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的寒冬,不仅冻结了黄河的波涛,也似乎凝固了国际局势的流变。
当盟国的恳求与许诺如雪片般飞向重庆,搅动起各方势力内心的波澜时,
另一股来自轴心国,特别是德国的暗流,也悄然涌向了中国。
德日轴心国并非瞎子,他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境内那股足以改变天平方向的巨大力量,
更明白这股力量的核心枢纽并非重庆的国民政府,而是柯明义的东山体系。
与远在天边、许诺空头支票的盟国相比,德国人采取了更为务实和隐晦的策略。
他们通过残存的秘密渠道,向国民政府内部分高层以及一些与德国素有渊源的军阀,传递了截然不同的信息。
德国的提议,相较于盟国画饼充饥式的战后分红,显得更加“实惠”且直指痛点。
他们暗示,愿意充当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调停人,
推动双方签订一份“体面”的停战协定,甚至可以是条约,以实现东亚的“新和平”。
作为交换,德国希望中国能维持现状,至少保持严格的中立,不向盟国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更进一步,德方还隐晦地提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远景:
如果中国愿意转向轴心国阵营,德国不仅愿意协助调解中日间的所有历史遗留问题,
包括重新审视那些不平等的条约,还可以提供包括先进军事技术在内的大量实质性援助,
共同构建一个“崭新的世界秩序”。
德国的这些提议,如同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池塘中的又一块巨石,
再次在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遐想。
一部分原本就对西方列强心存芥蒂、或与德国关系密切的军政要员,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认为,与虎谋皮固然危险,但相比为遥不可及的盟国许诺而火中取栗,
利用德国的调停先彻底解决身边的日本威胁,
甚至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技术利益,未尝不是一条更符合当前利益的捷径。
尤其是在盟国对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归还领土的要求迟迟不肯松口的情况下,
德国的“务实”态度更具有吸引力。
重庆的会议室里,再次充满了各种声音的争吵与博弈。
主张利用德日矛盾、暂缓表态的“骑墙派”声音有所抬头;
甚至有人私下认为,可以先假意与德国周旋,借机向盟国施压,迫使其在条约和领土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
各种算计、各种可能性,在利益的棋盘上被反复推演。
然而,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暗流如何汹涌,
位于风暴眼中心的柯明义,却始终保持着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对德国抛来的橄榄枝,没有做出任何公开或私下的表态,既未斥责,也未接触。
他就如同太行山深处最冷硬的石头,冷眼旁观着国内外的所有喧嚣。
但这种沉默,并非无所作为。
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比任何言辞都更具力量的姿态。
柯明义延续了他之前定下的铁律,并且执行得更加彻底。
通往重庆政府和那些心思浮动军阀区域的物资通道,被收得更紧。
国内生产的燃油、特种钢材、精密零件、通讯设备和药品,
这些维系现代军队命脉的资源,其流向被严格管控,
审批权限被牢牢握在柯明义的核心团队手中。
任何试图绕过这套体系,私自与外界进行大规模军事交易的企图,都会立刻遭到无情的截断。
与此同时,在广袤的华北、西北乃至东北地区,
由八路军、晋绥军、绥远军和东北军主导的,规模更大、针对性更强的联合军事演习接连上演。
钢铁洪流在边境地区驰骋,战机编队在空中呼啸,无线电波在空气中密集交织。
这些演习没有明确的假想敌,但其展示出的强大肌肉和高度协同的作战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警告。
它清晰地告诉所有心怀异志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任何试图违背“东山”意志的军事冒险,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柯明义不需要发表声明,他掌控的军工产能、后勤命脉和精锐兵团,就是他最铿锵有力的语言。
他用行动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将中国与外界正在燃烧的世界大战隔离开来。
这道壁垒,不仅阻挡了盟国渴望获得的援助通道,也同样阻断了轴心国试图拉拢渗透的任何可能。
德国的诱惑,盟国的恳求,在国内部分人心中激起的涟漪,
在这道由绝对实力铸就的堤坝面前,最终只能无奈地消散。
重庆政府内部那些关于“灵活应对”、“借力打力”的争论,
在意识到没有柯明义的认可,连一箱子弹都无法运出国境,
甚至自身内部都可能爆发冲突的现实后,逐渐失去了市场。
躁动的心,再次被强行按捺下去。
中国的国门,在柯明义的意志下,仿佛被焊死了一般。
无论门外是苦苦哀求的盟国,还是暗送秋波的轴心,
门内,只有柯明义主导下,按照自身节奏,
专注于消化光复区、建设大后方、开发大蒙古,提高民智,积蓄力量的庞大机器在隆隆运转。
他是一个极有耐心的猎人,在获得足够的筹码,彻底洗刷民族的百年耻辱之前,
他绝不会让中国的力量,为任何外部势力的利益而浪费一滴血。
这场由外界诱惑与内部压制构成的无声较量,贯穿了一九四三年的尾声。
当严寒逐渐褪去,春天的气息再次降临黄土高原时,
中国依然保持着那种令外界捉摸不透的孤立与沉默。
只是在这片沉默之下,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地滋生和凝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