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一“理念之战”的战略,被迅速贯彻执行。
赵磊领导的公关和战略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他们没有选择在主流媒体上与“环宇科技”庞大的宣传机器硬碰硬,而是精准地切入了一些特定的圈层。
在注重隐私保护的极客社区,在探讨科技伦理的学者论坛,在担忧数据主权的政商界内部研讨会……一篇篇角度刁钻、论证严谨的分析文章开始悄然流传。
《“神谕”之光,能否照见数据的阴影?》
《当AI成为“上帝”,谁来监督“上帝”?》
《“群体智能”还是“群体操控”?——论“神谕”生态的潜在垄断风险》
……
这些文章并没有全盘否定“神谕”的技术先进性,而是以一种理性、建设性甚至略带忧思的笔触,层层剖析其光鲜外表下可能隐藏的隐患:用户数据如何被收集和使用?算法的决策过程是否透明可解释?当全球绝大多数智能设备都接入同一个由商业公司控制的“大脑”时,其权力边界在哪里?是否会扼杀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
这些质疑,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最初只是激起小小的涟漪,但很快就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思考和共鸣。尤其是在欧洲等对数据隐私和反垄断极为敏感的地区,这类讨论迅速升温。
与此同时,在“火种社区”内部,林小一亲自发布了一篇题为《火种为何而燃?——致所有追求自主与开放的同行者》的公开信。
在信中,他没有提及“神谕”,而是再次强调了“火种”计划的初心:不是为了取代某个巨头,而是为了打破垄断,为了给世界提供另一种可能——一种数据自主、算法透明、生态开放、不被任何单一力量所绝对控制的智能化未来。
“……我们相信,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赋能于人,而非控制于人。”林小一在信中写道,“是让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能掌握自己的数字命运,而不是将命运托付给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谕’。” “火种或许微弱,但它代表的是选择,是多样性,是技术发展应有的、健康的叛逆精神。我们邀请所有认同这一理念的同行者,加入我们,一起守护这簇可能改变未来的……理念之火!”
这封信情真意切,格局宏大,瞬间在社区内引发了强烈的认同感,并被开发者们自发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
“环宇科技”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试图用更猛烈的宣传和更多炫酷的技术演示来压制,但发现,越是强调“神谕”的强大和无所不能,反而越加剧了一部分人对垄断和失控的担忧。
理念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李明领导的“神谕分析小组”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他们获取了“环宇”开放的首批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进行了深入的逆向分析和压力测试。
“情况有些诡异,”李明在内部汇报时面色凝重,“‘神谕’的ApI调用,对网络带宽和云端算力的依赖程度,比他们宣传的要高得多。而且,其核心模型的资源消耗是个无底洞。我们模拟了一个万人并发的应用场景,发现其对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是天文数字。”
“你的意思是?”林小一问。
“我怀疑,”李明沉吟道,“他们所谓的‘分布式’和‘群体智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集中式的、超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作为幕后支撑。终端设备更多是作为数据采集器和执行器,真正的‘智能’依然集中在‘环宇’的云端。这和他们宣传的‘终端智能革命’有所出入。而且,这种模式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极高,运营成本将是巨大的。”
林小一点点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继续深挖,尤其是安全方面。如此庞大的数据汇集和集中处理,本身就是巨大的安全靶子。”
理念的战场上,“奇点”点燃的质疑之火开始蔓延;技术的暗战中,他们也初步捕捉到了“神谕”巨人身影下可能存在的阴影。
然而,“环宇科技”显然不会坐视不理。卡尔·温斯顿对“奇点”这种“苍蝇般”的骚扰行为恼怒异常,他下达了新的指令:
“既然他们想玩理念,想玩生态?那就让他们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启动‘清道夫’计划,我要让所有与‘奇点’合作的厂商,都付出他们无法承受的代价!”
更直接、更残酷的商业绞杀,即将到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