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在张家沟化作了热火朝天的现实。铁柱提出的“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口号,激发了村民们空前的主人翁意识和干劲。原本需要外包的许多工程,在村里老把式、能工巧匠和年轻劳动力的共同努力下,竟也完成得七七八八,不仅节省了大量成本,更凝聚了人心。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通到每家每户,清澈的自来水接入厨房,污水处理管道在地下悄然延伸,分类垃圾箱点缀在绿树花草之间——张家沟的“骨架”被撑了起来,变得清爽而规整。
而真正让这幅骨架丰满起来、拥有“血肉”的,是那一栋栋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崭新小洋楼。
这并非铁柱或集团强制推动的结果,而是村民们口袋里有了钱,亲眼见证了村庄的变化后,自发产生的、对更美好居住环境的迫切追求。合作社连年丰厚的分红,以及在集团相关产业工作的稳定收入,让村民们有了充足的底气。
铁柱敏锐地抓住了这股潮流,但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采取了引导和支持的策略。
他请来了镇上的建筑设计所,结合本地风貌和现代居住需求,设计了七八套不同户型、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新农居”样板图,从雅致的中式合院到简约的现代小楼,供村民们免费选择参考。
“咱们盖新房,不能乱盖,得像咱们种地一样,有个好规划。”铁柱在村民大会上展示着效果图,“要好看,要实用,还要跟咱村整体的调调搭得上!不能东家一个样,西家一个样,搞得花花绿绿,那不成了大杂烩了?”
同时,他利用集团的规模优势,统一采购优质建材,以成本价提供给村民,并组织集团旗下的建筑队(由李狗蛋兼任队长,吸纳了村里大量壮劳力)优先为本村村民施工,确保质量和进度。
最先动工的,是合作社的几个骨干和老党员家。当他们家的三层小楼率先封顶,贴着漂亮的瓷砖,装着明亮的铝合金窗户,在阳光下熠生生辉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参观,摸着光洁的墙面,踩着平整的地板,看着宽敞的客厅和独立的卫生间、厨房,眼里充满了羡慕和渴望。
“这房子,比城里那些楼房也不差哩!”
“你看这采光,多亮堂!”
“以后娃娶媳妇,这房子可太有面子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申请建新房的村民排起了长队。打谷场上,日夜回荡着搅拌机的轰鸣和施工的吆喝声。一栋栋小洋楼破土动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
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村民为了多占地,想把新房往路上靠,挤占公共空间;有邻里之间因为宅基地边界、采光通风问题闹得脸红脖子粗;还有老人守着祖传的老屋,舍不得拆,跟儿女闹别扭。
每当这时,铁柱、“铁柱集团”的核心成员以及村里有威望的长辈就会组成“调解小组”,上门做工作。
铁柱对想占路的村民说:“叔,咱路修这么宽,就是为了大家伙儿都方便。你往前挤一点,他往前挤一点,这路不就又窄了?咱现在日子好了,眼光得放长远,不能光顾着自个儿门前那点地方。你看咱规划得多好,留出绿地,留出活动场地,那才是咱全村人的福气!”
他对闹矛盾的邻里说:“远亲不如近邻!为了一砖一瓦的事,伤了和气,值当吗?咱各让一步,房子盖好了,住着也舒心不是?以后还得互相照应呢!”
对舍不得老屋的老人,他则更加耐心:“爷爷,您这老屋有感情,俺懂。可您看,这木头都朽了,下雨天还漏雨,住着也不安全啊。咱盖新楼,不是忘了老祖宗,是把日子过得更好了,让老祖宗看着也高兴!新楼给您留一间大的,朝阳的,把老屋里有念想的老物件都搬过去,这不就成了?”
他的调解,入情入理,既有原则性,又充满了人情味,再加上他在村里的威望,大部分矛盾都被顺利化解。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当最后一栋新房完成外部装修,张家沟彻底变了模样。
昔日低矮、昏暗、杂乱的土坯房和旧砖房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栋栋设计合理、外观漂亮、白墙灰瓦或者暖色调瓷砖的小洋楼。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掩映、道路通达的山坡和平地上,房前屋后是统一规划的小花园、小菜园或者停车位。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这些崭新的屋舍上,炊烟袅袅升起(许多人家已经用上了液化气或电器,但保留了象征家园的炊烟意象),孩子们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广场边的长廊下悠闲地下棋聊天。不远处,合作社的加工车间依然亮着灯,传来机器轻柔的嗡鸣。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画卷,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村民张老三,曾经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如今站在自家崭新的三层小楼前,摸着门口那对石狮子(这是他唯一的“奢侈”要求),眼眶湿润地对前来串门的铁柱说:“铁柱啊,要不是你带着大伙儿搞合作社,要不是你张罗着建新村,俺老张这辈子,哪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这跟做梦一样啊!”
他的小孙女穿着漂亮的裙子,从屋里跑出来,脆生生地喊道:“铁柱伯伯!我家新房可漂亮啦!我也有自己的房间和书桌啦!”
铁柱抱起小女孩,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他环视着这片焕然一新的家园,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自信和踏实,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压力、甚至是在商学院啃那些天书般的理论,都值了。
“砖爷,你看,咱这家,像点样子了吧?”
【哼!安居方能乐业,仓廪实而知礼节!汝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楼宇易建,人心难塑。物质丰盈之后,精神建设、乡风文明之路,方才伊始,汝当时时警醒,莫要懈怠!】
“俺明白!”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让村民住上小洋楼,只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是“硬件”的升级。如何让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也跟上这崭新的环境,让张家沟不仅“看起来美”,更要“活得美”,这才是接下来更长期、也更艰巨的任务。
但此刻,站在落日熔金、炊烟袅袅的村庄里,看着那一扇扇亮起温暖灯光的窗户,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铁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豪情和力量。他知道,他和他的乡亲们,已经亲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仅仅是个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