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庄西头那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像三个疲惫不堪的老人,互相搀扶着,蹲在华北平原凛冽的寒风里。墙皮被往年秋天的雨水泡发了,又经冬日的北风一抽,大块大块地剥落,露出里面掺着麦秸的、黄褐色的泥土胚子,像生了癞疮的头皮。屋顶的茅草早已腐朽发黑,几处明显的凹陷,让人担心再来一场大雪,就能把这勉强支撑的骨架彻底压垮。这里,就是赵建军的家,如今,也成了聂小梅的“新梭箱”。
屋里比外面强不了多少。阴冷,潮湿,一股子常年不散的、混合着老陈土、霉烂物和劣质烟叶的沉闷气味,固执地钻进鼻腔。唯一的大家具是一张黑黢黢的八仙桌,桌腿用砖头垫着,才勉强站稳。炕上的苇席破了好几个洞,露出底下夯实的黄土。这就是他们的“新房”。
赵建军的父母,老实巴交得像两株沉默的高粱。赵老栓和聂老栓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习惯蹲着,都抽着呛人的旱烟,都用沉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赵母则是个瘦小干瘪的女人,脸上总是带着一种怯怯的、仿佛做了错事的神情。对于儿子领回来的这个“带着身子”的、名声在外的媳妇,他们心里是复杂的,有对儿子未来的担忧,有对邻里议论的恐惧,但也有一丝庄稼人本分的接纳——进了门,就是一家人了。
聂小梅没有抱怨,甚至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她默默地放下那个小包袱,挽起袖子,就开始收拾。她用旧报纸糊住墙壁上的破洞,找来麻绳捆扎好散乱的茅草,把坑洼的泥土地面扫了又扫。她没有娘家可回的嫁妆,只有一双手,和一股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倔强。
日子,就像赵建军开的那辆破拖拉机,吭哧吭哧,沉重而缓慢地向前挪动。赵建军比以前更拼了命。他不仅开着那辆属于自己的、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拖拉机,在附近几个村庄揽活,拉粮食,运砖瓦,什么都干。还通过驾校师傅的关系,偶尔能接到县运输队的临时活儿,跟着跑长途,拉煤、拉水泥。那活儿更累,风险也大,但钱能多挣几个。每次出车回来,他都像从土里刨出来的人,浑身散发着机油、汗臭和风尘的味道,眼窝深陷,嘴唇干裂,但把那些皱巴巴、带着体温的票子塞到聂小梅手里时,他眼睛里总有光。
聂小梅的肚子,如同吹气般一天天大起来,沉甸甸地坠在身前,像揣着一个成熟的、饱满的西瓜。行动越来越不便,但她依旧不肯闲着。赵家也有几亩薄田,她拖着笨重的身子,跟着公婆下地,间苗,除草,能做一点是一点。更多的时候,她待在家里,操持那点简陋的家务,或者,就对着窗外那一片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她的手,闲不住。那双曾经在织布厂里被染料浸泡、磨出茧子、如今因为怀孕略显浮肿的手,似乎还记得经纬交织的节奏。她看着婆婆那架搁在墙角、落满灰尘、几乎快要散架的老式木织机,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
一天晚上,赵建军出车回来,累得倒在炕上几乎立刻就要睡去。聂小梅推了推他,轻声说:“建军,我想……把娘那架旧织机拾掇出来。”
赵建军迷迷糊糊地“嗯”了一声,随即猛地睁开眼,困惑地看着她:“那老物件,都快散架了,还能用?你要它干啥?”
“我想织点布。”聂小梅的声音很平静,眼神却亮晶晶的,“就用咱家自留地里那点土棉花,纺点线。不图卖钱,至少……能给快出生的孩子,做几件贴身的软和衣裳。也比买的确良省点钱。”
赵建军看着妻子在昏暗煤油灯下,那因为孕期而显得有些浮肿,却异常坚定的脸庞,心里一软,点了点头:“成,明儿我帮你拾掇。”
那架老织机,真是老掉牙了。木料被虫蛀得厉害,榫卯松动,机杼上锈迹斑斑,那根用来投纬的梭子,也磨损得不成样子。赵建军花了两个晚上的工夫,又是敲打,又是捆绑,总算让它勉强能立稳了。聂小梅则用旧布条,细细地擦拭每一个部件,给生锈的地方涂抹上仅有的几点菜油,像对待一个濒死的老人,试图唤醒它体内残存的最后一点生机。
没有现成的、染好色的彩线。聂小梅想起了在织布厂学到的那些最原始的染色法子。她摘来田野里的蓼蓝叶子,捣出汁液,染出最本真的靛蓝;她用石榴皮熬水,得到淡淡的土黄色;她甚至挖来河边的红泥,过滤沉淀,试着给棉线染上一种接近土地的红褐。
这些颜色,不鲜艳,不夺目,甚至有些灰扑扑的,带着植物和泥土本身沉郁的调子。但聂小梅看着那些在盆里浸泡的、逐渐染上颜色的棉线,心里却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这不再是织布厂里那些气味刺鼻的化学染料,这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颜色。
她坐在那架嘎吱作响的老织机前,笨拙地,回忆着,摸索着。双脚交替踩着踏板,发出沉重的“哐当”声,手臂费力地抛着那只沉重的木梭,经纬线在缓慢而艰涩地交织。起初,织出来的布,疏密不均,甚至还有断线、跳线的地方,粗糙得只能当抹布。但她不气馁,拆了织,织了拆。汗水顺着她的额角流下,滴落在刚刚成型的、还带着植物清气的布面上,洇开一小团深色的痕迹。
赵母起初只是默默地看着,偶尔摇摇头,觉得这城里回来的高中生媳妇,有点“瞎折腾”。但后来,看她那股子执拗劲儿,看她织出的布虽然粗糙,却厚实,透气,便也偶尔上前,用她那干瘪的、布满老茧的手,指点一下经线的松紧,或者帮忙理一理乱了的线头。两个女人,很少交流,却在那一哐当一哐当的织机声里,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
孩子,是在一个春天的凌晨降生的。那天夜里,聂小梅的肚子突然发动,疼得她在土炕上翻滚。赵家庄没有接生婆,赵建军疯了一样跑去邻村请。还没等他回来,在那间弥漫着血腥气和煤油灯味的土屋里,在赵母那惊慌失措却又强自镇定的帮助下,孩子,自己急着要来看看这个冰冷又温暖的世界了。
那一声嘹亮的啼哭,像一把锋利的剪刀,猝然剪破了华北平原沉沉的夜幕。
是个男孩。
当赵建军带着接生婆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时,孩子已经被用一件柔软的、灰蓝色土布包袱裹着,放在了聂小梅的枕边。那土布,是聂小梅前几天刚刚织成的,颜色不均匀,边缘还有些毛糙,却异常柔软,吸水性也好。
聂小梅虚弱地躺在炕上,脸色苍白如纸,头发被汗水浸透,黏在额头上。但她的眼睛,却亮得惊人,像两颗被泪水反复洗涤过的星星。她看着身边那个皱巴巴、红通通、却用尽力气啼哭的小生命,再看看站在炕边,满头大汗、傻笑着、眼里却泛着泪光的赵建军,她觉得,所有的苦难,所有的挣扎,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赵建军伸出那双沾满油污和泥土、粗糙得能刮破布片的大手,颤抖着,想要摸摸孩子的小脸,又怕自己的粗粝弄疼了他,最终只是小心翼翼地,用一根手指,极轻极轻地,碰了碰那只从襁褓里伸出来的、粉嫩的小拳头。
“叫……叫个啥名呢?”他哑着嗓子问。
聂小梅转过头,望向窗外。天色已经蒙蒙亮,东方泛起鱼肚白,一丝微光,正努力地穿透云层和晨雾,洒在院子里那架老织机和晾在上面的几块新织的土布上。那些布,在熹微的晨光中,呈现出一种质朴而温暖的光泽。
“就叫……布吧。”她轻声说,嘴角浮起一丝虚弱的、却无比宁静的微笑,“赵布。”
孩子的哭声更加响亮,仿佛在回应这个名字,回应这个用最粗粝的布料迎接他的世界。
聂小梅坐月子的那些天,赵建军破例没有出远门。他在家伺候着,笨手笨脚地熬小米粥,煮红糖水。聂小梅就靠在炕上,看着窗外。院子里,那几块她织的土布,被赵建军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铁丝上。有靛蓝的,土黄的,红褐的,还有她用不同颜色的线交错织出的、简单的格子布。
春风拂过,那些布匹在阳光下随风飘荡,猎猎作响,像一片片笨拙而真诚的旗帜。它们没有机器织布的平整光滑,没有化学染料的鲜艳夺目,它们带着手工的痕迹,带着植物的气息,带着土地的厚重,也带着聂小梅这近一年来的血、泪、汗和所有的希望。
偶尔有邻居女人过来探望,看到那些土布,都好奇地拿起来摸摸,啧啧称奇。
“哟,这布厚实,给孩子做尿片子最好不过了!”
“这格子花样挺别致,小梅,你手真巧!”
“比供销社卖的的确良舒服多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聂小梅心里那颗蛰伏的种子,被这些话悄悄地浇灌了。
孩子满月后,她织布更加用心。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单色布,开始尝试更复杂的花样。她把不同颜色的经线、纬线交错搭配,织出条纹,织出方格,甚至凭借记忆和想象,织出一些简化的、带着乡土气息的图案,比如麦穗,比如波浪。她还用多余的布头,拼接成小巧的杯垫、桌布,或者给孩子做成虎头帽、小肚兜。
赵建军看她做得投入,便利用去县城拉活的机会,帮她捎回一些零碎的、价格便宜的彩线,或者把她的几块织得最漂亮的布,带给他在运输队认识的、走南闯北见识多的老师傅看。
没想到,老师傅看了直说好,说这种纯手工、带着“土味儿”的东西,现在城里少数人就喜欢这个调调,说是“返璞归真”。他甚至掏钱买下了那几块布,说要带给省城的亲戚看看。
当赵建军把这事儿,连同那几张额外的票子一起交给聂小梅时,聂小梅愣住了。她看着手里那几张纸币,又看看院子里飘荡的、那些由她亲手纺线、染色、织就的布匹,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像温暖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她。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命运浸染的“布”,她成了掌控色彩和经纬的“织女”。
这一天,阳光正好。聂小梅把刚刚织好的一匹布,最后一遍在清水里漂洗干净,用力拧干,然后,踏着还有些虚软的步子,走到院子里,将它高高地、抖开,晾晒在那根锈迹斑斑的铁丝上。
那是一片蓝底白格子的布,蓝色是蓼蓝染就的沉静,白色是棉花本色的纯粹。格子不算十分规整,却有一种手工特有的、活泼的生机。它吸饱了水分,沉甸甸的,但在春风里,它依然努力地舒展开身体,水珠从布角滴落,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彩虹。
聂小梅站在院子里,微微仰起头,看着这片在华北平原明亮的阳光下,随风轻轻摆动的新布。它粗糙,却坚韧;它质朴,却充满力量。它像一句无声的宣言,飘荡在赵家庄的上空,飘荡在这片生她、养她、也曾试图埋葬她的土地之上。
屋里,孩子赵布睡醒了,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赵建军在屋里笨拙地哄着,哼着不成调的歌谣。
聂小梅没有动。她只是静静地看着那片新布,看着它在光与风中,舞动出属于自己的、虽然微小却真实存在的轨迹。
她知道,未来的日子依然会有艰难,这架“出走的织机”摇动起来依然会嘎吱作响。但她更知道,从她亲手织出第一块布、生下那个孩子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织进了自己的手里。
这片土地上,爱恨交织,生死轮回,如同这布匹的经纬,紧密相连,永不断绝。而她,聂小梅,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巨大的、灰蓝色的背景上,织下了一抹属于她自己的、倔强的、充满生命力的色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爱情六十四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