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回归日常工作的第一天,陆宇穿上久违的、带着阳光皂香的白大褂,别好胸卡,走向心内科病房。走廊里熟悉的消毒水气味依旧,却仿佛比记忆中多了一份安宁。同事们见到他,不再只是远远地挥手,而是能走上前,笑着拍拍他的胳膊,道一声“回来就好”。这种久违的、不带隔阂的接触,让他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正在回归正常的轨道。
查房,问诊,开立医嘱,指导下级医生……工作内容与从前并无二致,但陆宇的心境却已不同。他看待病人的目光里,多了一份共同经历过一场巨大灾难后的深沉理解。一位因心绞痛入院的老先生,抱怨住院期间家属探视不便,陆宇耐心解释着当前的防控政策,语气温和却坚定:“大爷,现在严格一点,是为了以后大家都能更安心地团聚。我们在方舱里,见过太多因为一时松懈而造成的遗憾。”老先生看着他眼中尚未完全褪去的疲惫和那份不容置疑的认真,嘟囔了几句,最终还是表示了理解。
与苏媛推迟已久的结婚登记,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午悄然完成。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两人穿着整洁的常服,在民政局窗口前郑重地签下名字,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红色证书。走出大厅,阳光正好,苏媛挽着他的胳膊,头轻轻靠在他肩上,脸上是恬静而满足的笑容。
“陆太太,余生请多指教。”陆宇看着她,眼底是化不开的温柔。
“陆先生,彼此彼此。”苏媛笑着回应。
他们的小家,也因为男主人的完整回归,而充满了更多鲜活的烟火气。周末,陆宇会系上围裙,尝试照着菜谱做几道苏媛喜欢的菜,虽然偶尔会失手,但厨房里的忙碌和餐桌上共享晚餐的时光,都让“家”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而温暖。念安正是蹒跚学步、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跟在他身后“爸爸、爸爸”地叫着,成了他下班后最好的“减压良药”。他会趴在地板上,耐心地陪儿子搭积木,给他读绘本,感受着那小生命毫无保留的依赖与爱。这些曾被疫情打断、看似平凡的日常,如今都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疫情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医院依然保留着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入院筛查流程严格如常。公众场合佩戴口罩已成为一种习惯。“星火学习群”里,基层医生们讨论的话题,也从如何应急防控,逐渐转向如何在常态化防控下,恢复和加强常规的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种等基本公卫服务。
陆宇和苏媛也开始着手复盘疫情期间“医院-社区”联动模式暴露出的问题。他们发现,信息互通渠道还不够顺畅,基层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处置能力依然薄弱。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总结经验上,”一天晚上,两人在书房讨论时,陆宇说道,“应该推动建立一个更制度化的、平战结合的联动机制。比如,将我们的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升级,嵌入突发公卫事件预警和响应模块;定期组织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应急演练。”
“我同意。”苏媛点点头,“经过这次疫情,上级也更加重视基层网底的作用,现在申请相关支持和资源,时机正好。”
就在他们踌躇满志地规划着后疫情时代的基层医疗蓝图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魏医生,那位曾在急诊科严厉打磨他、也在他选择坚守林江时给予他最大肯定的老师,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向医院提交了提前退出一线的申请。
得到消息后,陆宇特意去急诊科看望魏医生。老人正在整理自己的办公室,书架上那些厚重的专业书籍和角落里的旧听诊器,都透着一股即将谢幕的痕迹。
“来了?”魏医生看到他,脸上露出罕见的、近乎温和的笑容,“听说你干得不错,在方舱也没给我们医院丢脸。”
“是您当年教得好。”陆宇由衷地说。
魏医生摆摆手,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依旧忙碌的急诊通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老了,该把位置让给你们年轻人了。这片营盘,以后要靠你们来守了。”
他看着陆宇,目光深邃而复杂,有期许,有嘱托,也有一丝英雄暮年的淡淡怅惘:“守住它,不容易。不仅要技术,要体力,更要一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乱、不退的心。你有了。”
从急诊科出来,陆宇心情有些沉重,又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力量。魏医生的退场,像一个时代的缩影,提醒着他承前启后的责任。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庇护、被指引的年轻医生,他已成为这片“营盘”中,需要挺立起来、甚至为后来者遮风挡雨的中坚力量。
傍晚回家,苏媛已经做好了饭,念安正在儿童餐椅上挥舞着勺子。温暖的灯光,饭菜的香气,孩子的咿呀声,构成了一幅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图。
他走过去,抱住苏媛,将下巴轻轻搁在她肩上。
“怎么了?”苏媛轻声问。
“没什么,”陆宇深吸一口她发间的清香,“就是觉得,能这样平凡地活着,真好。”
他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那份历经生死考验后愈发坚定的信念愈发清晰:他的战场,就在这里。在每一个需要救治的病人床前,在每一次与死神的争分夺秒中,在推动基层医疗进步的每一小步里,也在与家人相守的每一个平凡日夜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而这看似平凡的烟火,需要无数人,包括他和苏媛,去默默守护,去添柴加薪。他的路,就在这烟火人间里,向前延伸。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