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报馆”在宝玉的主持与贾环的幕后筹划下,悄然筹备就绪。馆舍修葺一新,雕版、活字器具皆已备齐,编辑工匠各司其职,
创刊号的内容亦大致敲定,多为风物志异、诗词品评、经义浅析之类,谨慎地避开了时政锋芒。
然贾环深知,若欲使此报一鸣惊人,于士林中迅速立稳脚跟,单靠这些内容远远不够。
需得有名动朝野的重臣鸿儒为之提笔增辉,方能吸引眼球,奠定其权威与格调。
这一日,贾环于兵部衙门处理完公务,并未回府,而是递帖求见了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光地。
李光地乃三朝元老,学问渊博,德高望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一言一行,于清流士林中极具影响力。且其掌管礼部,负责科举教化,于“文萃报馆”这等刊印文墨之事,正属管辖范畴。
贾环于李府书房拜见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执礼甚恭:“晚辈贾环,冒昧叨扰老相国清静。”
李光地已知其来意,近日“文萃报馆”之事他亦有耳闻,抚须道:“贾郎中不必多礼。听闻你与令兄宝玉,欲办一报馆,刊印文章,以文会友?”
贾环躬身道:“老相国明鉴。晚辈等确有此意。如今圣天子在位,重文教,兴科举,天下文风日盛。
然各地士子,苦于交流不畅,见识有限。故斗胆设想,办此报刊,刊载名家文章、各地风物、读书心得,供士子们观摩切磋,或可于教化略有裨益。”
李光地微微颔首:“嗯,想法是好的。刊印文章,流传知识,确是雅事一桩。然操持此事,需谨记‘立德、立言、立行’之本,内容务求端正,不可流于低俗,更不可妄议朝政,徒惹是非。”
贾环忙道:“老相国教诲,晚辈谨记在心!报馆内容,必以圣人之学为纲,以风雅正道为本,绝不敢有丝毫逾越!
此番冒昧前来,正是想恳请老相国能否赐下墨宝,于创刊号上刊载一篇劝学或品评诗文的文章?以为天下士子楷模?若得老相国文章指引,必能使初涉此道之学子,受益匪浅!”
李光地沉吟片刻。他素来爱惜羽毛,不轻易为人题词作序。
然贾环将此事抬到“助益天下士子”的高度,且内容限定于学问诗文,不涉敏感,加之贾环如今圣眷正隆,年纪轻轻便官居五品,前途无量,其兄宝玉亦为荣国府嫡子
此等顺水人情,倒也无妨。
他缓缓道:“既是为学子们略尽绵力…老夫便倚老卖老,试作一篇《读书偶得》,谈谈治学心得吧。半月后,你可遣人来取。”
贾环大喜,深深一揖:“多谢老相国!此乃天下学子之福!”
离了李府,贾环又直奔北静王府。
见到北静王水溶,贾环笑道:“王爷,晚辈又来叨扰了。”
北静王已知他去过李光地处,笑问:“如何?李相国可曾答应?”
贾环道:“托王爷洪福,李相国已应允赐稿。”
话锋一转,“然,晚辈以为,报纸若只谈学问,未免单调。王爷雅擅丹青,收藏颇丰,于金石古董鉴赏更是大家
不知可否赏光,赐下一篇鉴赏古玩或书画的心得文章?也好让士子们开阔眼界,知天地之大,艺海无涯。”
北静王闻言,颇觉新奇有趣。他素喜风雅,好为人师,闻听此议,正中下怀,且觉此事无伤大雅,便笑道:
“你这小子,倒是会想!也罢,本王近日得了一幅前朝古画,正有些心得,便写与你吧!亦是半月为期?”
“谢王爷!”贾环再下一城。
最后,贾环拜访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田文镜。
贾环对其执礼更恭:“田总宪公务繁忙,晚辈冒昧请见。”
田文镜为人严肃,直接问道:“贾郎中何事?”
贾环道:“晚辈与家兄办一报馆,欲刊载些文章,助益士林。闻总宪大人于地方吏治、民生经济见解独到,深谙圣人之学于实务中之运用。
不知大人可否赐下一篇,譬如《谈州县官劝课农桑之要》或《读<礼记>论教化之本》之类的文章?必能使读书人知学问非仅空谈,更需致用。”
田文镜虽不喜虚名,然闻贾环所言,旨在引导士子关注实务,而非空谈,倒也契合其理念。
且贾环如今深得帝心,又与北静王交好,其请托亦不算过分。他沉吟片刻,方道:“既是为导士子向实学,本官便写一篇《读史札记·论循吏》吧。半月后,来取。”
“多谢总宪大人!”贾环心满意足,告辞而出。
一日之内,说动三位分量极重的朝堂大员答应供稿,贾环此行,可谓圆满成功。
半月后,“文萃报馆”创刊号悄然面世。
报头由宝玉亲笔题写,清雅端正。首页赫然刊载着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读书偶得》,文章深入浅出,谆谆教导学子如何治学修身,字字珠玑,尽显大家风范。
次版为北静王水溶的《赏<秋山问道图>记》,文笔优美,见解精到,于书画鉴赏之道剖析入微,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高雅的艺术世界。
三版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田文镜的《读史札记·论循吏》,文章结合史实,论述地方官员如何务实为民,清廉自守,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风格朴实却力透纸背。
其余版面,则分列各地风物志异、寒门士子佳作、以及转载的经典古文释义等。
创刊号印制精良,内容扎实且…阵容惊人!
宝玉依贾环之计,将首批印制的数千份报纸,分文不取,遣人分送至国子监、各大书院、茶楼酒肆、以及京中众多官员、士绅府邸。
报纸甫一送出,便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京城士林阶层激起了滔天巨浪!
“快看!是李相国的文章!天啊!李相国竟会在此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还有北静王爷!王爷竟也精通鉴赏之道?”
“田总宪!是田总宪论吏治的文章!想不到田总宪文笔也如此老辣!”
“这…这‘文萃报馆’是何方神圣?竟能请动这三位同时供稿?!”
“听闻是荣国府贾政之子,那位新科探花贾宝玉主持…”
“贾宝玉?便是那…那衔玉而生的公子?他竟有如此能耐?”
“岂止!听闻其弟,那位圣眷正浓的兵部贾郎中,亦在背后支持!”
国子监内,监生们争相传阅,议论纷纷。李光地的文章被奉为治学圭臬,北静王的雅趣令人心驰神往,田文镜的务实之论更引发诸多深思。
各大书院中,山长、讲师亦对此报刮目相看,将其列为学子必读之物,组织讨论学习。
茶楼酒肆里,文人墨客们高谈阔论,皆以此报内容为谈资,能抢先评点一番三位大佬的文章,仿佛自身格调也随之提升。
甚至深宫之内,皇帝阅览后,亦对戴权笑言:
“贾环这小子…倒会借势。李相国、北静王、田文镜…这三人文章放一处,倒是相得益彰。看来这报馆,办得还算正经。”
北静王闻得外界反响,抚掌对贾环笑道:“环世侄,你这报馆,一炮而红了!如今满城文人,皆在谈论本王那篇画记!”
贾环谦道:“全赖王爷文章锦绣,引人入胜。”
李光地处,亦有门生称赞此事,老相国捻须微笑,只觉提携后进,亦是美事一桩。
田文镜虽不喜虚名,然闻其文章引发士子对实务的关注,心中亦觉欣慰。
荣国府内,宝玉更是欣喜若狂!他从未如此刻般,感受到被文坛瞩目的成就感!府中上下,亦是对他刮目相看。贾政难得地夸奖了他几句,王夫人更是喜上眉梢。
唯有贾环,于一片赞誉声中,保持着异常的冷静。
他于“韬略斋”密室中,仔细翻阅着由“小石头”、“泥鳅”等人搜集回来的市井反应、士林评论。
他看到报纸的影响力正迅速扩散,看到读书人对上面内容的推崇…他深知,第一步,已然成功迈出。
这报刊,如今已成功披上了“高雅”、“正统”的外衣,在李光地、北静王、田文镜这三面大旗的庇护下,无人敢轻易指摘。
而下一步…便是如何在这“高雅”与“正统”的框架之内,潜移默化地,引导风向,汇聚人心了。
他提笔,于纸笺上写下第二期策划要点:“下期,可邀国子监博士,论‘民为重’;请致仕老翰林,忆‘地方风土’;刊寒门进士之‘求学艰辛记’…”
笔尖沙沙作响,窗外月明星稀。
一场无声的变革,已借由这墨香四溢的纸张,悄然启程。
【叮!成功邀请李光地、北静王、田文镜等重量级人物供稿!‘文萃报馆’创刊号获得‘巨大成功’!于士林中引发‘轰动效应’!声望与‘权威性’急剧提升!获得皇帝‘默许’!贾宝玉‘成就感’与‘社会地位’大幅提升!宿主‘借势造势’‘资源整合’能力凸显!为后续‘舆论引导’奠定坚实基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红楼:我的好感度系统炸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