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维嘅波粒二象性》(粤语诗·组诗)
文\/树科
《哲学嘅波粒二象性》
睇到嘅存在喺度
猫哈,狗哈
粒哈……
冇睇,唔睇,睇唔到
啱啱瞓醒咗散步
噈话喺沐浴晚霞……
《科学嘅波粒二象性》
睇到咗,噈有咗
猫哈,狗哈
生生猛猛……
睇唔到,冇有睇
噈猜测嘅概率啦规律啦
咪浪费意识嗱……
《政学嘅波粒二象性》
睇唔睇,睇报告
报唔报告嘟唔喺梗紧要
至紧噈方向同目标……
黑白,真假,性质
喺二元嘅认识论呢度吧
粒睇成咗波波……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多维视野下的存在之思
—— 赏析树科粤语组诗《n 维嘅波粒二象性》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版图中,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肌理与文化根系,为诗歌表达开辟了别样的天地。树科的粤语组诗《n 维嘅波粒二象性》,以 “波粒二象性” 这一现代物理学核心概念为经纬,串联起哲学、科学、政学三个维度的思考,在粤语特有的韵律与语境中,完成了一次对存在本质、认知边界与社会现实的深度叩问。这首组诗不仅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更以方言为桥梁,让深邃的理性思考与鲜活的生活感知实现了奇妙的融合,为当代诗坛提供了极具创新性与思想性的文本范例。
一、哲学维度:存在与感知的辩证之舞
《哲学嘅波粒二象性》作为组诗的开篇,直指哲学的核心命题 —— 存在与感知的关系。诗中以 “睇到嘅存在喺度” 开篇,用粤语中最朴素的 “睇”(看)这一动作,将抽象的存在论问题具象化。“睇到” 即感知到,“存在喺度” 即存在在此,这种直白的表述看似简单,却暗合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 到海德格尔 “此在” 的思想脉络。贝克莱认为,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若无人感知,事物的存在便无从谈起;而海德格尔则强调 “此在”(dasein)的特殊性,即人通过自身的生存活动与世界发生关联,从而揭示存在的意义。树科以 “睇到嘅存在喺度” 短短六字,便将这两种看似迥异却又内在相通的哲学观点浓缩其中,展现出诗人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凝练表达。
诗中紧接着列举 “猫哈,狗哈,粒哈……”,以 “猫”“狗” 这些具体的生物,与 “粒” 这一抽象的粒子概念并置,形成了具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哈” 在粤语中可作为语气词,带有轻微的感叹意味,此处的重复使用,不仅赋予了诗句节奏感,更暗示了无论是具体的生命体还是抽象的物理概念,其存在的确认都与 “睇” 这一感知行为息息相关。这种并置打破了传统哲学中对 “存在” 的单一界定,既承认了具体事物的感性存在,也不否认抽象概念的理性存在,体现出一种多元的存在观。
而 “冇睇,唔睇,睇唔到” 则从反面进一步探讨感知与存在的关系。“冇睇” 是没有看,“唔睇” 是不愿意看,“睇唔到” 是看不到,这三种不同的感知状态,对应着存在被遮蔽的三种不同情况。“冇睇” 是偶然的未感知,“唔睇” 是主动的拒绝感知,“睇唔到” 则是因认知能力限制而无法感知,三者层层递进,全面地展现了感知的局限性。正如康德所言,人对世界的认知受到先天范畴的限制,总有一些事物超出了人的感知能力范围,成为 “物自体”,无法被完全认知。树科在此处正是以粤语的口语化表达,道出了康德哲学中 “物自体不可知” 的深刻命题,让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通俗易懂。
诗的结尾 “啱啱瞓醒咗散步,噈话喺沐浴晚霞……”,则将哲学思考拉回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啱啱瞓醒咗”(刚刚睡醒)是一种混沌初开的状态,“散步” 是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沐浴晚霞” 则是对美好景象的感知。在这种日常情境中,“存在” 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与 “散步”“晚霞” 这些具体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诗人以这种方式暗示,存在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高深的哲学思辨中,更蕴含在平凡的生活感知里。这种从抽象到具象的回归,不仅让诗歌的哲思更具温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 “知行合一”“体用不二” 的思想精髓 —— 认知与实践、本质与现象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科学维度:认知与规律的博弈之思
如果说《哲学嘅波粒二象性》探讨的是存在与感知的宏观关系,那么《科学嘅波粒二象性》则将视角转向了科学认知的微观领域,聚焦于 “波粒二象性” 这一物理学概念本身,展现了科学认知过程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诗中 “睇到咗,噈有咗” 一句,精准地概括了科学研究中观察与结论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尤其是量子力学领域,观测行为会对被观测对象产生影响,这就是着名的 “观测者效应”。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观测行为本身会改变粒子的状态。树科以 “睇到咗,噈有咗” 这种直白的表述,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原理 —— 当科学家 “睇到”(观测到)粒子的某种状态时,这种状态才在科学认知层面 “有咗”(存在);若未观测到,粒子的状态则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叠加态。这种表述不仅符合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更以方言的口语化特点,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量子世界的奇妙之处。
“猫哈,狗哈,生生猛猛……” 此处的 “猫”“狗” 与前一首诗中的 “猫”“狗” 形成呼应,但内涵却有所不同。前一首诗中的 “猫”“狗” 是作为存在的载体,而此处的 “猫”“狗” 则可理解为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对象或观察样本。“生生猛猛” 在粤语中形容生物充满活力、状态良好,诗人用这一词语来描述观测到的对象,既表现了科学研究中对事物真实状态的追求,也暗示了科学认知所面对的是一个鲜活、动态的世界,而非静止、僵化的模型。这种对科学研究对象的鲜活呈现,打破了人们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与数据,而是与生动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
“睇唔到,冇有睇,噈猜测嘅概率啦规律啦,咪浪费意识嗱……” 则深入探讨了科学认知中的不确定性与规律性的关系。当无法 “睇到”(观测到)事物的具体状态时,科学家便会通过 “猜测嘅概率”(概率推测)和 “规律”(科学规律)来构建对事物的认知。概率论与统计学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量子力学、天文学等领域,当直接观测受到限制时,概率与规律便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诗人以 “咪浪费意识嗱”(不要浪费意识哦)这一略带调侃的语气结尾,既体现了对科学认知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 概率与规律并非事物的本质,只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暗含了对过度依赖理性工具而忽视感性体验的反思。这种反思与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疑不谋而合,爱因斯坦曾说 “上帝不掷骰子”,他始终坚信宇宙存在着确定的规律,而非完全由概率支配。树科在此处通过方言的幽默表达,巧妙地展现了科学史上关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争论,让诗歌的科学思考更具深度与张力。
三、政学维度:真相与价值的权衡之辩
《政学嘅波粒二象性》作为组诗的压轴之作,将视角从哲学的存在论、科学的认知论转向了现实的政学领域,探讨了政治生活中真相与价值、认知与目标的复杂关系,展现出诗人强烈的社会关怀与批判意识。
“睇唔睇,睇报告,报唔报告嘟唔喺梗紧要,至紧噈方向同目标……” 开篇便直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 形式与本质的关系。“睇报告”“报唔报告” 是政治运作中的形式化流程,而 “方向同目标” 则是政治行为的本质追求。诗人指出 “报唔报告嘟唔喺梗紧要”(报不报告都不是最重要的),“至紧噈方向同目标”(最重要的是方向和目标),这种表述看似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实则暗含了对政治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批判。在现实政治中,有时人们会过度关注报告的形式、流程的合规性,而忽视了政治行为本身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导致 “为了报告而报告”“为了流程而流程” 的形式主义现象。树科以粤语的直白表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弊端,呼吁政治行为应回归本质,以正确的 “方向同目标” 为指引。
“黑白,真假,性质,喺二元嘅认识论呢度吧,粒睇成咗波波……” 则深入探讨了政治认知中的二元对立与认知扭曲问题。“黑白”“真假” 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概念,在传统认识论中,人们习惯于用非黑即白、非真即假的二元思维来判断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中,事物的性质往往并非如此简单,很多时候处于一种模糊的中间状态。诗人以 “粒睇成咗波波”(把粒子看成了波)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认知中因二元思维而导致的认知扭曲。“粒”(粒子)与 “波波”(波)是 “波粒二象性” 中的两个对立概念,在政治认知中,人们往往会像只看到粒子的粒子性而忽视其波动性一样,用二元思维片面地判断事物的性质,将复杂的政治现实简单化、标签化,从而导致对真相的误解与扭曲。这种比喻不仅巧妙地呼应了组诗的核心概念 “波粒二象性”,更深刻地批判了政治认知中的片面性与极端性,体现出诗人对政治现实的敏锐观察与理性思考。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二元思维的批判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想不谋而合。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如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主体与客体等)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对事物多样性的压制与对真相的遮蔽。树科在诗中通过 “粒睇成咗波波” 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二元思维对政治认知的危害,这种思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体现了对人类认知普遍困境的关注。同时,诗人的批判并非是消极的解构,而是暗含了积极的建构意图 —— 通过揭示二元思维的弊端,呼吁人们以更全面、更辩证的思维看待政治现实,追求更接近真相的认知,实现更合理的政治目标。
四、方言的魅力:文化根系与诗性表达的融合
纵观整个组诗,粤语作为诗歌的语言载体,不仅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韵律美,更成为诗人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粤语作为中国南方的一种重要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树科在诗中充分运用了粤语的语言特色,让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引发更广泛的思想共鸣。
在词汇运用上,诗人大量使用粤语中的口语化词汇,如 “睇”(看)、“喺度”(在这里)、“冇”(没有)、“唔”(不)、“噈”(就)、“哈”(语气词)、“啱啱”(刚刚)、“咪”(不要)等。这些词汇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让诗歌摆脱了书面语的刻板与晦涩,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例如 “睇到嘅存在喺度”,若用普通话书面语表达可能是 “被看到的存在在这里”,虽然意思相近,但缺少了粤语口语中那种自然、鲜活的语气,诗歌的生活气息也会大打折扣。同时,这些粤语词汇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如 “喺度” 强调 “在此处” 的空间感,体现了粤语文化中对具体情境的重视;“噈” 的使用则体现了粤语表达中简洁、直接的特点,这些都让诗歌的思想表达更加精准、生动。
在韵律节奏上,粤语的声调复杂(共有九个声调),比普通话更具音乐性。诗人巧妙地利用粤语的声调变化,营造出诗歌的韵律美。例如 “猫哈,狗哈,粒哈……”,“猫”“狗”“粒” 在粤语中分别为高平调、低平调、中平调,声调的起伏变化让诗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哈” 字的重复使用,不仅起到了押韵的作用,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与抒情性。这种韵律美与诗歌的思想内容相得益彰,让读者在感受诗歌韵律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树科以粤语创作诗歌,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更是对当代诗歌语言多元化的积极探索。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而方言诗歌则为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n 维嘅波粒二象性》以粤语为语言媒介,将现代科学概念、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融为一体,展现了方言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证明了方言不仅可以表达日常生活的情感,也能够承载深邃的理性思考。这种创作实践,为当代方言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多维整合:n 维视野下的存在之思
组诗以《n 维嘅波粒二象性》为题,“n 维” 一词表明诗人的思考并非局限于哲学、科学、政学三个维度,而是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三个维度的诗歌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n 维” 思考体系。
从横向来看,三个维度分别对应了人类认知的三个重要领域 —— 哲学关注存在的本质,科学关注自然的规律,政学关注社会的运作。这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图景,诗人通过对这三个领域中 “波粒二象性” 的探讨,展现了人类认知在不同领域中的共性与个性。无论是哲学中的存在与感知、科学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还是政学中的真相与价值,都体现了 “波粒二象性” 所蕴含的辩证关系 —— 事物的本质往往具有两面性,看似对立的两面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思维是贯穿整个组诗的核心思想,也是诗人对人类认知困境的深刻回应。
从纵向来看,三个维度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哲学嘅波粒二象性》从最根本的存在论问题入手,为整个组诗奠定了哲学基础;《科学嘅波粒二象性》则从具体的科学认知层面,进一步探讨了人类认知的方法与局限;《政学嘅波粒二象性》则将哲学思考与科学方法应用于现实的社会政治领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归。这种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关系,让组诗的思想表达更加系统、深入,也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诗人的思考脉络。
此外,“波粒二象性” 作为组诗的核心意象,不仅贯穿了三个维度的诗歌,更成为连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桥梁。在物理学中,“波粒二象性” 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在哲学中,它成为探讨存在与感知关系的隐喻;在政学中,它又被用来揭示认知与价值的复杂关系。这种意象的跨学科运用,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展现了人类知识体系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诗人通过 “波粒二象性” 这一核心意象的创造性运用,拓展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也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
结语
树科的粤语组诗《n 维嘅波粒二象性》是一部极具思想性与创新性的诗歌文本。诗人以 “波粒二象性” 为核心意象,在哲学、科学、政学三个维度中展开深入思考,既展现了对人类认知困境的理性反思,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同时,诗人以粤语为语言载体,将方言的文化魅力与诗性表达完美融合,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认知碎片化的时代,《n 维嘅波粒二象性》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与可能,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科学的意义与政治的价值。它提醒我们,无论是面对哲学的深邃、科学的奇妙,还是社会的复杂,都应以辩证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去理解。正如 “波粒二象性” 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多元的、辩证的,只有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超越学科间的壁垒,才能更接近事物的真相,实现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树科的这首组诗,不仅是一次诗歌创作的成功尝试,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鲜活的语言表达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当代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未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