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决不允许自己乃至子孙后代陷入这般境地。这才有了《汉语字典》、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创举,就是要打破世家对文化的垄断,遏制这些日益骄纵的门阀。
虽说倚仗世家之力更容易重整山河,但后患无穷。江东孙氏建立的吴国就是前车之鉴——靠着与世家结盟迅速崛起,却终因处处受制,只能偏安江南,坐视魏蜀争夺中原。
身为穿越者,刘凤心中从无世家门第之见。推行义务教育,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应有之义。
实施全民教育的国策,自然招致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对,但他原以为反对者不会太多。
谁能料到,现实给了沉重一击!
刘凤万万没想到,殿中争执的官员竟包括荀彧等股肱之臣。
这令他勃然大怒,当场宣告:不愿遵从者,尽可退出燕国朝堂。
他虽视这些人才如珍宝,可若执意阻拦新政,纵使心中万般不舍,亦绝不挽留。
君王震怒,百官骇然。这是群臣首次见识到刘凤如此雷霆之怒。
眼见龙颜大怒,众臣战战兢兢低垂头颅,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即便是世家大族的官员,此刻也无人敢生去意。
明眼人都看得出——燕国前途似锦,这位君主堪称高祖、光武之后第三位雄主。
登临洛阳皇城御座不过时间问题,谁愿在这等时刻自毁前程?
文官队列齐刷刷抬头,目光聚焦于领袖荀彧身上。
作为文官之首,荀彧深受王上信赖。此刻君王盛怒,自然该由他出面周旋。
更何况荀彧本就站在文官阵营,理当上前陈情。
感受到身后灼灼目光,荀彧苦笑摇头。既居首席之位,此刻不得不挺身而出。
若真让君王怒气蔓延,满朝文武皆难逃责罚。
想到此节,荀彧再无迟疑,手执玉笏上前躬身:\"请王上息怒!是臣等不识大体,触犯天威。\"
\"王上胸怀苍生,愿为百姓谋福。臣等愿弃陈腐之见,誓死追随王上造福万民,恳请王上恩准!\"
朝堂之上,群臣眼神都聚焦在荀彧身上。只见荀彧拱手禀道:\"王上容禀,臣等之所以不赞成即刻实施【教化新政】,实乃为燕国长远计。若要在全国郡县推行免费进学,须得广建学堂,招募夫子,这需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正如王上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策非十载之功难以见效。\"
他稍作停顿,见众人都在倾听,便继续道:\"而今我国方才平定北疆之乱,正着力恢复民生经济。加之王上颁布的鼓励生育之策,已是竭尽国库所能。若再强行推行教化新政,恐国力难支啊!\"
荀彧说着偷眼观察君王神色,又补充道:\"况且当下国内初定,实在不宜操之过急。\"话毕,他恭敬地退回队列中。
陛下,关于百姓对新政的接受程度,臣等尚未充分掌握。若仓促在全国推行,恐适得其反。
臣建议暂缓新政实施,待燕国局势稳定后,先选一郡试行。
若试行效果良好,再逐步推广至全国。
此举有三利:
其一可积累施政经验,避免重大失误;
其二可减轻官府行政压力;
其三能缓解财政负担。
微臣拙见,不知当否,请陛下明鉴。
荀彧立于殿中,静候圣裁。他内心矛盾交织:作为臣子,他深知【免费教育】乃利国利民之策;但身为世家子弟,又不得不顾虑家族利益。此刻他只能以朝臣立场,思虑如何最小化新政冲击。
这番谏言确是从燕国实际出发,望陛下三思而行,切莫操之过急。若强行推行政令,恐于国无益。
满朝文武皆屏息凝望,等候圣意决断。众人都明白,这个决定关乎燕国未来国运,也系着百官前程。
刘凤端坐龙椅,沉思良久:\"荀爱卿所言确有道理。以燕国现状,立即推行【免费教育】确实欠妥。\"
若欲推行全民教化,绝非瞬息可达之事。
若无十数载之积淀,乃至数十年之功,此事便如空中楼阁。
莫道汉末乱世,百姓目不识丁者十之 ** 。即便当世,华夏亦历经数十寒暑,仍未使天下稚童尽入学堂。
而今刘凤欲以十载光阴,令治下万民皆通文墨,实属痴人说梦!
况且当今天下烽烟未熄,正逢群雄逐鹿之时。
纵为一方之主,钱财粮秣、兵甲民力,岂能尽付诸文教之策?
燕境方平内乱,诸郡县正休养生息。刘凤此念,未免操之过急。
若欲广设学堂,须待山河一统,海晏河清之时,徐徐图之方可。
思及此处,刘凤长舒胸中郁气,神思渐明:「既知此策不切实际,自当及时更易。」
虽未明言,然殿中凝重之气可察。方才所言,确伤及众臣之心。
此刻文武皆屏息以待,盼君主明断。
倘若执意孤行,罔顾群臣谏言,硬推「免费塾学」之新政......
恐真有朝臣挂印而去,另投他处。
寻常官吏倒也罢了,若连荀彧、顾雍等经纬之才亦辞官远走——
呵呵!届时燕国将失擎天玉柱,何处再寻这般治国良相?
若令此等贤才转投敌营,岂非助纣为虐?
此等荒唐事,唯有袁氏兄弟那等庸主方会为之。」
得知自己的过失后,刘凤坦率认错:\"文若所言极是,真乃我大燕的姜子牙!若非卿直言进谏,寡人险些铸成大错。实是寡人操之过急,在此向诸位致歉,更要多谢文若的谏言。\"
说话间,刘凤起身整了整绣金朱袍,郑重向满朝文武长揖行礼。
\"臣等惶恐!\"群臣见君王如此,无不感动涕零,纷纷还礼。
荀彧眼眶微红,声音哽咽:\"臣愧不敢当。为君分忧、直言进谏本是臣子本分。大王从善如流,虚怀纳谏,才令臣由衷钦服。\"
(刘凤回座沉思片刻,道:\"文若所谏确有道理。眼下推行'免费教化'尚不适宜,但此策亦不可废止。可在晋阳先设总院,另建工商、医道、武备三院。纵不推行国策,也要培养人才。待数年后见效,再逐步于各郡开设分院,既不加重国库负担,又可储备人才。待我大燕国富民强之日,再推广至郡县乡镇。诸卿以为如何?\"
百官闻言暗叹,心知大王仍未放弃\"全民教化\"之志。
(
燕国朝堂急需大量贤能之士,仅靠外来人才难以满足需求,培养本国人才储备确是当务之急。
荀彧恭敬行礼:\"大王英明!\"
见荀彧赞同,刘凤暗自松了口气。此前他颇担心荀彧会带头反对,若真如此倒叫他进退两难——总不能为立威而斩杀重臣,但若不处置又恐损及君王威严。
幸而荀彧识大体,未令他难堪。
刘凤环视群臣:\"政务已毕,诸位且去忙吧。另有一事:如今燕国求贤若渴,卿等可举荐故交同乡中有才之士。若所荐之人确有才干,举荐者亦当 ** 行赏。\"
\"臣等遵命!\"百官齐声应诺。
\"退朝。\"刘凤起身转入后殿。
\"恭送大王!\"群臣深施一礼。
众臣相继离开宣明殿,向宫门而去。
......
甘泉宫内。
甄姜携蔡琰、张宁候于宫门:\"恭迎大王归来。\"
\"免礼。\"刘凤亲手扶起甄姜,牵着三女步入内殿。
刘凤与三位妃子步入大殿,径直坐上龙椅,面带满足地望着环绕身侧的佳人。
甄姜、蔡琰、张宁见他神色倦怠,便挥手屏退宫人。三人悉心服侍他沐浴更衣,随后刘凤倚卧榻间沉沉睡去。
连月率军平定北疆叛乱,返朝后又连夜处理政务,他早已身心俱疲。这一觉直睡到次日晌午,腹中空空才起身。
三位妃子命人备好膳食,张宁亲手盛了碗鸡汤递上,轻声问:\"娜塔几位妹妹的事,王上打算如何处置?\"
刘凤一饮而尽,皱眉叹道:\"着实棘手。\"此番作乱的仅是乌桓小部首领,娜塔等人的母族始终效忠燕国。但若不施惩戒,王威信何存?
他搁下瓷碗沉吟道:\"罢了,一会儿去娜塔宫中看看。终究是其族人生乱,虽非她们本意,却也难辞其咎。\"
(
殿内烛火摇晃,映照着刘凤深邃的目光。
\"乌桓部族叛乱一事确实该严惩,否则何以彰显大燕国威?寡人的威严又置于何地?\"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不容置疑。
甄姜、蔡琰、张宁三人闻言都安静下来。虽然平日里后宫事务多由她们打理,但涉及朝政大事,她们都明白分寸。
察觉到气氛凝滞,刘凤话锋一转:\"宁儿,最近黑山军那些旧部可曾来找过你?\"
他想起臧洪的奏报:部分黑山将领拒不交出兵权,更有人在军中 ** 士卒。这些想必是仗着与张宁的关系才有恃无恐。
提起此事,张宁秀眉微蹙,轻叹道:\"确有其事。他们想请妾身代为说情,但妾身谨记王上教诲,都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回绝了。只是...答应帮他们问问安置之事。\"
刘凤顿时了然。正是这个模棱两可的回应,让那些人误以为是臧洪在从中作梗,这才生出事端。
张宁注意到燕王神色异常,立刻意识到出了状况。
她下意识攥住刘凤的手掌,忧心忡忡地问道:\"主公,莫非黑山军惹出什么乱子了?\"
刘凤轻叹一声,坦言相告:\"孤原以为是爱妃给他们许过承诺,现在看来纯属部下理解有误。既然厘清症结所在,处置起来便容易了。\"
张宁凝视着夫君,轻声恳求:\"不知主公会如何惩处那些抗命的将士?恳请看在妾身与先父情分上,莫要重责......\"
\"这些将领既已归顺燕国,又交出兵权,心存郁结实属正常。他们不过些草莽粗汉,还望主公海涵。\"
刘凤握紧她的柔荑宽慰道:\"爱妃尽管放心,孤不会借人头立威。既入我燕 ** 制,自当以燕军规矩约束。\"
\"孤欲设宴与他们分说清楚。识时务者必有锦绣前程,冥顽不灵者——\"他眼中寒芒微闪,\"孤的刀锋也不缺这几道亡魂。\"
张宁会意点头:\"妾身明白。\"这般处置已算格外开恩。她只盼旧部莫要自误,若真触怒君王,届时她也无力回护。
甄姜与蔡琰 ** 侧席,始终未发一语。
先前的谈话涉及王室内部事务,随后的讨论则转向朝廷国事。
张宁身为百鸟首领,有权参与其中发表意见。但另外两位女子不便插话,因帝国皇族祖训严令禁止后宫嫔妃干涉朝政。
刘凤在甘泉宫与三人短暂相聚后,便起身前往南薰宫。
刚进南薰宫庭院,他就看见娜塔等四人正在阳光下闲适地聊天,讨论着女儿家感兴趣的话题。
娜塔最先发现君王驾到,脸上闪过惊诧之色,连忙拉着姐妹们跪地行礼:\"妾身参见王上!\"
刘凤沉着脸走到御座坐下,锐利的目光扫过地上跪着发抖的四位女子。
短暂的沉默后,他缓缓开口:\"娜塔,你们被禁足在南薰宫的原因,想必都清楚吧?\"
听到问话,四女抖得更厉害了,都低着头不敢应答。
最终大姐娜塔代表姐妹们回答:\"妾身明白!族人不顾王恩起兵 ** ,攻打燕国城池,犯下 ** 。王上却未降罪于我们姐妹,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