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总督府的议事厅内,一幅巨大的《北疆物产流通图》占据了整面墙壁。上面以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着毛纺、矿产、军工三大产业的原料产地、加工工坊和贸易路线,如同血脉般纵横交错,构成一个日渐完整的循环体系。
蓝玉抚着胡须,看着图中标注的各类数据,眼中难掩惊叹:“毛纺工坊十七处,月出毛料三千匹,不仅满足北疆军需,更通过晋商渠道销往漠南、河西,获利颇丰;龙吟谷军工连带周边大小矿场,吸纳流民、归附牧民逾万人;再加上这新建的畜产加工、皮革鞣制……林院正当年所说的‘以工代赈,产业富民’,如今竟真成了气象。”
徐尚庸手持细杆,指着地图详解:“大将军请看,毛纺之利反哺畜牧,牧民收入稳定,则边境安宁;矿场、军工吸纳劳力,则流民有所归,不易生乱;而工坊产出之利润,又可支撑北疆军政开支,减少朝廷拨付。三业相辅相成,已初步形成内循环。去岁北疆三成军费已能自给,依格物院测算,若无大战,三年后便可实现七成自给。”
“七成自给……”蓝玉喃喃重复,这意味着北疆将拥有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他看向眼前这个越发沉稳的年轻人,心中感慨。自林奇返京,北疆具体政务、尤其是格物院相关产业的统筹,已大半落在徐尚庸肩上,而他竟处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三业运转,货物往来,皆赖驼马运输,耗费时日,成本亦高。”徐尚庸话锋一转,指向图上连接龙吟谷、几个主要毛纺工坊和边境榷场之间的几条粗黑虚线,“若能以此物替代,则北疆血脉方可真正畅通。”
他所指的,正是图上标注的“实验性铁路线”。
龙吟谷外的开阔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批归附牧民和招募的工人在格物院学员的指挥下,沿着预先勘测平整好的路基,铺设枕木和特制的熟铁轨道。
“校准!必须再次校准!”赵士桢嗓门沙哑,亲自监督着最关键的一段轨道铺设,“林师说过,轨道平整度差之一分,则行车阻力增之数倍,甚至有倾覆之危!”
工匠们利用格物院设计的水准仪、拉线等工具,反复测量调整。另一批人则喊着号子,用特制的撬杠和绞盘,将一段段沉重的铁轨安置到位,再用鱼尾板和大号螺栓紧紧固定。
“报告赵所长!第一台‘龙吟一号’蒸汽机车已组装完毕,等待调试!”一名学员跑来汇报。
赵士桢擦了把汗,望向谷内工棚那巨大的身影。那是一个有着巨大锅炉和粗壮烟囱的钢铁造物,模样笨拙,却凝聚了格物院数年来在冶金、铸造、蒸汽机小型化方面的最高成就。
与此同时,在金陵皇宫深处,林奇刚刚为朱标施完针。皇帝的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比前些时日清亮了些许。他靠在软枕上,听着林奇汇报北疆近况,当听到“铁路已开始铺设,首台蒸汽机车待试”时,他枯瘦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
“以铁为路,以火为畜……闻所未闻。”朱标声音微弱,却带着一丝好奇,“此物若成,于国于民,大利否?”
“回陛下,”林奇恭敬答道,“此物不惧风雨,运力百倍于驼马,速度亦远超舟车。一旦成功,北疆三业可真正连为一体,物资流转效率倍增,边防巩固,民生改善。更可借此积累经验,未来或可推广于漕运替代、南北贯通,则我大明血脉畅通,国力必将再上层楼。”
朱标沉默片刻,缓缓道:“朕或许看不到铁龙驰骋的那一日了……但能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念想,亦是好的。”他示意侍立在旁的朱雄英,“雄英,记住你林师傅今日所言。此等利国利民之器,纵有非议,亦当坚持。”
“儿臣谨记。”朱雄英郑重应道,看向林奇的目光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数日后,北疆龙吟谷外,人头攒动。蓝玉、徐尚庸、赵士桢以及众多将领、官员、工坊主、牧民代表,皆屏息凝神。随着赵士桢一声令下,司炉工将煤炭投入“龙吟一号”的炉膛,锅炉压力缓缓上升。
“哐哧……哐哧……”
伴随着有节奏的、沉闷而有力的排气声和大量白色蒸汽,那钢铁巨兽的连杆开始驱动巨大的车轮,缓缓在铁轨上移动起来!初始很慢,但越来越稳,越来越快,牵引着后方满载煤炭和矿石的数节车厢,如同一条苏醒的钢铁巨龙,沿着轨道向前驶去!
围观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许多牧民难以置信地跪地祈祷,将此视为神迹。蓝玉纵然见惯大风大浪,此刻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徐尚庸紧握双拳,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知道,老师描绘的蓝图,又实现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就在“龙吟一号”成功试运行的捷报通过电报传至金陵的同时,另一份影响更为深远的文件,也由监国太子朱雄英用印,明发天下。
这份由朱标口述、林奇及几位心腹大臣补充细则、朱雄英最终签发的《钦定维新强国诏》,首次以最高法令的形式,将北疆试行多年的诸多政策确立为基本国策。
诏书明确:鼓励格物致知,各地设立官民合办之工坊,改良器械,发展百工;保护匠籍,准其专利,有功者赏,优异者可授官身;改革税制,核实田亩,鼓励工商,开拓海陆贸易;整饬武备,推广大匠统兵、精兵简政之策;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与作物……
洋洋数千言,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方方面面,其核心便是“维新”与“强国”。虽然诏书用语力求平和,并强调“祖制不可轻废,当循序渐进”,但其颠覆性的内容,依旧在朝野内外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守旧官员如丧考妣,私下议论此为“动摇国本”,但晋王党羽刚刚被清洗的余威尚在,无人敢公开抗辩。而众多中下层官员、士人、工匠、商人则从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心躁动。
诏书颁布当日,病榻上的朱标精神似乎好了许多,他让林奇扶他坐起,透过窗户,望向北方。
“朕能做的,便是以此诏,为你们,为这大明,再破开一层坚冰。”朱标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接下来的路,会更难……雄英尚幼,林卿,你要多费心了。”
林奇躬身应诺,心中沉甸甸的。他知道,这份诏书如同一把巨锤,敲响了一个旧时代的丧钟,也正式拉开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序幕。历史的车轮,在他这只“蝴蝶”的翅膀扇动下,已经开始加速,驶向一片未知而广阔的新天地。
而此刻,在这新鼎初立、万象更新之际,那份关于西洋舰队出现在马六甲的电报,正静静躺在林奇的书案上,预示着来自海洋的挑战,已迫在眉睫。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神医:开局救活朱雄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