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林渊的思考,如何应对满清威胁
屋内的笑语声,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
陈圆圆和柳如是都看到了林渊脸上的变化。那抹刚刚因回到家中而浮现的柔和笑意,已经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她们从未见过的,极度深沉的凝重。
那不是面对李自成兵临城下时的那种紧绷,也不是在朝堂上与群臣博弈时的那种锐利。那是一种面对一头远比已知的一切敌人都要庞大、都要凶残的巨兽时,才会有的眼神。
他没有说话,但两个聪慧的女子,都从他那停留在地图上的手指,和他那瞬间变得冰冷的眼神中,读懂了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忧虑。
刚刚击退了盘踞在门口的豺狼,但卧榻之侧,北方的猛虎,已经露出了它闪着寒光的獠牙。
京城的胜利,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林郎,”陈圆圆的声音轻轻响起,打破了这片沉寂。她走到林渊身边,伸出温软的手,覆在他那按在地图上的手背上,“李自成大军已退,京城之围已解,你又被陛下委以重任。这已是天大的喜事,为何还如此忧心?”
她的指尖带着一丝凉意,却试图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他。
林渊的手指微微一动,却没有从地图上移开。他的目光依旧死死地钉在山海关之外,那片被标注为“辽东”的区域。
“圆圆,你觉得李自成的大军,可怕吗?”他忽然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
陈圆圆一怔,回想起那几日震天的喊杀声和城中惶惶不可终日的气氛,心有余悸地点了点头:“自然是可怕的。数十万大军,如黑云压城,若非有你……”
“不可怕。”林渊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得近乎冷酷,“他们不可怕。”
他转过头,看着陈圆圆和柳如是,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映着舆图上的山川河岳。
“李自成的顺军,说到底,不过是一群被逼上绝路的饥民,裹挟着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人多,势大,但根子上是散的,是乱的。顺风时,他们能摧枯拉朽;可一旦遇到真正的硬仗,一旦主帅受挫,便会一哄而散。打败他们,靠的是奇谋,是士气,是斩首战术。”
他顿了顿,手指顺着地图上的长城,缓缓向东滑动,最终停在了那片被墨线圈出的土地上。
“但他们,不一样。”
柳如是走到地图的另一侧,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她对军国大事的了解远胜陈圆圆,自然明白林渊口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建州女真,后金,现在的大清。”柳如是轻声念出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股从关外吹来的寒风,“自萨尔浒一战后,辽东精锐尽丧,大明在关外,便已是节节败退。如今,他们坐拥整个辽东,兵锋之盛,怕是远非李自成可比。”
“何止是远非可比。”林渊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弧度,像是在自嘲,“柳姑娘,你可知如今的满清八旗,是怎样一支军队?”
他不需要柳如是回答,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们自努尔哈赤起兵,到皇太极改元,与我大明打了数十年。从辽东的深山老林,一直打到宁远的坚城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在血与火中泡大的。他们的组织,是兵民合一,耕战一体,一个牛录出征,上阵是兵,下马是民,悍不畏死,令行禁止。”
“他们的战术,是以骑兵为核心,步骑协同,弓马娴熟。八旗铁骑一旦冲锋起来,平原之上,所向披靡。我大明引以为傲的边军,在他们面前,一触即溃者,不计其数。”
“他们的统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如今摄政的多尔衮,哪一个不是人杰?他们懂得利用我朝的党争,懂得收买汉奸,懂得避实击虚。他们甚至学会了我们汉人的权谋,学会了铸造我们发明的红夷大炮!”
林渊每说一句,屋内的空气便仿佛沉重一分。
陈圆圆的脸色渐渐发白,她虽然听不太懂那些军事术语,但她能从林渊的语气中,感受到那股令人窒息的压力。原来,在那个看似遥远的北方,还盘踞着这样一个比李自成可怕十倍、百倍的敌人。
柳如是的眉头也紧紧蹙起。她读过许多史书,也听过不少关于辽东战事的传闻,但从未有人能像林渊这样,将对手的优势剖析得如此清晰,如此透彻。
“最可怕的是,”林渊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他们有一个明确的,不可动摇的目标——入主中原。”
“而我们呢?”他环视了一圈这间华美的屋子,目光最终落回到地图上,那片代表着大明疆域的广阔土地上,却充满了裂痕与疮痍。
“我们有什么?我们有内斗不休的朝堂,有烂到根子里的军队,有被天灾人祸折磨得十室九空的百姓。李自成就像一场凶猛的恶疾,差点要了我们的命。可就算我们侥幸治好了这场病,身子也已经亏空得厉害。而门外那头猛虎,却正值壮年,膘肥体壮,正等着我们最虚弱的时候,扑上来,一口咬断我们的喉咙。”
一番话说完,屋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连日来因胜利而带来的那点喜悦和轻松,在林渊这番冷酷的剖析之下,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也更加真实的危机感。
柳如是深吸了一口气,她强迫自己从那股巨大的压力中挣脱出来,脑子飞速地转动着。
“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她开口道,声音依旧清脆,却多了一份凝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你看得如此清楚,想必心中,也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她这一问,将皮球又踢回给了林渊。
林渊看了她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冷静思考,而不是被恐惧压垮,柳如是确实非同凡响。
“对策谈不上,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他走到一旁的书案前,提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两个字:守、攻。
“守,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他用笔点了点那个“守”字,“山海关,是国门。国门绝不能失。吴三桂和他手上的关宁铁骑,是守住国门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稳住吴三桂,并且要不断地加强山海关的防御。”
“可吴三桂此人……”柳如是欲言又止。
“我知道。”林渊打断了她,“他反复无常,唯利是图。指望他忠心耿耿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我们给的利益足够大,只要大明的这艘船看起来还不至于立刻沉没,他暂时就不会跳船。这就为我们争取了时间。”
“时间?”
“对,时间。”林渊的笔,在“守”字的旁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我要用这段时间,做三件事。”
“第一,练兵。”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以京营为基础,彻底革除积弊,用最严酷的方法,练出一支真正的精锐。一支不仅能守城,更能野战的强军。这支军队,将是我的嫡系,是我未来反击的拳头。”
“第二,聚财。”他接着说道,“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国库空虚,指望朝廷那些抠门的文官是不行的。江南,是天下钱粮汇集之地,必须要想办法,把江南的财力,真正地用到该用的地方。”
“第三,研发。”他写下了这最后一个词,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芒,“要对付八旗的铁骑,光靠血肉之躯去填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强大的火器。比红夷大炮更强,更灵活,能让我们的步卒,在野战中也能抗衡骑兵冲锋的火器。”
陈圆圆和柳如是静静地听着。她们看着那个站在书案前的男人,他一手持笔,一手负后,侃侃而谈。明明说的是军国大事,是血与火的战场,但他身上却有一种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从容与自信。
这股自信,感染了她们,也冲淡了她们心中的恐惧。
“守,是为了争取时间。那么,攻呢?”柳如是看着纸上的另一个字,追问道。
林渊闻言,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近乎疯狂的野望。
“一味地防守,是守不住的。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他将笔锋一转,指向地图上那片被满清占据的辽东。
“我要的,不仅仅是把他们挡在关外。”
“我要的,是收复辽东,直捣黄龙,将这头盘踞在我大明卧榻之侧的猛虎,彻底打残,打死!”
此言一出,饶是柳如是,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收复辽东?
这四个字,自萨尔浒大败以来,已经成了大明朝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谁也不敢再提起的禁忌。无数的精兵猛将,海量的钱粮军械,都填进了辽东这个无底洞里,却连个响声都没听到。
而现在,林渊,这个刚刚稳住京城局势的兵部尚书,竟然将目标,定在了收复辽东?
这已经不是雄心壮志了,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陈圆圆更是掩住了嘴,美眸中满是震惊。她无法想象,那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实力,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林渊没有理会两女的震惊。他放下笔,重新走到地图前,目光仿佛穿透了纸张,看到了那片白山黑水。
他当然知道这有多难。
脑海中,那幅【大明国运图】上,代表北方的黑色墨迹,比之前李自成围城时还要浓郁,还要深沉,像一片化不开的黑云,沉甸甸地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系统没有给出具体的倒计时,但这片黑云本身,就是最强烈的警示。
他刚才说的那些对策,练兵、聚财、研发火器,每一样都是逆天而行,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和时间。而满清,会给他这个时间吗?
多尔衮那只狐狸,恐怕现在已经收到了李自成败退的消息,正磨刀霍霍,准备南下了。
靠现有的力量,守住山海关,或许还有几分可能。但要反攻……
林渊的眉头再次紧锁。
除非……
除非能有某种颠覆性的力量出现。
他想起了国运图上那些被锁住的奖励。
“近代火枪图纸”、“红夷大炮技术图”、“水泥配方”……
这些东西,任何一样,都足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如果能全部解锁,别说收复辽东,就是把大明的旗帜插到更远的地方,也并非不可能。
可是,解锁这些,需要更高的国运值,需要绑定更多的凤星。
想到这里,林渊的心中,忽然有了一丝明悟。
或许,自己刚才的思路,还局限在了传统的框架之内。练兵、聚财,这些都是“术”的层面。而真正能破局的,能为大明续上命的,还是得回到自己这金手指的根本上来。
提升国运,才是破局的唯一正解。
而提升国运,就需要……找到下一位凤星。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从北方的地图上移开,缓缓地,投向了那片富庶繁华,也同样暗流涌动的江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剩30天亡我靠纳妾救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