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这天,杭州总院的 “全球江南药膳数字库” 正式上线。软桃和萧璟渊站在文化中心的大屏幕前,手指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数字库的首页 —— 背景是江南水乡的水墨画,上方是 “全球江南药膳数字库” 的标题,下方分三个板块:“技艺资源”“文化资源”“传承资源”,旁边还有多语言切换按钮,支持中、英、法、阿拉伯、马来五种语言。
“咱们先看看‘技艺资源’板块,” 软桃点击屏幕,页面切换到一个满是图标的界面,“这里面有药膳制作视频、食材辨别图谱、火候控制指南,都是最实用的内容。比如这个‘莲子去芯’的视频,是我亲自演示的,从切小口到推芯,每一步都拍得很清楚,海外学员就算看不到我本人,也能跟着视频学。”
萧璟渊点击 “食材辨别图谱”,屏幕上出现了当归、莲子、春笋的高清图片,点击图片,会弹出详细的辨别方法 —— 当归的 “断面油润、香气浓郁”,莲子的 “颗粒饱满、无虫蛀”,春笋的 “紫尖白身、手感硬实”,还有对比图,标注 “劣质食材的特征”,比如发霉的当归、虫蛀的莲子。
“这个图谱很实用,” 萧璟渊说,“之前有海外学员分不清春笋和毛笋,现在看对比图,一下子就能懂了。而且支持放大查看,细节很清楚。”
接着,他们点击 “文化资源” 板块,里面收录了《江南药膳》纪录片的完整版、申遗材料的电子版、民间传承物件的高清照片。软桃点击 “母亲的旧食谱”,屏幕上出现了一本泛黄的食谱扫描件,页面可以放大,能清楚看到母亲手写的批注,比如 “当归羊肉汤,冬天加生姜,夏天加莲子”。旁边还有一个 “语音讲解” 按钮,点击后,软桃的声音响起:“这是我娘 1985 年写的食谱,她当时在江南旧馆开小馆,每天都会在食谱上记当天的客人反馈,比如张阿婆说‘汤太淡’,她就下次多加半勺盐……”
“这个语音讲解很有温度,” 萧璟渊笑着说,“能让海外读者感受到你娘的用心,比单纯看文字更动人。”
最后,他们点击 “传承资源” 板块,里面收录了全球分店的运营数据、海外学员的案例、公益课的现场视频。软桃点击 “南洋学员阿明的案例”,屏幕上出现了阿明的照片和故事:他原本是南洋分店的伙计,通过数字库的 “技艺视频” 自学药膳,后来成为分店的主厨,还教当地伙计辨材。页面下方还有阿明的联系方式,标注 “欢迎交流”。
“我们还设置了‘互动区’,” 软桃说,“海外学员可以在上面提问,比如‘在巴黎找不到当归怎么办’,其他学员或我们的团队会回答;还可以分享自己做的药膳照片,互相点评,形成一个全球传承人的交流社区。”
数字库上线后,软桃第一时间通知了海外分店和学员。巴黎的林晓月很快发来消息:“学员们都在看‘当归牛排’的视频,说比之前的文字教程清楚多了,有个学员还拍了自己做的牛排,发在互动区,大家都在夸他!”
开罗的华人商队也反馈:“很多埃及侨胞在查‘斋月药膳’的图谱,说终于知道莲子长什么样了,还问能不能多加点埃及本地食材的辨别方法,我们已经在互动区提了建议。”
为了让更多人能访问数字库,萧璟渊协调朝廷的 “国家文化云平台”,将数字库接入其中。国家文化云的访问量很大,上线首月,数字库的全球访问量就突破了百万次,其中 60% 来自海外,主要是南洋、欧洲、埃及的华人与药膳爱好者。
软桃还计划对数字库进行升级,比如加入 “AI 答疑” 功能,读者上传食材照片,AI 就能辨别新鲜度;加入 “在线课程”,邀请御厨张师傅、太医李院判定期直播,教大家做药膳、讲养生知识。
晚上,软桃和萧璟渊坐在书房里,看着数字库的访问数据 —— 地图上,红色的光点遍布全球,每一个光点,都代表一个正在访问数字库的人。软桃靠在萧璟渊肩上,轻声说:“以前总担心,海外学员看不到我,学不好药膳;现在有了数字库,不管他们在南洋、巴黎还是开罗,都能随时学,随时交流,就像我在他们身边一样。”
萧璟渊握住她的手,看向窗外的星空:“这就是数字时代的传承 —— 用科技把文脉装进云端,让江南的暖,能跨越山海,传到每一个想学习、想了解的人心里。以后,我们还要把数字库做得更好,让它成为全球江南药膳传承人的‘云端家园’。”
软桃点点头,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停在 “母亲的旧食谱” 页面。她知道,这个数字库不仅收录了药膳的技艺和文化,更收录了母亲的初心、她的坚持,还有无数传承人的心意 —— 它会像一座永不关闭的 “江南药膳馆”,在云端,永远为需要的人敞开大门,让江南的膳香,永续流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