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前583年),嬴姓,赵氏,赵衰之子。
因采邑于屏,又称屏括。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赵括参加了晋景公时晋楚之间的邲之战,其间和赵婴齐生隙。
后来,赵婴齐与侄子赵朔遗孀庄姬通奸,赵同和赵括因此把赵婴齐放逐到齐国。
庄姬怀恨在心,便诬告赵同、赵括。
公元前583年,赵同、赵括等被晋景公灭门。
……
当年,晋国大夫赵衰跟公子重耳流亡时,在翟国娶叔隗,生赵盾。
公子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把女儿嫁给赵衰,称赵姬,生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姬很贤德,主动提出迎回叔隗母子,还把正室地位也让给叔隗,让赵盾做嫡子,而她自己则成为妾,她的儿子们也成为妾生子。
后来晋成公任用赵盾,赵盾念及赵姬的好处,提出请求,使赵同、赵括、赵婴齐都进爵为大夫。
赵同食邑原,赵括食邑屏,赵婴齐食邑楼,故又称原同、屏括、楼婴。
赵家的第一代掌门人叫赵衰。
赵衰有四子,长子赵盾,次子赵同,三子赵括,四子赵婴。
因赵同的封地在原邑,赵括的封地在屏邑,赵婴的封地在楼邑,故赵盾的三个弟弟,又称原同、屏括、楼婴。
赵盾为赵家的第二代掌门人,也是掌控晋国朝政二十多年的一代权臣。
赵盾的儿子叫赵朔,其夫人为晋景公之妹赵姬,又称庄姬、孟姬。
赵同代表赵家担任公族大夫,赵括担任赵氏宗主。
赵盾病亡后,其子赵朔担任下军佐,早于两个叔叔进入卿的行列,可惜寿命短促,邲之战以后,史书上就无赵朔的记载,说明他已经去世,留下孤儿寡母。
其夫人赵庄姬(庄为赵朔的谥号)难耐寂寞,与赵朔的叔叔赵婴勾搭成奸,闹得沸沸扬扬,满府皆知。
赵同、赵括怒其败坏家风,将其弟赵婴放逐齐国,赵婴后称赵婴齐。
赵姬又羞又恼,没法在赵家呆下去,只好带赵武回晋公宫居住。
赵盾本来有做公族的资格,但是他把机会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
原因是感念赵姬当年的让嫡之恩,于是赵括担任了赵氏的“公族大夫”,赵姬一脉成为赵氏宗族的领袖,赵盾担任“公行之族”,叔隗一脉作为赵氏宗族的旁支。
这里一举动就为赵氏家族内部的分裂埋下伏笔,赵盾作为国内执政大夫,作为群臣领袖,在宗族里却是小宗旁支。
赵同在宗族里作为赵氏领袖,政治地位却并不显赫。
一个家族,在有强而有力的人物主导时,内部成员能够拧成一股绳,紧密团结在这个灵魂人物身边。
当失去这个灵魂人物时,内部就会分裂出不同支系,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直到竞争出新一任的领导核心。
当赵盾活着时,即使作为宗族小宗,他也有足够的政治能量代表赵氏领袖。
等到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由于能力不弱,也还能继承赵盾的政治遗产,代表赵氏宗族。
然而问题却出在赵朔死的太早,他去世时,儿子赵武还在学走路的年纪。
赵盾,赵朔留下的政治遗产,此时的赵武怎么可能接得住,叔隗一脉出现权力真空。
而作为赵氏大宗的赵姬一脉,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
于是一场赵氏宗族内部的相互倾轧,便不可避免……
很显然,赵庄姬清楚叔隗一脉所处的困境:赵氏大宗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这块肥肉,叔隗一脉已经没有政治能量了,只有赵盾父子打拼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土地,食邑,人口等资产,她必须为儿子赵武做点什么,保留住这些遗产……
于是她便找到了赵婴齐
她看中的两点:
1.在赵姬一脉的中,赵婴齐跟她男人赵朔走的最近。
在晋楚邲之战时,赵同和赵括是支持中军佐先縠的激进派,而赵朔和赵婴齐则是支持中军将荀林父的保守派。
权力斗争中,政治主张就是站队的在外表现,更何况是内部搏弈最突出的邲之战。
而赵婴齐更像是赵姬一脉中的异类,这也增加了他在赵庄姬眼中的好感。
2.她看中赵婴齐的政治能量,这也是她最缺的。
在邲之战时,赵括和赵婴齐同为中军大夫,赵同则为下军大夫,而邲之战的惨败,赵括赵同作为导致战争失利的主战派,自然也得背一部分锅。
赵婴齐则在岸边提前准备了船只,因此伤亡并不重,甚至还可能因保全本部人马而得到表彰。
因此赵婴齐的政治地位,政治能力应该高于赵同赵括。
这也是为啥在他遭到放逐时,对赵同赵括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
(有我在,栾氏不敢动赵氏,我不在了,你们了就惨了)的原因。
而赵婴齐于赵庄姬私通,所能得到的,或许是一部分赵盾父子的食邑田地遗产,也或许是赵庄姬代表叔隗一脉,让他承接一部分赵盾父子的政治遗产。
因为他们的“奸情”被发现的太快,还没来得及实际交割,便被强制终止。
赵同赵括兄弟眼见赵盾父子留下这么大块的肥肉,只有赵婴齐能够贪婪地享用,自然眼红。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