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的碗碟刚收进竹制碗柜,陈念便抱着一堆带着新刻痕的青檀木片跑来。木片上还残留着毛刺,却充满了手工的温度——这是他和小徒弟们趁着收拾餐桌的间隙刻制的迷你护本纹牌。\"守岁要刻'岁安纹'!\"他兴奋地将木片摊在传艺砚旁,每片上都刻着稚拙的日月图案。
顾云深正用鹿皮布擦拭传艺砚,砚池里的腊梅花蕾在墨汁上微微荡漾。他取过一片木片,指尖摩挲着刻痕:\"若是再补上一道护本纹,这便是最吉利的'守艺岁安纹'了。\"
沈砚辞端着温好的腊梅酒走来。青檀木酒壶上刻着半朵梅花,与酒杯上的半朵恰好拼成完整的并蒂梅——这是去年守岁夜两人共同刻制的\"守岁壶\"。\"老周常说,当年顾爷爷和沈父守岁,最爱用这壶顾酒。\"他一边斟酒一边说,\"沈父手札里写着,守岁喝的不只是酒,是'慢下来的时光'。\"
老周坐在竹凳上,晃动着杯中酒:\"那年除夕大雪,你顾爷爷拓纹到后半夜,墨汁都冻成了冰,他就倒上腊梅酒化开继续拓。\"
竹制长桌铺上了崭新的冷金笺,传艺砚庄重地摆在中央。砚池墨汁按老规矩掺了腊梅蜜——蜜能让墨色历久弥新,如同匠心经得起时光考验。顾云深握紧拓包蘸取墨汁时,沈砚辞自然地扶了扶他的手腕。竹戒蹭过顾云深掌心的旧疤,带来顾暖的触感。
\"当年你第一次守岁拓纹,手抖得厉害。\"沈砚辞的声音带着酒香的笑意,\"我把你冰凉的手揣进兜里捂着,一直拓到第三张,纹路才顺畅。\"陈念立刻凑过来:\"我也要暖手!\"他把小手塞进两人手腕之间。小徒弟们见状也嘻嘻哈哈地效仿,七八只小手叠放在砚台旁,像寒冬里冒头的青檀幼苗。
守岁的重头戏是\"三代拓纹\"。第一张由刘老执手,拓的是传艺砚底部\"顾沈念合制\"的刻纹。老周肃立一旁,念诵顾爷爷传下的拓纹口诀:\"压要匀,力透纸背;提腰轻,如拂柳梢;墨要润,饱含蜜意;心要静,万念归一。\"
拓纸揭开,刻纹纤毫毕现。刘老指着那个\"念\"字:\"这道纹是陈念十岁时刻的。当时他小脸憋得通红,说要刻得比顾老师还深。\"陈念挺起胸脯,满脸自豪地取过拓包,要给小徒弟们示范。
李奶奶端来一盘瓜子,壳都被剪成微缩护本纹形状——这是沈奶奶传下的守岁游戏。谁能用瓜子壳拼出完整护本纹,就能得到\"守艺红包\"。小柱子蹲在地上,专注地捏着瓜子壳,动作精准如夹取齿轮。\"沈叔当年拼到鸡叫天亮才成功。\"他掏出泛旧的青檀木牌,上面镌刻的护本纹依然清晰。新旧印记叠放在一起,仿佛时光在此交汇。
夜色渐深,自鸣钟的滴答声成为最安稳的背景音。老周啜着酒,讲起1998年的除夕:\"那年的雪深及膝盖。顾爷爷和你沈爷爷为了修复一尊旧木雕,守岁到天明。两人论着刻纹,手腕酸了就喝口腊梅酒。\"他的声音低沉,\"你沈爷爷说:'守岁,守的就是这门手艺。多守这一夜,手艺就多一分活气。'\"
近凌晨两点,睡意袭来。陈念和小徒弟们像小鸡啄米般点头,最终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未刻完的木片。顾云深轻手轻脚地为孩子们盖上竹制披风——边角绣着迷你护本纹,是李奶奶提前绣好的。
\"当年我和你沈老师守岁,也这样趴着睡着了。\"顾云深轻声说,\"顾爷爷把他的旧披风盖在我们身上,说'守岁的孩子,睡着了也得裹着匠心睡'。\"沈砚辞端来顾水放在孩子们手边:\"如今我们的披风,绣的是新纹路,裹着新暖意,也成了传承路上新的印记。\"
辞旧迎新的钟声即将敲响,众人围拢在传艺砚旁,准备拓印\"守岁团圆拓\"。顾云深和沈砚辞共同执起拓包,拓下祖传纹路;刘老用刻刀拓下刀印;老周用糕点模子拓上带香气的模印;小柱子捧出沈父传下的铜质齿轮,拓下齿痕;陈念和小徒弟们伸出蘸墨的小手,将手印拓在最外层。
当拓纸被合力揭开时,月光从竹窗缝隙照在中央。所有的印记——祖纹、刀痕、糕印、齿轮、手印——奇妙叠合,形成混沌而和谐的图案,像一颗在时光长河中沉浮的暖玉。
自鸣钟的十二下报时音划破夜空。《传艺谣》的调子混着鞭炮声响起。陈念和小徒弟们惊醒,高举刻着\"岁安纹\"的木片欢呼;老周和刘老相视而笑,碰杯的酒液映出团圆拓的影子;小柱子把旧木牌贴在拓纸上,轻声说:\"沈叔,我们守住了。\"
顾云深靠在沈砚辞肩上,掌心的旧疤贴着对方的竹戒。砚池中,浮在墨汁上的腊梅花蕾悄然绽开半朵,清冷幽香裹着酒气在空气中弥漫。
守岁的烛火摇曳,将人影投在墙上。顾云深心中澄澈如镜:守岁,从来不只是熬过一夜时光。它是顾爷爷在风雪中倔强拓下的纹路;是沈父拼到手指发麻也不放弃的瓜子壳;是他和沈砚辞交握拓包时的默契;是陈念紧攥的木片;是小徒弟们象征未来的手印。这是一代代人将匠心裹进年俗,将顾情刻进光阴。让每个守岁夜成为传承路上最温暖的注脚;让每个破晓时刻化作永不熄灭的人间灯火。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琉璃碎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