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色未明,长安城尚笼罩在一片清冷的薄雾之中。
然而,通往皇城的朱雀大街上,已是车马辚辚。一辆辆官轿与马车,在亲随的簇拥下,沉默而迅速地汇入通往宫门的洪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
昨日,右丞相陆瑁召集蒋、费、姜三位重臣密议,随后四人联袂入宫,与天子长谈至深夜的消息,早已如风一般,在长安城的官僚圈子里传开。
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但所有人都有一种预感——要有大事发生。
尤其是那些出身世家大族,久在朝堂的老臣,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已经嗅到了一丝颠覆性的味道。陆瑁,这位以铁腕和远见着称的右丞相,自光复长安以来,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大刀阔斧,但那些,都还只是局限于恢复生产、整顿军务。而这一次,将蜀汉朝堂最顶层的四位巨头全部卷入,其目标,必然是整个朝堂的根基。
章武殿前,百官列班,等待着上朝的钟声。
往日里,官员们还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或是拉拢关系,或是交流政务。但今日,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沉默地伫立着,眼神复杂地互相打量,或是望向那紧闭的殿门,各怀心事。
“咚——!咚——!咚——!”
悠扬而庄重的钟声响起,厚重的宫门缓缓打开。百官们整了整衣冠,收敛心神,鱼贯而入。
章武殿内,烛火通明,将巨大的殿堂照得亮如白昼。刘禅身着十二章纹的黑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端坐于高高的御座之上。他的面容,在冕旒的遮掩下,显得威严而神秘。与往日那个温和、甚至有些依赖臣工的天子不同,今日的他,身上散发着一种令人不敢直视的帝王之气。
御座之下,左侧首位,是左丞相蒋琬;右侧首位,是右丞相陆瑁。再往下,则是大司马大将军姜维和尚书令费祎。他们四人,神色肃然,如四尊雕像,构成了天子御座前最坚固的屏障。
百官行礼之后,朝会开始。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奏事,没有议政。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
刘禅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百官。他的视线,仿佛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让每一个与他对视的官员,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那些心中有鬼的,更是觉得背心发凉,冷汗涔涔。
终于,刘禅开口了,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取朕的诏书来。”
一名年长的中常侍,双手捧着一个卷轴,从刘禅身旁走出。那卷轴,以明黄色的上等蜀锦制成,两端是温润的玉轴,在烛光下闪烁着微光。所有人的心,都在这一刻,提到了嗓子眼。
来了!
中常侍走到大殿中央,缓缓展开了那卷明黄色的诏书。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只剩下他清亮而高亢的嗓音,如金石相击,一字一句地回荡在梁柱之间。
“【皇帝诏曰:】”
“朕惟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剑,定鼎天下;光武以匹夫起南阳,中兴汉室。皆因任贤使能,法度严明,方能上应天心,下顺民意。然近世以来,纲纪废弛,权柄下移,致使奸臣窃国,黄巾蜂起,神州陆沉,百余年矣。社稷倾颓,生灵涂炭,思之,痛心疾首!”
诏书的开篇,便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指汉室衰微之根源,充满了沉痛的反思。百官之中,不少人已是脸色微变。
“朕承先帝之遗志,赖众卿之力,光复两都,克复西凉。然克复旧疆易,重塑国本难!观今日之朝堂,政出多门,权责不清,一道政令,层层掣肘;察天下之民生,豪强兼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流民载道;看取士之途径,贤路壅塞,俊才沉沦,门阀把持,公义不彰!此皆汉室倾颓之根源,亦是光复大业之巨患!朕夙夜忧思,寝食难安。若不革此弊病,纵使收复天下,亦不过重蹈覆辙!”
“为求汉室万世之基,为使天下苍生得享太平,朕与众卿共议,决心效法先贤,革新制度,再造乾坤!”
听到“革新制度,再造乾坤”八个字,整个朝堂,瞬间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许多老臣的脸色,已经变得煞白。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人事变动,这是一场彻底的政治洗牌!
中常侍的声音,没有丝毫停顿,反而更加高亢有力:
“【今下明诏,重定官制。自即日起:】”
“一、废除丞相之职,设三省共理朝政。立【中书省】,掌决策献议,草拟诏命;立【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匡正得失;立【尚书省】,总领百官,执行国策。三省分权,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以杜绝权臣专政之祸。”
“废除丞相”!这四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百官的脑海中炸响。汉承秦制,此制已立四百余年,丞相之职,乃百官之首,是文官集团的最高象征。如今说废就废,这是何等的魄力与决绝!众人下意识地看向陆瑁和蒋琬,却见他们二人,面色如常,仿佛早已知晓。
“二、尚书省下,分设六部,以专其事。立【吏部】,掌内外官吏考选、授职、稽核;立【户部】,掌天下户籍、田亩、财税;立【礼部】,掌国家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立【兵部】,掌武官选拔、兵籍、军械;立【刑部】,掌法律、刑狱;立【工部】,掌水利、屯田、营造。”
“三、为总揽军机,统御内外,特设【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军令归于一统,以固国本!”
三省、六部、大都督府……一个个崭新的机构名称,一套闻所未闻的权力架构,清晰地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这已经不是改革,这是在旧汉的废墟之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大厦!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是对制度的重塑。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便是利刃见血,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兹任命:】”
“原左丞相蒋琬,德高望重,处事稳健,特任为【中书令】,总领中书省。”
“原右丞相陆瑁,聪慧仁厚,刚正无私,特任为【门下侍中】,总领门下省。”
“原尚书令费祎,聪达敏锐,练于政事,特任为【尚书令】,总领尚书省,并暂兼【刑部尚书】。”
人群中,一片哗然。陆瑁和蒋琬,放弃了至高无上的丞相之位,转而进入三省体系,成为新制度的执行者。这无疑向所有人宣告,这次改革,来自最高层的意志,无可动摇!
“大司马、大将军姜维,勇冠三军,深谙兵法,特任为【兵部尚书】,兼领原职。”
“安汉将军邓芝之子邓良,品性方正,不阿权贵,特任为【吏部尚书】!”
“光禄大夫谯周,学究天人,士林标榜,特任为【礼部尚书】!”
“原骠骑将军李严之子李丰,精于算学,才堪大用,特任为【户部尚书】!”
“召原骠骑将军李严回朝,其才可用,其过可恕,特命为【工部尚书】,戴罪立功!”
一连串的任命,如重磅炸弹般,接连引爆。姜维入兵部,意味着军务行政彻底纳入新体系。邓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一跃成为掌管天下官帽子的吏部尚书,只因其“刚正不阿”。而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对李丰和李严父子的任命!
李严,那可是被先丞相诸葛亮亲手罢黜的罪臣!如今被重新启用,执掌一部!刘禅的这份气魄,这份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决心,让无数人感到心惊胆战,也让一些怀才不遇或曾有过错的官员,看到了希望。
而最核心,最关键的任命,被放在了最后。
中常侍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崇敬与威严:
“【大都督府,乃国之干城,军之统帅。朕,躬亲总领,任大汉兵马大都督!】”
“【原右丞相陆瑁,兼任副都督,参赞军机!】”
“【大司马姜维,为大都督府参军,参与军机!】”
整个大殿,在这一瞬间,陷入了绝对的死寂。
天子,亲任大都督!
这意味着,从这一刻起,大汉所有的军权,名义上和法理上,都将完完全全地回归到皇帝一人之手!陆瑁,这位权倾朝野的右丞相,甘为副手。姜维,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司马大将军,亦只是参谋。
这是自高祖之后,数百年间,皇权从未有过的集中!
“【此乃国之大典,兴废之所系。凡我大汉臣工,无论宗室、外戚、公卿、百官,皆当上下一心,恪尽职守,共辅新政。若有阳奉阴违,结党营私,阻挠变革者,国法具在,决不姑息!】”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当最后八个字落下,中常侍缓缓卷起了诏书,躬身退回御座之侧。
然而,大殿之内,那死一般的寂静,却被瞬间打破。
“嗡——”
一股巨大的声浪,从百官之中爆发开来。那不是欢呼,也不是反对,而是一种混杂着震惊、迷茫、恐惧、兴奋的巨大嘈杂声。
“废丞相,立三省……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一名老臣喃喃自语,脸色苍白如纸。
“李严……李严竟然回来了!天哪,这天下要变了!”
“邓良是谁?他凭什么做吏部尚书?”
“天子亲掌兵权!这是好事,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科举……礼部掌科举,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等寒门,也有出头之日了?”
支持、反对、观望、揣测……无数种情绪,在百官的心中交织。那些世代为官,依靠察举制和门第关系身居高位的士族官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被釜底抽薪。而那些有才华却出身寒微的年轻官员,则在最初的震惊过后,眼中燃起了炙热的火焰。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凭才华而非出身论英雄的时代,正在向他们招手。
御座之上,刘禅静静地看着阶下这幅众生百态。他没有出声喝止,只是任由这股情绪宣泄。他知道,变革的阵痛,已经开始。
在他的身旁,陆瑁、蒋琬、费祎、姜维四人,依旧如磐石般,纹丝不动。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波澜。这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他们知道,一场席卷整个大汉的政治风暴,已经拉开了序幕。而他们,将是驾驭这场风暴的舵手。
许久,刘禅抬了抬手。
喧嚣的朝堂,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天子。
“众卿,还有何异议?”刘禅的声音,平静地响起。
无人敢答。
在如此周密、决绝,且由君臣核心完全统一的变革面前,任何个人的异议,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