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归来,林小一并未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他清楚地知道,标准战场上的短暂僵持,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喘息。真正的较量,早已渗透到更基础、更隐蔽的层面。
“环宇科技”在标准论坛上受挫后,明显调整了策略。明面上的攻击减少了,但暗地里的潜流更加汹涌。林小一通过多个渠道获悉,“环宇”正在加紧游说几家国际主流的芯片架构授权商(如ARm),试图在底层指令集层面增加某些有利于其“统一技术规范”的扩展或限制,这属于釜底抽薪的狠招。同时,其风险投资部门对国内AIot初创公司的扫货式投资仍在继续,甚至开始接触“奇点科技”供应链上的一些二级、三级供应商,意图构建更深的捆绑和情报网络。
面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态绞杀,林小一意识到,仅仅依靠产品创新和战术层面的反击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奇点科技”构筑更坚固、更底层的基石。
回到公司第二天,他便召开了最高级别的闭门战略会议,与会者仅限于他、周文斌、李明、赵磊等寥寥数人。
“诸位,”林小一开门见山,语气凝重,“我们之前的所有布局,无论是‘天工’、‘铸盾’,还是正在预研的‘破晓’,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获取和使用底层的基础技术,比如芯片、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但现在,这个前提正在被动摇。”
他展示了收集到的情报:“‘环宇’正在试图从芯片架构、操作系统内核、甚至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层面,构建有利于其生态的技术壁垒。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未来很可能被锁死在一个由他人定义的技术牢笼里。”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关乎企业生存根基的战争。
“所以,我们必须启动‘基石计划’。”林小一抛出了一个他深思熟虑已久的构想。
“基石计划?”李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和凝重。
“对。”林小一走到白板前,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开源指令集与自研核心: “我们不能完全受制于现有的主流芯片架构。研究院要成立专门小组,深入研究开源的RISc-V指令集,并以此为基础,开始设计我们自己的、针对低功耗AI和实时控制场景优化的微架构核心。这不追求短期替代,而是战略备份和技术积累。”
轻量级安全操作系统: “基于‘铸盾’项目的技术积累,剥离出与国防安全无关的通用部分,开发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极致精简、高安全、高实时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作为未来所有‘奇点’设备的底层软件基石。”
工具链与开发者生态: “围绕我们自研的芯片架构和操作系统,构建相应的编译器、调试工具、仿真环境。同时,以‘破晓’项目理念为旗帜,逐步培育一个围绕开放、安全、隐私保护的开发者社区。”
这个计划野心勃勃,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甚至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打破巨头垄断、确保“奇点”长期独立发展的唯一途径。
“这将是一场马拉松,甚至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完全的胜利。”林小一看着他的核心团队,“但我们必须要做。因为如果我们不做,就永远只能在他人的规则下跳舞,永远有被扼住喉咙的风险。”
没有犹豫,所有人一致同意启动“基石计划”。李明立刻着手抽调精锐力量,周文斌开始规划庞大的资金预算,赵磊则开始构思如何向外界(尤其是投资者和潜在合作伙伴)传达“奇点”这一极具前瞻性和魄力的战略转向。
就在“奇点科技”开始向产业最深处掘进之时,校园里的全国高中生科技创新大赛进入了复赛阶段。
(一)班的三支队伍不负众望,全部成功晋级。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和专业的挑战。
陈锋的“智能篮球训练辅助系统”在室外复杂光线下的识别准确率遇到了瓶颈;顾言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需要接入更大规模的真实数据进行验证和调优,但这涉及数据隐私和权限问题;苏晚晴的“青少年隐私认知调查研究”则面临着问卷设计科学性、样本代表性和数据分析深度的考验。
三个小组的组长不约而同地再次找到了他们的“资源协调者”林小一。
这一次,林小一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将三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简短的“诸葛亮会”。
“你们遇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科研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坎’。”林小一看着他们,“陈锋,你的问题是环境变量干扰,这在任何计算机视觉应用中都会遇到,想想‘天工’是怎么解决手势识别在复杂背景下问题的?核心是算法鲁棒性和数据增强。”
“顾言,你的问题是数据获取和伦理,这是所有大数据研究者的难题。除了寻求官方开放数据,是否可以尝试与大学实验室合作?或者利用模拟数据生成技术?”
“苏晚晴,你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社科研究,问卷设计是门大学问,变量控制、信效度检验……我建议你去请教一下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社科院的教授。”
他依然是引导,而非给予。他提供的不是鱼,而是渔场的地图和几种可能的捕鱼方法。
陈锋若有所思地回去了,带着团队成员开始疯狂查阅计算机视觉的论文,尝试各种图像预处理和模型正则化方法。顾言通过林小一提供的一个联系方式,真的联系上了本市一所大学交通学院的副教授,对方对他的课题很感兴趣,同意在数据上提供有限度的指导。苏晚晴则抱着几本厚厚的社科研究方法论着作,和组员们逐字逐句地推敲问卷的每一个选项。
看着同学们在挫折中摸索、在困境中成长,林小一心中有种奇特的满足感。这比他亲自下场帮他们搞定一切,更有意义。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一股针对林小一个人的潜流,也在悄然涌动。
几次阶段性的年级测验,林小一因为频繁的公司事务和近期倾注大量精力在“基石计划”上,成绩出现了小幅波动,虽然依旧保持在优秀线以上,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一些微妙的议论开始在某些角落滋生。
“看来天才也得花时间学习啊。”
“听说他公司最近在国际上吃了瘪,是不是受影响了?”
“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硬要挤在我们这里,何必呢……”
这些声音很小,但如同蚊蚋,挥之不去。连陈锋都忍不住在一次球后悄悄问林小一:“林顾问,是不是公司那边压力太大了?有啥需要兄弟们帮忙的,尽管说!”
林小一只是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专心准备你的比赛。”
他不在乎这些议论。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分数和排名。校园对他而言,是汲取基础知识的土壤,是观察人性的窗口,是维系正常情感连接的纽带,而非证明自己的唯一战场。
但苏晚晴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一次放学后,她递给林小一一本薄薄的、手抄的诗集,里面是她精选的一些关于坚持、孤独和内心力量的诗歌。
“偶尔看看,或许能静心。”她轻声说,没有多言。
林小一接过诗集,感受到了那份不着痕迹的关心,心中微暖。
他将诗集放进书包,与里面那份关于RISc-V指令集架构分析的厚重报告放在了一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的行囊中奇异地共存。
回到家中,母亲张蕙兰的气色越来越好,甚至开始在林大山的陪伴下,在小区里慢慢散步。看着父母相互扶持的背影,林小一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家,始终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
他走进书房,打开了三块屏幕。
一块显示着“基石计划”的初步技术路线图。
一块是周文斌发来的,关于如何应对“环宇科技”在芯片授权层面潜在威胁的几种预案。
最后一块,是苏晚晴给的那本手抄诗集,摊开的那一页,正好是一首关于“根”与“翅膀”的短诗。
林小一的目光在三块屏幕间流转,眼神深邃。
潜流在暗处涌动,基石在深处铺设。校园的青春与商海的沉浮,家庭的温暖与战略的冰冷,在他身上交织、碰撞、融合。
他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但他更知道,唯有将根扎得更深,才能让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基石计划”项目组的第一个正式任务指令。一场更为漫长、也更加关乎根本的征途,就此启程。而这一次,他不仅要赢在当下,更要为“奇点”赢得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