃人多,还是进军逼近于谨。于谨平时骑的是一匹紫马和一匹騧马,铁勒人认识这两匹马,于是于谨就让两个人各骑一匹马冲出战阵,铁勒人以为是于谨,就争着去追;于谨率领剩下的军队攻击那些追击的骑兵,铁勒人就逃跑了,于谨因此得以进入边塞。
李崇的长史巨鹿人魏兰根劝李崇说:“以前在边境刚开始设置各镇的时候,地广人稀,有的是征调中原豪门大族的子弟,有的是皇室宗亲,把他们当作国家的得力助手。但这几十年来,有关部门把他们称作‘府户’,让他们像奴仆一样服役,在官员通婚和等级排序上,让他们失去了进入清流的机会,而他们原本的同族,却都身处荣耀显达的位置,对比之下,他们心里肯定又气又怨。应该把镇改为州,分别设置郡县,凡是府户,都免为平民,他们入朝为官的顺序,完全按照以前的标准,文武官员都任用,恩威并施。这个计策要是能施行,国家差不多就没有北方的忧患了。”李崇把这个建议上奏给朝廷,结果却没了下文,没有得到回应。
当初,元义囚禁胡太后之后,经常在北魏皇帝居住的宫殿旁边值班,把谄媚的本事发挥到极致,皇帝因此特别宠信他。元义进出皇宫,总是让勇士拿着兵器在前后护卫。有时候出宫在千秋门外休息,就设置木栅栏,让心腹防守,以防有人偷袭,士人和百姓想见他,只能远远地跟他对话。他刚开始执政的时候,还假装克制自己,用谦逊勤奋的态度待人接物,对时事的得失,也还挺关心。但得势之后,就变得骄傲自负,又爱喝酒又好色,贪图财宝贿赂,赏罚全凭自己心情,把国家的法纪都搞乱了。他父亲京兆王元继更是贪婪放纵,他和他的妻子儿女都接受贿赂,向有关部门请托办事,没人敢违抗。以至于连郡县的小吏都不能通过公正的选拔任用,州牧、太守、县令、县长大多都是贪污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穷困潦倒,人人都想着造反。
武卫将军于景是于忠的弟弟,他谋划着废掉元义,结果元义把他贬为怀荒镇将。等柔然入侵的时候,镇里的百姓请求发粮食,于景不肯给,镇里的百姓愤怒到了极点,就造反了,抓住于景把他杀了。没过多久,沃野镇的百姓破六韩拔陵聚众造反,杀了镇将,改年号为真王,其他各镇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百姓纷纷响应。破六韩拔陵带兵向南侵犯,派另外的将领卫可孤包围武川镇,又攻打怀朔镇。尖山的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都很有才能而且勇猛,怀朔镇将杨钧提拔贺拔度拔为统军,他的三个儿子为军主,让他们抵御叛军。
北魏景明初年,世宗命令宦官白整在龙门山为高祖和文昭高后开凿两个佛龛,都高达百尺。永平年间,刘腾又为世宗开凿了一个佛龛,到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一共用了十八万二千多个工,还没完工。
秋天,七月辛亥日,北魏下诏:“现在在职的官员,按照规定七十岁该退休的,可以发给本官一半的俸禄,终身享用。”
九月,北魏下诏让侍中、太尉汝南王元悦进入门下省,和丞相高阳王元雍一起参与决策尚书省上奏的事务。
冬天,十月庚午日,梁朝任命中书监、中卫将军袁昂为尚书令,以原官职开府仪同三司。
北魏平恩文宣公崔光病重,北魏皇帝亲自去看望他,任命他的儿子崔励为齐州刺史,还为此撤去了音乐,停止了出游。丁酉日,崔光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吊唁,哭得很伤心,还为此减少了日常饮食。崔光为人宽厚温和,喜欢做善事,整天都和和气气的,从来没发过脾气。于忠、元义掌权的时候,因为崔光是德高望重的老臣,都很尊敬他,很多事情都找他商议决断,但他却没能救下裴植、郭祚、清河王元怿,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张禹、胡广。崔光快去世的时候,推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皇帝跟着贾思伯学习《春秋》,贾思伯虽然地位显贵,但对士人很谦逊。有人问贾思伯:“您为什么能做到不骄傲呢?”贾思伯说:“人快倒霉的时候才会骄傲,这有什么固定不变的道理呢!”当时的人都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雅量。
十一月癸未初一,发生了日食。甲辰日,尚书左仆射王暕去世。
梁朝初期,只有扬州、荆州、郢州、江州、湘州、梁州、益州这七个州使用钱币,交州、广州使用金银,其他州则是用谷物和布帛进行交易。梁武帝于是铸造五铢钱,这种钱的内外轮廓都很完整。另外还铸造了没有外郭的钱,叫做“女钱”。民间私下里用古钱交易,朝廷禁止也没用,于是就商议干脆废除铜钱。十二月戊午日,开始铸造铁钱。
北魏任命汝南王元悦为太保。
【内核解读】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的史事,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南北朝表面的平静,北方六镇之乱的爆发与南方货币改革的推进,折射出两大政权在治理逻辑与命运轨迹上的深刻分野,其中的教训与启示至今仍具镜鉴意义:
北魏的“系统性崩塌”:从边疆失控到中枢溃烂
--六镇之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怀荒镇民因求粮被拒杀镇将于景,沃野镇破六韩拔陵举旗反魏,这场看似突发的叛乱,实则是北魏“边疆政策积弊”的总爆发。魏兰根曾尖锐指出:早期六镇将领多为“中原强宗子弟”“国之肺腑”,后期却被沦为“府户”,“役同厮养”,与中原士族的“荣显”形成刺眼对比。这种“身份剥夺”的制度性不公,让边疆军民从“国家爪牙”变成“反叛先锋”。而元义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将异己于景贬至怀荒,无异于在火药桶旁点火。破六韩拔陵改元“真王”的举动,更是直接挑战北魏的正统性,标志着北魏对边疆的控制力彻底瓦解。
--元义专权:权力腐蚀的经典样本:元义从“矫情自饰”到“自骄愎”的蜕变,完美诠释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他出入禁中带勇士护卫,休于千秋门设木栏防备,甚至“士民求见者,遥对之而已”,其集权之专、猜忌之深可见一斑。更致命的是,他与父亲京兆王继“各受赂遗,请属有司”,导致“郡县小吏亦不得公选”,整个官僚体系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当“牧守令长率皆贪污之人”,百姓“困穷思乱”便成必然。元义的腐败不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是北魏“宗室专权+宦官干政”制度缺陷的产物——缺乏制衡的权力结构,最终让整个国家机器锈烂失灵。
--对柔然政策的连续失误:元孚提出“借地田牧、置官防察”的柔性策略,本可安抚饥困的柔然,却被北魏朝廷否决;随后轻率派李崇十万大军征讨,反而逼反阿那瑰,导致“良民二千、公私马牛羊数十万北遁”。这种“要么放任、要么强攻”的极端操作,暴露了北魏决策层对边疆民族的认知停留在“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既失去了“以夷制夷”的智慧,又耗竭了本就紧张的军事资源。于谨虽以智勇击退铁勒,但个体的英勇已无法弥补战略的短视。
梁朝的“改革尝试”:货币困境与治理局限
--铁钱改革:经济难题的无奈应对:梁朝初期“七州用钱,交广用金银,馀州杂以谷帛”,货币体系的碎片化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梁武帝铸“五铢钱”“女钱”试图统一货币,却因民间私用古钱而失败,最终被迫“铸铁钱”。这一改革的尴尬在于:一方面,金属货币短缺反映了南朝商品经济的活跃与铜矿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铸铁钱”虽能短期增加货币流通量,却为后世通胀埋下隐患(铁价远低于铜,易引发私铸泛滥)。梁武帝的尝试虽有进步意义,却未能触及“货币信用建立”的核心——缺乏中央财政支撑与监管体系,单纯的货币形态改革难以根治经济乱象。
--“仁政”表象下的隐忧:梁武帝祀南郊、耕藉田、行大赦,延续了其“儒佛合一”的治理风格,与北魏的酷烈形成对比。但萧正德叛逃事件中,他“泣而诲之,复其封爵”的纵容,暴露了南朝“宗室特权高于国法”的通病;袁昂、王暕等士族元老占据高位,虽维持了朝堂稳定,却也固化了“上品无寒门”的阶层壁垒。梁朝的“平静”,更多是士族阶层利益妥协的结果,而非真正的治理效能提升。
文明碰撞中的“偶然与必然”
--佛教造像的象征意义:北魏龙门石窟历时二十四年、耗工十八万二千仍未完工的佛龛,与宋云求法带回的佛经,共同构成北魏“佛教狂热”的注脚。这种对宗教的投入,既是精神寄托,也是政权合法性的包装,却挤占了本应用于民生与国防的资源。当边疆军民饥寒交迫时,皇室仍在耗费巨资凿窟造像,这种“重虚饰轻实利”的价值取向,加速了北魏的崩溃。
--崔光的“悲情智者”形象:崔光以“宽和乐善”着称,却对“裴、郭、清河之死”无能为力,时人比之“张禹、胡广”(汉代庸碌权臣)。他的困境折射出北魏士大夫的集体无奈:在极端专制的权力结构中,即便是“旧德重臣”,也只能在妥协中求生存,难以扭转颓势。其临终荐贾思伯,而贾思伯“衰至便骄,何常之有”的清醒,更道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与无力感。
结语:两种制度的“生死考验”
普通四年是南北朝历史的“分水岭”:北魏因“制度性不公+权力腐败”引发全面叛乱,从此陷入“灭火式治理”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向分裂;梁朝虽通过货币改革等举措维持表面稳定,但宗室特权与阶层固化的隐患未除,为后来的“侯景之乱”埋下伏笔。
这段历史深刻揭示:政权的生命力不在于疆域大小或军事实力,而在于能否通过制度调整回应民众的合理诉求。北魏的崩溃证明,当“公平”让位于“特权”、“务实”屈从于“虚饰”,再强大的帝国也会瞬间崩塌;而梁朝的经验则警示,缺乏彻底改革勇气的“修修补补”,难以应对深层矛盾的总爆发。乱世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从不给“纠错”留太多时间——每一个被忽视的民生痛点,都可能成为压垮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