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知青点,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积极的氛围:竞争是激烈的,但互助也成为主流。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一场与过去命运告别的集体战争,多一个战友,就多一份力量。
连李娟,也彻底放下了身段和成见,有时会拿着题目,远远地站在一旁,等到周明远身边没人才凑上去请教。
周明远看了她一眼,没多说什么,接过题目,在地上演算起来。
高考倒计时,无声地开启。
每一个挑灯苦读的深夜,每一个在田埂上争分夺秒的清晨,每一滴为梦想流下的汗水,都在为那个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冬天,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他们是在用青春的意志,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较量,奋力抓住这时代缝隙里透出的、唯一的光。
这天深夜,四个人又挤在小角落里复习,煤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映着几张冻得通红却格外专注的脸。
“还有一个月就考了。”
赵红梅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声音里带着困意。
“我昨晚梦见我考上了,我娘来送我,在火车站哭得直抽抽,说早知道当初就不让我下乡了。”
周明远嗤笑一声,手里的铅笔却停住了:
“梦都是反的,说不定是你抱着你娘哭鼻子呢。我爸来信说,厂里技术科今年要招大学生,我要是考上了,就能子承父业当工程师了。”
“去你的!”
赵红梅作势要打他,手举到一半又放下来,两人笑成一团。
梁斌轻轻翻着母亲刚寄来的复习资料,低声道:
“我妈平反后回大学教书了,说今年肯定会公平录取。”
苏婉宁看着他们,也跟着笑了,她推过去一张物理试卷,手指点着一道力学题。
“这道题我算了三遍,总觉得哪里不对。”
周明远立刻凑过来,笔尖在草稿纸上画出受力分析图:
“你看这里,摩擦力方向搞反了......”
赵红梅则起身往灶膛里添了块柴,手里还捏着半个冷红薯:
“我把红薯放灶膛里煨着,等你们算完题,正好能吃口热乎的。”
梁斌默默把母亲寄来的政治复习资料摊开在炕桌上,轻声道:
“我这里有些新整理的时政重点......”
煤油灯昏黄的光晕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红薯在火里发出的滋滋声,偶尔的低声讨论,都融在了一起。
屋外寒风呼啸,但这方寸之地却温暖如春,成了这个冬天最珍贵的记忆。
离高考只剩半个月时,整个知青点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苏婉宁最近经常遇见张岚。
她是六八届的老知青,比苏婉宁大七岁,早早就嫁给了村支书的儿子,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往常见她,总是系着条脏兮兮的围裙,在灶台边忙活,嘴里念叨着“认命了”。
可自从高考报名的消息传来,苏婉宁发现张岚变了。
每次在河边洗衣服时,她怀里总揣着本卷了边的旧课本。趁着搓衣服的间隙,就着河水反射的天光,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冻得通红的手指还在洗衣石上比划着笔画。
那天傍晚,张岚突然来到知青点,手里紧紧攥着个蓝布包袱,布角上歪歪扭扭地绣了朵桃花。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袱,里面是几本泛黄的老课本,封面上用铅笔写的名字都模糊了。
“婉宁......”
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能帮我看看这些吗?”
张岚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像是很久没好好说过话似的。
“我也想报名试试,哪怕考不上......”
“可我已经六年没碰课本了。我家那口子说我瞎折腾,说女人读那么多书有啥用......”
她顿了顿,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课本边角。
“可我就是......想试试。”
要知道,张岚下乡前可是市高中的尖子生,数理化在班里次次拔尖,当年要不是赶上停课,早该坐在教室里上大学了。
苏婉宁看着张岚冻裂的手指和眼里倔强的光,心里一阵发酸。她把自己的笔记递了过去,又找了支铅笔,耐心地教她认那些生疏的字和公式。
出乎意料的是,张岚基础居然很好,特别是理科,思路清晰,解题到位。
苏婉宁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么好的苗子,生生被耽误了这么多年。
张岚学得比谁都拼命。
每天哄睡两孩子后,就着一盏豆大的油灯熬到后半夜。有时实在太困,抱着课本坐在炕沿上就打起了盹......
考试前一周的傍晚,张岚顶着寒风来到知青点。她的手指冻得通红,颤抖着将那些被翻得卷边的笔记还给苏婉宁。
“我家那口子......”
张岚的声音哽住了,她深吸一口气。
“昨晚上,把我所有的书都扔进灶膛烧了......”
苏婉宁看着张岚通红的眼眶和倔强抿紧的嘴唇,突然想起了前世的自己。
那时候,她想报名参加高考,却被宋满仓锁在屋里,生生错过了报名的机会,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至今想起来都让她心口发疼。
“我不考了......”
张岚的声音轻得像片落叶。
“婉宁,谢谢你这些天的帮助。”
张岚转身要走,苏婉宁一把攥住她冰凉的手:
“张岚姐!”
她声音不大,却格外有力。
“我这儿还多抄了几本复习资料,你拿去。书烧了怕啥,咱们再抄就是,可这机会要是错过了......”
张岚的身子猛地一顿。
落日的余晖里,她挺得笔直的背影微微发颤,像根绷到极致的弦。最后,她默默接过那摞资料,头也不回地走了,可那脚步却比来时稳当多了。
也有不一样的情形。
李萍也嫁给了村里的庄稼汉,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报名那天,她丈夫不但没拦着,还翻箱倒柜找出几本旧课本,憨厚地笑着说:
“你要真考上了,我就跟你进城。做饭带娃我在行,现在政策好了,到时候哪怕在城里摆个小摊,咱娘仨也能过活。 ”
比起张岚,李萍的基础确实差了些,可她干活麻利,学起来也格外用功。
每天喂完猪、做好饭,剩下的时间全都扑在书本上。
窗外寒风里,张岚躲在柴房里,借着月光在墙上默写公式,冻得发僵的手握着根烧黑的木炭,写了又擦,擦了又写——
两个身影,在同一个寒夜里,都攥着不肯松开的希望。
李萍家的煤油灯亮堂堂的,把炕桌上的习题本照得清清楚楚。
“婉宁,你看这道题。辅助线是不是该这么画?”
她男人正蹲在灶台边洗碗,竖起耳朵听得入神,手里的抹布一滑,差点把碗摔了。
苏婉宁凑近看了看:
“该从这个顶点往下画垂线。你看......”
两个脑袋凑到一起讨论起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征途与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