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之内,至公堂上,香烟缭绕。十数位由皇帝钦点的读卷官正襟危坐,案头堆满了墨卷。
经过层层筛选,优等卷子已被誊抄为朱卷,送至主考、副主考及几位核心读卷官案前,进行最后的定等排名。
今科主考乃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光地,副主考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田文镜,二人皆是皇帝心腹重臣,但政见、学派却不尽相同。
阅卷至中途,一份朱卷引起了数位读卷官的注意。
此卷三场文章,场场精彩,尤以策论一场,针砭时弊,建言献策,极为扎实老辣,远超寻常举子眼界。
“此卷经义纯正,策论尤佳!所言漕运、边患诸策,切中肯綮,非深究实务者不能道!当列一甲!”
一位翰林院读卷官击节赞叹,将其推荐给主考李光地。
李光地仔细阅过,抚须沉吟:
“嗯,文理通达,见识不凡,确是难得之才。尤其这‘君子不器’之辨,颇有新意,合乎圣上提倡实学之心。”
然而,卷子传至副主考田文镜手中时,他却蹙起了眉头。
田文镜以严苛峻厉、注重纲常闻名,更与朝中一批保守清流交往甚密。
他细读那篇策论,目光在“惩贪肃枉”、“抑制豪强”等字句上停留良久,又反复看了那篇论“君子不器”的文章,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此文策论,言辞虽切,然语多愤激,隐含对朝局不满之意,恐非祥和之兆。
其论‘君子不器’,更似有意贬低清流正学,为功利之徒张目!其才虽佳,其心可虑!”田文镜将卷子放下,语气冷峻。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支持李光地的官员认为田文镜吹毛求疵,扼杀人才;
而亲近田文镜的清流官员则纷纷附和,指责该生“心术不正”、“趋近功利”,甚至有人隐隐暗示其文风观点,似与北静王提倡的“经世致用”学派暗中吻合。
北静王虽不直接涉足科场,但其地位尊崇,又喜结交文士,提拔后进,其学术倾向在朝中自有一派影响力,亦招致不少保守清流的忌惮。
此刻,一份才学出众的卷子,竟无意间成了两派势力微妙角力的焦点。
争论焦点集中于策论及时务两篇。支持者赞其“忠君爱国,实心任事”;反对者斥其“越俎代庖,妄议朝政,其心不纯”。
李光地虽爱才,亦知此卷不凡,但见反对声浪不小,且涉及隐隐的学派政见之争,不禁也有些犹豫。
他身为总裁,需平衡各方意见,确保科场平稳,不愿因一份卷子掀起太大波澜。
正当争论不下之际,堂外忽有太监传旨,皇上命将前十名试卷即刻呈送御览。
李光地心中一凛,知是皇帝关心今科人才。
他目光扫过堂上众官,又落在那份引起争议的朱卷上,沉吟片刻,终是做出了决断。
此卷才学实属顶尖,弃之可惜。然其锋芒过露,易惹争议,置于前十,恐生事端,反而不美。不若……
他提起朱笔,在那份卷子的名次上,轻轻一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红楼:我的好感度系统炸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