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粤语诗)
文\/树科
一日,点喺一日?
一啲啲,一时时,一代代……
一日,太极,八卦
天地人和,万物阴阳……
太阳,月光,水火不容?
相克相生,风土人情……
咪笑,话噈话物竞天择
查实噈系喺心度有冇一……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一日》的诗学解析与文化意蕴探寻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的多元版图中,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肌理与文化根系,成为承载地域记忆、激活语言活力的重要分支。树科创作的粤语诗《一日》,以极简的篇幅承载极丰的哲思,将日常时间概念与传统宇宙观、生命观相勾连,在粤语特有的韵律与语义场中,构建出一个兼具具象感知与抽象思辨的诗歌空间。本文将从语言诗学、哲学意涵、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对《一日》进行细致拆解,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意义。
一、语言诗学:粤语方言的韵律建构与语义张力
方言诗歌的核心魅力,首先源于其对特定语言系统的创造性运用。《一日》作为一首粤语诗,并未刻意炫耀方言的生僻词汇,而是巧妙借助粤语的语音特质、语法结构与语义习惯,让语言本身成为诗歌思想的载体。这种语言运用并非简单的 “方言转写”,而是深入粤语语言内核的诗性转化,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与语义张力。
从语音层面来看,粤语的声调系统为诗歌带来了天然的韵律层次。粤语拥有九个声调(部分地区为八个),相较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其语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更为丰富,为诗歌的节奏构建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日》开篇 “一日,点喺一日?” 以疑问句式起笔,“日”(jat6)在粤语中为入声字,短促有力,“点喺”(dim2 hai6)则为阳上声与阳去声的组合,声调由中升转低降,形成一种自然的顿挫感,既模拟了人们对 “一日” 这一时间概念的疑惑与追问语气,又通过声调的变化,让诗句读来朗朗上口,避免了普通话诗歌中可能出现的单调感。这种语音韵律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源于粤语日常表达的自然节奏,正如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所言 “诗贵自然,自然者,不雕琢,不勉强”,《一日》的语音美,正是 “自然” 诗学观在方言创作中的体现。
在词汇与语义层面,粤语的独特表达为诗歌带来了丰富的语义张力。诗中 “一啲啲,一时时,一代代” 三组叠词短语,是粤语中常用的表示数量递进或时间延续的表达。“一啲啲”(jat1 di1 di1)指 “一点点”,多形容具体事物的数量;“一时时”(jat1 si4 si4)指 “时时刻刻”,聚焦于当下的时间流动;“一代代”(jat1 doi6 doi6)则指 “一代又一代”,延伸至漫长的历史时间维度。这三组短语从空间上的 “少” 到时间上的 “短”,再到历史维度的 “长”,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递进与拓展,将 “一日” 这一原本具体的时间单位,从当下的 “一时” 延伸至历史的 “一代”,让 “一日” 的内涵瞬间变得丰富而广阔。这种语义的拓展并非通过复杂的修辞,而是借助粤语中约定俗成的词汇组合,既符合方言使用者的认知习惯,又为非方言使用者提供了新鲜的语义体验,形成了 “熟悉” 与 “陌生” 之间的审美张力。
此外,粤语中 “喺”(hai6,相当于普通话 “是”)、“噈”(zau6,相当于普通话 “就”)等虚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语气色彩。诗末 “查实噈系喺心度有冇一……” 一句中,“查实”(caak3 sat6,相当于 “其实”)表转折与强调,“噈系”(zau6 hai6,相当于 “就是”)表肯定与决断,“喺心度”(hai6 sam1 dou6,相当于 “在心里”)是粤语中表达 “内心” 的常用短语,这些虚词与方言特有的方位表达,让诗句充满了日常对话的亲切感,仿佛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将深刻的哲思融入平实的话语中。这种 “以俗表雅” 的语言策略,与宋代杨万里 “诚斋体” 的 “口语入诗”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万里曾以 “老夫硬了腰头骨,吻醋犹能作小诗” 的态度,将日常口语纳入诗歌创作,打破了诗歌语言的雅俗界限;而《一日》则借助粤语口语,让哲学思考摆脱了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鲜活而可感。
二、哲学意涵:从 “一日” 到宇宙的认知建构
《一日》的语言外壳之下,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诗人以 “一日” 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太极、八卦、天地人、阴阳等传统宇宙观范畴,再延伸至自然现象与生命法则,最终落脚于 “心” 的追问,形成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路径,展现出对宇宙、自然与生命的深度思考。
“一日,太极,八卦” 一句,是诗歌哲学意涵的关键转折。“一日” 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时间单位,是具体可感的经验范畴;而 “太极”“八卦” 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用以解释宇宙起源与运行规律的抽象概念。《周易?系辞上》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的本源,八卦则是对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符号化表达。诗人将 “一日” 与 “太极”“八卦” 并置,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试图在日常经验与传统哲学之间建立联系 —— 在诗人看来,“一日” 虽短,却蕴含着与宇宙运行相同的规律,正如太极生两仪、八卦定吉凶一般,“一日” 中的昼夜交替、寒暑变化,亦是宇宙规律的微观体现。这种 “以小见大” 的认知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中 “天人合一” 思想的具体体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提出 “天人一也”,认为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日》中 “一日” 与 “太极”“八卦” 的勾连,正是对 “天人合一” 思想的诗性诠释,让人们在感知 “一日” 的过程中,体会到宇宙的宏大与规律的精妙。
紧接着,“天地人和,万物阴阳”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 “天人合一” 的思想。“天地人和”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理念,源于《周易》中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的论述,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万物阴阳” 则是传统哲学中解释万物构成与变化的核心观念,《道德经》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万物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诗人将 “天地人和” 与 “万物阴阳” 并置,既点明了宇宙万物的构成规律,又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 “一日” 的时间维度中,“天地人和” 体现为昼夜交替时天地之气的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万物阴阳” 则体现为白天与黑夜、太阳与月亮、温暖与寒冷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宇宙规律与和谐关系的认知,让 “一日” 不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而是成为人们体悟自然、反思自我的载体。
“太阳,月光,水火不容?相克相生,风土人情” 四句,则从自然现象入手,进一步探讨了 “阴阳” 观念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太阳” 与 “月光” 是白天与黑夜的象征,“水” 与 “火” 是传统五行中相互对立的元素,在人们的常识认知中,它们似乎是 “水火不容” 的对立存在。但诗人以反问句式 “水火不容?” 提出质疑,随后以 “相克相生” 给出答案,这正是对传统 “阴阳” 观念中 “对立统一” 规律的深刻理解。《周易?系辞下》中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认为事物的对立双方(如刚与柔、阴与阳)在相互作用、相互推荡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太阳” 与 “月光” 虽对立,但正是它们的交替出现,才构成了 “一日” 的完整时间;“水” 与 “火” 虽相克,但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才维持了自然的平衡 —— 水可以灭火,火可以烧水,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自然生态的稳定。而 “风土人情” 则将这种自然规律延伸至人类社会,不同地域的 “风”(气候)与 “土”(地理)孕育了不同的 “人情”(文化习俗),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之间,既有差异与对立,又有交流与融合,正如 “水火” 一般,在 “相克相生” 中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观察,将 “阴阳对立统一” 的哲学思想具象化,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
诗的结尾 “咪笑,话噈话物竞天择,查实噈系喺心度有冇一……”,则将哲学思考从宇宙自然拉回到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 “由外而内” 的认知回归。“物竞天择” 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核心观点,强调生物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竞争与适应实现进化,这一观点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人们解释自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诗人以 “话噈话”(zau6 waa6,相当于 “就说”)引出这一观点,随后以 “查实噈系”(caak3 sat6 zau6 hai6,相当于 “其实就是”)进行转折,将对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认知,从外部的 “物竞天择” 转向内部的 “心度有冇一”(sam1 dou6 jau5 mou5 jat1,即 “心里有没有一种……”)。这里的 “一” 虽未明言,但结合前文对 “天地人和”“万物阴阳” 的探讨,我们可以推测,它指的是一种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之心、对和谐关系的追求之心、对生命本质的体悟之心。诗人认为,人们不必过分强调外部世界的竞争与选择,更重要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拥有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他人和睦相待的信念。这种对 “心” 的强调,与儒家 “修身为本” 的思想不谋而合。《大学》中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修身是一切行为的根本,而修身的核心在于 “正心”;《一日》中对 “心度有冇一” 的追问,正是对 “正心” 思想的现代诗性表达,让传统哲学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三、文化传承:方言诗歌中的传统文脉延续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脉的载体。《一日》作为一首粤语诗,在语言运用与思想表达中,处处体现出对岭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看,粤语本身就是岭南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它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是研究古汉语与岭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活化石。《一日》中对粤语的运用,不仅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更是对岭南文化记忆的唤醒。岭南文化历来具有务实、开放、兼容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一日》中也有所体现。诗人没有陷入对传统哲学概念的抽象阐释,而是从 “一日” 这一务实的日常经验出发,将太极、八卦、阴阳等传统思想与太阳、月光、风土人情等具体现象相结合,体现出岭南文化 “重实际、轻玄虚” 的务实精神;同时,诗人在诗中引入 “物竞天择” 这一西方进化论观点,并将其与传统的 “心学” 思想相融合,展现出岭南文化开放兼容、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这种对岭南文化精神的诗性表达,让《一日》成为岭南文化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代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一日》对太极、八卦、阴阳、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将这些思想融入诗歌的意象与情感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在中国诗歌史上,从《诗经》的 “风雅颂” 到唐诗宋词的 “情景交融”,传统文化始终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但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避免传统文化的 “博物馆化”,成为许多诗人面临的挑战。《一日》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 诗人没有刻意模仿古人的语言风格与诗歌形式,而是用当代粤语口语,讲述现代人对时间、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自然融入传统哲学思想。这种 “以现代语表传统意” 的创作方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记忆,而是成为现代人认识世界、反思自我的思想资源。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在于我们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把它的精神实质表达出来”,《一日》正是以现代粤语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此外,《一日》的创作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诗学 “意境”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意境” 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范畴,指诗歌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一日》中,“一日”“太阳”“月光” 等是实有的意象,而 “太极”“八卦”“阴阳” 等则是虚的思想概念,诗人通过将实有的意象与虚的概念相结合,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例如,“太阳,月光” 是实有的自然景象,而 “水火不容?相克相生” 则是虚的哲学思考,二者相互融合,让读者在感知自然景象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形成了 “景中有意,意中有景” 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既符合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追求,又具有现代诗歌的思辨色彩,让传统诗学理论在当代方言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四、结语:方言诗歌的当代价值与《一日》的启示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语境下,方言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方言诗歌作为方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创作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日》作为一首优秀的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刻的哲学意涵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从语言层面来看,《一日》证明了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源。方言中独特的语音、词汇与语法,能够为诗歌带来新鲜的韵律美感与语义张力,打破普通话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单一性,丰富汉语诗歌的语言版图。同时,方言诗歌的创作也能够促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认识到方言的文化价值,激发人们对方言文化的热爱与关注。
从思想层面来看,《一日》展现了方言诗歌在承载哲学思考与文化记忆方面的优势。方言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方言诗歌能够更自然、更深入地表达地域文化精神与传统思想内涵,让哲学思考与文化记忆摆脱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鲜活而可感。这种 “以方言表哲思、以方言传文化” 的创作方式,为当代诗歌提供了更多的思想资源与创作路径。从文化层面来看,《一日》体现了方言诗歌在促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不同方言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方言诗歌的创作与传播,能够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展现与交流,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时,方言诗歌也能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机,让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总之,树科的粤语诗《一日》是一首兼具语言美、哲思美与文化美的优秀作品。它以粤语为载体,将日常时间概念与传统宇宙观、生命观相勾连,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无限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一日》这样的方言诗歌作品,让方言诗歌在汉语诗歌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