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预将崔家血书藏进漕船压舱石时,诸葛瞻的商队正拉着十车《左传》驶入洛阳——竹简每片夹层里都烙着“汉”字水印,而司马昭的探子刚剖开第三卷,就听见满城孩童在传唱:“邺城崔,洛阳卫,不如长安一片瓦。”
---
公元243年末,长安,丞相府密室。
炭火映照着诸葛亮、庞统、以及刚刚被紧急召来的年轻官员杜预和诸葛瞻的脸庞。窗外是长安城隐约的除夕喧嚣,室内却弥漫着大战前的凝重。
庞统捋着短须,眼中闪烁着与其“凤雏”名号相称的、带着一丝狠辣与奇诡的光芒:“丞相,陛下誓师,北伐在即。然司马懿老贼,虽经我两次重创,然其根基犹在,尤其掌控洛阳中枢,若待我军正面强攻,即便胜之,亦必伤亡惨重,迁延日久。”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统有一策,或可收奇效。司马懿推行所谓‘新政’,手段酷烈,族诛崔、卫等大族,其余世家亦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此正可为我所用!何不派遣精干之士,秘密潜入魏国,联络那些被司马懿残害过的世家遗留人员,许以重利,晓以利害,鼓动其于内部起事?即便不能一举颠覆司马氏,亦可制造混乱,牵制其兵力,分散其心神,为我大军创造可乘之机!”
诸葛亮羽扇轻摇,沉吟不语。此计虽险,但若成功,收益巨大。他看向杜预和诸葛瞻,目光中带着考究。
杜预,字元凯,年方二十有二,却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其祖父杜畿本是汉臣,后不得已仕魏,官至尚书仆射,但心向汉室。曹丕篡汉后,杜畿心灰意冷,恰逢刘备夺取关中,定都长安,杜畿见汉室有复兴之象,便毅然舍弃魏国官职,携全家西归长安。杜预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擅律令、算学、工械,在“格物院”中因提出精妙的治水方略而深受诸葛亮和庞统赏识。更重要的是,杜家与被司马懿族诛的崔琰家族乃是世交,杜预本人对魏国上层人物、风土人情乃至官场运作都极为熟悉。
此刻,杜预感受到诸葛亮的目光,深吸一口气,踏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坚定:“丞相,庞军师!此策甚妙!预,不才,愿请命前往,负责联络魏国境内心向汉室及仇视司马氏之势力!”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决然的光芒:“预之家族,在魏国尚有余荫,与崔家等受害世家素有往来,熟知内情。预愿以行商、游学等身份为掩护,潜入洛阳、邺城等地,相机行事!必在大军北伐之前,于魏国腹心之地,点燃动乱之火!”
诸葛亮看着杜预,这个年轻人身上既有其祖父杜畿的忠贞,又有其父杜恕的刚直,更兼具自己所欣赏的务实与机变。他微微颔首,又看向自己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瞻,字思远,年方十八,面容俊秀,眉宇间既有父亲的儒雅,又带着一丝母亲黄月英般的灵秀与坚韧。他自幼在诸葛亮身边长大,耳濡目染,通晓政务军略,虽未经历战阵,但心思缜密,胆识过人。见父亲目光望来,诸葛瞻也毫不犹豫地出列,朗声道:“父亲,庞军师!瞻虽年幼,亦知国事为重!愿随杜世兄一同前往,助其一臂之力!瞻必小心谨慎,绝不敢堕父亲威名!”
看着眼前这两位朝气蓬勃、又敢于担当的年轻人,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但更多的则是担忧。此去龙潭虎穴,九死一生。
诸葛亮内心:杜预是历史上西晋的灭吴主帅,能力毋庸置疑!让他去搞策反和情报,专业对口!瞻儿年纪是小了点,但让他跟着杜预历练一番,见见世面,也是好事。何况,他们一个熟悉上层,一个心思灵巧,正好互补。只是……此行凶险异常啊。
诸葛亮与庞统交换了一个眼神,均看出对方眼中的认可。
庞统赞许地点点头:“元凯熟知河北,思远机敏善变,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正合兵法!丞相,此计可行!”
诸葛亮沉默良久,终于缓缓颔首:“既如此,你二人务必谨慎。一切以保全自身为要。若事不可为,即刻撤回,不可恋战。” 他看向杜预,“元凯,河北之事,由你全权负责。”又看向诸葛瞻,“思远,你之任务,在于惑敌,而非杀敌,切记!”
“谨遵丞相之命!”两人齐声应道,眼中燃烧着兴奋与决然的光芒。
寒冬腊月,黄河冰封。杜预化名“杜彦”,扮作往来于河北与关中之间的皮货商人,带着几名精干可靠的“伙计”(实为季汉“天眼”组织的精锐探子),凭借着伪造的、几乎天衣无缝的过关文书和货真价实的皮货,艰难地穿越了魏军的层层哨卡,抵达了魏国北方重镇——邺城。
邺城,曾是曹操的霸府所在,北方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崔琰、崔林一族在此经营数代,根深蒂固。虽然崔林被族诛,但其势力并未被连根拔起,必然有旁支远亲、门生故吏隐匿于市井或乡野。
杜预没有急于行动。他先是利用商人的身份,在邺城最繁华的市集租下了一个铺面,老老实实地做起了皮货生意。他出手阔绰,待人接物圆滑老练,很快便与市井中的三教九流混熟,也从他们零星的、讳莫如深的谈论中,捕捉着关于崔家的信息。
他了解到,崔林被族诛后,其在邺城的府邸已被查封,田产充公。但崔家毕竟是大族,一些远支旁系,或因早已分家,或因藏匿得法,得以幸免。据说,崔林有一庶出的侄子,名叫崔亮,原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家族中并不受重视,崔林出事时,他恰好因在外赌博欠债,躲在了城外的庄子里,竟侥幸逃过一劫。如今,此人隐姓埋名,据说就藏在邺城西南的滏水畔某个渔村里。
这无疑是一条极有价值的线索!但杜预深知,“校事府”的探子无孔不入,尤其是在邺城这等重镇,负责河北军政的司马师定然布下了天罗地网。他必须万分小心。
他没有直接去寻找崔亮,而是采取了更迂回的方式。他通过皮货生意,结识了专门往滏水沿岸村落收售渔获、山货的小商人,旁敲侧击地打听那个“好赌、出手却有时阔绰”的陌生年轻人的消息。同时,他让手下的探子,伪装成乞丐、货郎,在滏水沿岸进行地毯式的秘密排查。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且充满风险。好几次,杜预都感觉到似乎有若有若无的目光在暗中注视着自己。他知道,那是曹魏“校事府”的暗桩。他不敢有丝毫异动,依旧每日打理生意,与客人谈笑风生,将焦急深深埋藏在心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余日后,一名探子终于在一个名为“柳林泊”的偏僻渔村,发现了疑似崔亮的踪迹。那人化名“黄三”,整日无所事事,偶尔会拿出一些看似价值不菲的小物件去镇上典当换钱,然后便钻进赌场,行为与描述的崔亮极为吻合。
杜预决定亲自去会一会这个“黄三”。他没有选择在柳林泊,而是在“黄三”常去的一个小镇赌场外“偶遇”。他设计了一场精妙的“碰瓷”戏码,故意与输光了钱、垂头丧气出来的“黄三”相撞,并“不小心”露出了腰间一块刻有杜氏家族徽记的玉佩。
“黄三”起初骂骂咧咧,但看到那块玉佩时,眼神猛地一凝,死死地盯住了杜预。杜预则故作惊慌,连声道歉,并“慷慨”地赔偿了一笔钱,然后匆匆离去。
他知道,鱼饵已经放下。接下来,就是等待鱼儿自己上钩了。他相信,一个落魄到藏身渔村、却依然难改赌博恶习的世家子,在看到可能与昔日故交有关的信物时,绝不会无动于衷。
就在杜预于邺城如履薄冰、步步为营之时,诸葛瞻的“表演”也在洛阳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他没有选择隐秘潜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率领一支规模不小的“商队”,打着“关中书香斋”的旗号,大张旗鼓地进入了洛阳。商队满载的不是货物,而是成千上万的竹简、帛书——都是常见的经史子集,尤其是《春秋》、《左传》等。
一入洛阳,诸葛瞻便以豪商之子的派头,包下了城内一座不小的客栈,每日里呼朋引伴,与洛阳城中的一些文人墨客、没落士族子弟饮酒赋诗,高谈阔论,话题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向“正统”、“气节”,隐隐抨击司马氏专权,缅怀汉室荣光。
更绝的是,他竟出资在洛阳最热闹的市集,搞起了“赠书”活动!宣称要“弘扬圣贤之道”,凡是前来索取的士子百姓,皆可免费获得一卷书籍。此举顿时在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每日前来领书的人排成长龙。
这些书籍,自然经过了“天眼”能工巧匠的精心处理。部分竹简的夹层中,用特殊药水烙印了极难察觉的“汉”字水印;一些帛书的边缘,也用密写药水留下了简短的口号或联络暗号。这些手段并非指望能直接策反多少人,其主要目的,在于制造舆论,吸引注意力,并试探魏国的反应。
果然,如此招摇的行径,立刻引起了掌控“校事府”的司马昭的注意。
“关中来的商队?赠书?谈论正统?”司马昭听着手下探子的禀报,年轻而阴鸷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呵,胆子不小!真当我洛阳是任他来去自如的市集吗?”
他立刻下令:“给我盯死这个‘书香斋’!所有进出人员,所有接触过的书籍,都要给我严加盘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在司马昭的严令下,“校事府”的探子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将诸葛瞻的商队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拦截商队运货的车辆,强行检查书籍,甚至抓捕了一些与诸葛瞻交往过密的文人进行拷问。
然而,诸葛瞻似乎早有准备。被查抄的书籍,除了那些隐秘的印记,内容上毫无破绽。被抓的文人,也大多是真不知情的夸夸其谈之辈。诸葛瞻本人更是表现得像个不谙世事、只会挥霍家财、空谈理想的纨绔子弟,面对探子的盘问,要么一脸无辜,要么引经据典地反驳,让那些粗鄙的探子头疼不已。
诸葛瞻的“胡闹”,成功地吸引了司马昭和“校事府”的大部分火力。洛阳城内风声鹤唳,注意力都被这支奇怪的商队和那个高调的少年所吸引。这为远在邺城的杜预,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活动空间。
就在洛阳的视线被诸葛瞻吸引之时,杜预在邺城,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消息。
一名陌生的渔夫,悄悄将一枚裹着鱼皮的蜡丸塞进了杜预的皮货铺。蜡丸内,是一张字条,上面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三更,滏口渡,孤舟。”
杜预心中一动,知道鱼儿上钩了。他精心准备,只带了一名最得力的助手,于深夜悄然出城,来到了约定的滏口渡。这里是滏水的一个废弃小渡口,荒草丛生,只有一艘破旧的小船孤零零地系在岸边。
船上,果然坐着日间见过的“黄三”——崔亮。他此刻换上了一身稍显整洁的布衣,但眼神中的惊惶和落魄依旧难以掩饰。
“阁下是……”崔亮警惕地打量着杜预。
杜预亮出了那枚玉佩,低声道:“京兆杜陵,故人之子。”
崔亮瞳孔骤缩,呼吸都急促起来:“杜……杜家?你们……你们不是去了长安吗?”
“不错。”杜预坦然承认,“今汉室再兴于长安,天子圣明,丞相贤能,国力日盛,已非昔日偏安之局。亮公子,难道就甘心隐姓埋名,在这渔村了此残生,让崔氏满门的血仇,永沉海底吗?”
崔亮闻言,身体微微颤抖,眼中闪过一丝刻骨的仇恨,但更多的却是恐惧:“报仇?拿什么报?司马懿老贼势大,邺城内外都是他的眼线!我……我能捡回这条命已是万幸……”
杜预知道,空口白话难以打动这种已被吓破胆的人。他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推到崔亮面前,里面是黄澄澄的金饼。“此为定金。若亮公子愿为内应,联络崔家旧部,待我大汉王师北上之时,于邺城之内举火为号,制造混乱,接应大军。事成之后,不仅大仇得报,崔家亦可重获荣光,封侯拜将,亦非不可能!”
黄金的诱惑,加上复仇的渴望,以及杜预所描绘的美好前景,终于动摇了崔亮。他颤抖着接过金饼,咬牙道:“好!我……我试试!我知道几个族中老仆藏身之处,或许……或许能联络到一些人。”
然而,就在杜预以为初步成功之时,异变陡生!
岸边的草丛中,突然响起一声尖锐的唿哨!紧接着,数十名黑衣劲装的汉子如同鬼魅般跃出,手持利刃,将杜预二人与小船团团围住!为首一人,面容阴冷,正是司马昭麾下“校事府”在邺城的头目之一!
“杜公子,好雅兴啊!深夜在此,是与这位崔家余孽商讨何事?”那头目冷笑道,显然他们已经跟踪崔亮多时了!
杜预心中剧震,暗叫不好!他没想到“校事府”对崔家的监控如此严密!但他脸上却不动声色,哈哈一笑,将崔亮护在身后,朗声道:“这位官爷说笑了!在下乃守法商人,与此位朋友在此洽谈皮货生意,不知犯了哪条王法?”
“皮货生意?”那头目嗤笑一声,“需要深夜在此荒郊野渡洽谈?还需要动用黄金?杜公子,还是随我们走一趟吧!”
眼看就要功亏一篑,甚至性命不保!杜预脑中飞速运转,寻找脱身之策。他深知,绝不能被活捉!否则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整个计划都会暴露!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杜预的助手,那名一直沉默寡言的“伙计”,突然猛地从怀中掏出一个黑乎乎的球状物,狠狠砸向地面!
轰!
一声不算太大但却足够惊人的爆炸声响起,浓烈的白烟瞬间弥漫开来,遮蔽了所有人的视线!这是“格物院”根据诸葛亮提供的思路,研制出的简易烟雾弹!
“走!”助手低吼一声,拉着杜预和还没反应过来的崔亮,趁乱扑入冰冷的滏水之中!
“放箭!别让他们跑了!”校事府头目气急败坏地吼道。
箭矢嗖嗖地射入水中,但浓烟和黑暗提供了最好的掩护。杜预三人凭借良好的水性和对地形的初步了解,奋力向对岸游去……
这次遭遇,虽然惊险万分,几乎失败,但也让杜预彻底确认了崔亮的价值,并在他心中种下了合作的种子。而经此一吓,崔亮也更加清楚,除了与季汉合作,他已无路可走。接下来的联络工作,在更加隐秘和谨慎的方式进行着。一条通往邺城内部的暗线,终于在危机四伏中,艰难地埋下了。
与此同时,洛阳的诸葛瞻,在成功吸引了足够注意力后,也开始准备“功成身退”。他故意露出几个“破绽”,让“校事府”查到一些无关痛痒的“证据”,然后在一个清晨,带着他的商队,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洛阳,仿佛真的只是一场闹剧。
然而,司马昭看着诸葛瞻离去的方向,眉头却紧紧皱起。他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那个少年,看似胡闹,实则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地牵制了他的精力。他隐隐感觉到,在某个他不知道的地方,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
邺城与洛阳,杜预与诸葛瞻,一实一虚,一暗一明,在这寒冷的冬天,与司马昭掌控的庞大情报网络,展开了一场无声却凶险万分的巅峰对决。暗流,在魏国的腹地悄然涌动,为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北伐,铺垫着看不见的杀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