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正值华夏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节点。
这一年,华夏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短暂调整后,开始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
\"七五\"计划即将收官,各项经济指标大多超额完成 。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超过了计划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夏的轻工业品,加工食品和粮食生产能力显着提升,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更具备了大规模出口的实力。
90年,华夏经济在治理整顿中保持了稳定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亿元,增长4.8%。
Gdp达到363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0位 。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而农业生产则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徘徊后迎来了丰收。
对外贸易方面,90年华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进出口货物总额达到11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
其中出口总额620.6亿美元,增长18.1%;进口总额533.5亿美元,下降9.8%。
扣除不收付外汇的进出口货物,出大于进131亿美元,改变了自84年以来连年逆差的状况。
这一转变,对于外汇储备极度匮乏的华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外汇储备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90年华夏外汇储备有了110.93亿美元 ,结束了长期外汇短缺的局面。
这一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轻工业品,加工食品和粮食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大量出口。
90年出口总额比80年增长了近24倍 ,其中相当大的份额来自于这三类产品。
90年的汇率制度改革,为出口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为478.38,即1美元=4.7838元人民币。
这一汇率水平是在1985-1990年间,经过多次调整的结果。
从1985年的2.8逐步调整至1990年11月的5.22 。
人民币的适度贬值有效提升了华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
90年12月9日,国务院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
从91年1月1日起,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 。
这标志着华夏外贸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同时,改革外汇分成办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全国统一的留成制度,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省市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工贸总公司,分别向中央承包出口创汇额,上缴中央外汇额和经济效益三项指标 。
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国家外汇收入,又给予了地方和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为轻工业品,加工食品和粮食的大规模出口创造了制度条件。
中美贸易关系在经历了短暂波折后继续发展,中美双边贸易额,经过中方统计达到117.7-118亿美元,美方统计却是为200.31亿美元 。
漂亮国已成为华夏重要的贸易伙伴,华夏主要向漂亮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
中苏贸易在这一年,也达到新高度。
90年中苏协定贸易额达到52.3亿瑞士法郎,比上年增长8.3%。
中苏双边贸易额达到43.8亿美元,苏联成为华夏第五大贸易伙伴,占华夏对外贸易总额的4.5% 。
90年,华夏轻工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轻工业产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9.1%。
从所有制结构看,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9.1%。
其中乡办工业增长12.5%,个体工业增长21.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56% 。
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为轻工业品出口,注入了强大活力。
轻工业的产业基础在\"七五\"期间得到显着加强。
据统计,轻工业产品品种,从改革开放前的几万种,增加到30多万种 ,市场供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洗衣机年产量达到300万台,风扇产量达到700万台,电冰箱产量达到100万台,均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目标 。
华夏的轻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早的对外开放政策,成为轻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基地。
同时,内地一些老工业基地,如上海、天津等地的轻工业基础依然雄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90年轻工业品出口,呈现出规模大、品种多、增长快的特点。
轻工业品出口额达到515.63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2倍。
年均递增30.5%,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06%,比1985年提高了9.64个百分点 。
这一成就的取得,标志着轻工业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纺织服装类是轻工业品出口的重中之重。
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138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7.48%,位居第四位 。
其中,服装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华夏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产品出口国。
机织服装年产量达到31.7亿件 ,产品涵盖了从内衣到外衣、从正装到休闲装的各个品类。
华夏家电产品,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海尔等企业,开始向德国等发达国家出口 ,打破了华夏家电产品,只能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玩具类产品,也成为新兴出口亮点。
广东玩具产值达到16亿元 ,产品主要出口到漂亮国、欧洲等发达市场。
台州等地的工艺玩具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仅椒江市工艺品厂的工艺玩具出口,就从1987年的40.49万打,增长到1990年的73.44万打 。
日用百货类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鞋类、箱包、塑料制品、日用五金等。
这些产品虽然单价不高,但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特别是在苏联、东欧等市场,华夏的日用百货产品供不应求。
欧洲市场对华夏轻工业品的需求也在增长。
青岛等地的纺织品、服装等产品,大量出口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90年青岛出口成交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19种,包括棉纱、棉布、涤棉布、针棉织品、服装等,累计成交金额4472万美元,占成交总额的68.8% 。
轻工业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努力。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轻工业品出口的新生力量。
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9.1%,其中乡办工业增长12.5% 。
乡镇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轻工业品出口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乡镇纺织企业,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
外资企业增长迅猛,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90年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56% ,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增长率。
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国际市场渠道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深圳等地的\"三资\"企业,在1990年出口创汇达到1965.8万美元 ,成为当地出口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依然保持着重要地位,但增长相对缓慢。
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仅为2.9% ,低于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增长速度。
不过,国有企业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轻工业品生产中,仍具有优势,特别是家电,精密仪器等领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