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赏析》
——兼论诗学中的赠答传统与情韵交融
文\/克克
钟锋科所作《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一诗,以典雅的韵律、深挚的情谊与精巧的构思,展现了当代文人酬唱的典范之作。此诗既承袭了古典诗歌的赠答传统,又在新时代语境下赋予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其字句间流淌的不仅是友朋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是对诗歌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以下从诗学传统、意象建构、情韵表达及艺术特色四重维度,对此诗进行赏析。
一、诗学传统:承古开新的赠答之脉
赠答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体裁,自《诗经》时代便已萌芽。《诗经·小雅》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质朴对答,开启了文人以诗相和的先河。此后,魏晋时期曹氏兄弟的《赠白马王彪》《杂诗》,唐代李白与杜甫的“文章赠答”,宋代苏轼与黄庭坚的唱和,皆将这一传统推向高峰。钟锋科的《回赠树科兄》亦循此脉,以“回赠”为题,明确点明创作动机,延续了文人酬唱中“以诗代书、以情通心”的雅致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虽承古制,却未泥于旧法。作者并未刻意仿效唐宋格律的严谨对仗,而是以现代诗语的自然流畅为基,融入古典韵致。首联“树科兄诗韵扬,韶城名远播四方”,以简洁笔触勾勒树科兄的诗名与影响力,既是对友人的赞誉,亦暗含对自身创作标准的期许。这种既尊传统又不囿于形式的姿态,恰如清代诗论家袁枚所言:“诗无定法,贵在真我”,体现了当代诗人对古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二、意象建构:鸿雁与沙湖的时空交响
诗题“鸿雁归巢”已预设核心意象,而诗中“鸿雁情长记心上”一句,更将鸿雁升华为情感载体。鸿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自《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的典故始,便与迁徙、思念、归乡等主题紧密相连。钟锋科在此巧妙化用,既呼应了“归巢”的题旨,又以鸿雁的南北飞翔隐喻友人间跨越时空的情谊。乌兰察布作为北方草原之地,与“鸿雁”的迁徙习性天然契合,地名入诗不仅增添了地理的真实性,更赋予情感以辽阔的意境。
“沙湖佳话传”一句,则构建了另一重意象空间。沙湖之地虽未详指,但“沙湖”二字极易引发读者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意象联想,或苏轼“沙湖道中遇雨”的文人雅趣。此处作者以模糊化处理,使“沙湖”成为兼具苍茫与温润的复合意象,既暗示树科兄与己在沙湖之地共有的文学际遇,又为“佳话”的流传注入历史纵深。这种虚实相生的意象手法,恰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象外之象”的审美追求。
三、情韵表达:真挚与豪迈的双重奏
全诗的情感脉络清晰而层次分明。前四句以赞誉起笔,中四句转向共历之忆,后四句则升华至共勉之志,呈现出“赞—忆—励”的情感三折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传统赠答诗的“先扬后叙再期”范式,又因作者真挚情感的贯注而避免了程式化的板滞。
“人生难得搏,遇贤共奋乌兰旁”两句,尤为凸显情感的力度。此处“搏”字锤炼精妙,既指人生奋斗的艰辛,亦暗含文人以诗为志的拼搏精神;“遇贤”之“贤”直指树科兄,将个人奋斗升华为知音共进的豪迈。乌兰察布的地名在此成为奋斗场域的具象化符号,与“鸿雁”意象形成动静交织的情感张力。这种真挚与豪迈的交融,使诗歌摆脱了单纯酬答的狭小格局,展现出“以诗明志”的宏大视野。
诗末“愿兄笔耕续,诗国再创辉煌章”的期许,更是将个人情谊拓展至对诗歌艺术的集体憧憬。此处“笔耕”二字化用韩愈“笔耕砚田”之典,既是对树科兄创作态度的肯定,亦是对文人使命的共勉;“诗国”一词则凝聚了作者对中华诗脉绵延的深切期待。这种由个体而至群体的情感升华,正是赠答诗超越私人交际、进入文化传承层面的关键所在。
四、艺术特色:对仗、用典与声韵的协奏
在艺术技法层面,此诗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古典诗学功底与现代诗语的驾驭能力。首联“树科兄诗韵扬”与“韶城名远播四方”形成工整的语义对仗,“诗韵”与“名远”在词性、内容上皆相映成趣,彰显了作者在古典对仗技法上的娴熟运用。颔联“沙湖佳话传”与“鸿雁情长记心上”虽未严格对仗,但“传”与“记”的动态呼应、“佳话”与“情长”的虚实相衬,亦形成了自然的节奏美感。
用典方面,作者巧妙融入“鸿雁传书”“笔耕砚田”等典故,却未显生硬。典故的化用如同盐溶于水,既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又保持了语言的流畅性。尤其是“诗国再创辉煌章”一句,虽无明确出处,却暗合中国诗歌史上“诗国”的崇高意象,如杜甫“诗国无双士”之语,使期许之情更具历史感。
声韵层面,全诗以平仄交替的现代韵律为骨,间以古典押韵之法。如“扬”“方”“旁”“忘”“章”等韵脚的隐约呼应,虽未严格遵循古韵体系,却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音律流动。这种“古韵今声”的融合,既符合当代读者的听觉习惯,又保留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结语:知音共鸣与诗脉传承的当代回响
《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不仅是一首友人间的酬答之作,更是一曲知音共鸣的现代诗学宣言。它以古典意象与现代语境的交融,真挚情感与宏大志趣的并置,展现了当代诗人对诗歌传统的敬畏与创新。钟锋科通过此诗,不仅回应了树科兄的文学情谊,更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回应了中华诗脉在新时代的传承命题。
从诗学价值而言,此诗的成功在于实现了三重对话:与古典赠答传统的对话、与当代诗语创新的对话、与文人使命担当的对话。这种多维对话的生成,使得一首看似私密的酬答诗,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诗正是以情为轴,串联起古今、连接了知己,最终在诗国苍穹中留下了一道璀璨的当代光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