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深处,暗香浮动。
两个相拥的身影在雪地里站成一幅画,偶尔有风吹过,落雪从枝头簌簌往下掉,却吹不散他们之间缠缠绕绕的情意。
“顾淮。”
苏婉宁在他怀里轻声说,声音裹着暖意。
“嗯?”
“等我们老了,也要每年都来看梅花。”
“好。”
顾淮答得毫不犹豫,手指跟她的手指扣在一起,紧紧的。
“不仅每年来,还要在这里种一片梅林,用我们的名字命名。”
“叫什么好呢?”
苏婉宁的声音里带着期待。
“淮宁梅海,怎么样?”
顾淮低头看着她,眼里满是认真。
苏婉宁轻轻念着这四个字,唇瓣弯起:
“淮宁……好听。”
像是把两个人的名字,都融进了岁岁年年的梅花里。
“那说好了,谁也不许反悔。”
她抬头看着他,眼里闪着光。
“永不反悔。”
顾淮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掌心的温度烫得人心安。
“就像这梅林,年年岁岁都开花,我们也年年岁岁,永不相负。”
陈雪收到周明远的信时,正在图书馆自习。
她小心地拆开信封,看到信纸上除了工整的文字,边缘还画着一个小小的改进草图。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立即拿出草稿纸开始验算。
回信时,她除了详细解答技术问题,还在信末轻轻添上一句:
“明远同学的设计草图总是画得清晰又美观,比我们教科书上的示意图还要好。”
周明远收到这回信时,正和同学在食堂吃饭。看到最后那句话,他耳根一热,赶紧把信纸折起来。室友打趣问:
“谁的信啊,看得脸都红了?”
“没、没什么,讨论技术问题。”
他嘴上否认,却把那张信纸小心翼翼地夹进了最常用的笔记本里。
接下来的通信中,技术讨论渐渐裹上了温暖的外衣。周明远会在信里写:
“最近京城天气转凉,你们那里虽然是江南,但做实验时,还是要记得多添件衣服。”
陈雪则会回信:
“谢谢关心。你总是熬夜画图,也请保重身体。”
有一次,陈雪在信中不经意提到食堂的包子总是皮厚馅少。半个月后,她竟收到一个小包裹,里面是一本《北方面点制作图解》,扉页上留着周明远刚劲的字迹:
“偶然在书店看到,想着你或许用得上。”
陈雪抱着那本书在宿舍床上坐了许久,心头涌上一股暖流。
与另一对的含蓄温存不同,林南燕和梁斌的通信从一开始就闪烁着思想的锋芒。
林南燕的第一封信便开门见山:
“梁斌同学:你在文章中提出‘要从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我深表赞同。但纵观历代改革,商鞅变法强秦而秦二世而亡,王安石变法也终告失败。你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改革要如何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
这封信在梁斌的同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了不得,这位女同学不简单!”
一位室友传阅着信纸,连连赞叹。
“这问题提得犀利,有见地。”
梁斌将信反复读了三遍,沉吟良久,才郑重展纸回信。他引经据典,从历史得失谈到现实路径,洋洋洒洒写了八页。
林南燕收到那封厚实的回信时,正在寝室泡茶。她小心地剪开信封,沉甸甸的信纸“哗”地散落一桌。她读得入了神,手边的茶从温热放到冰凉,也浑然不觉。
“你说得对。”
她在下一封回信中写道。
“改革的成败,根本在于是否真正扎根于人民的现实需求。这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治国如烹小鲜,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可急火攻心。”
随着书信往来,他们探讨的话题从历史政治逐渐扩展到人生理想。梁斌在信中写道: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有何使命,那便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我愿做那铺路石中的一块,虽不起眼,却不可或缺。”
林南燕的回信则带着她特有的锐气:
“铺路石精神固然可贵,但我更愿做那执火炬的人。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照亮前路。”
这两对年轻人在书信往来中,不约而同地变得更加努力。
周明远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他要做出最精准完美的模型,才配得上陈雪信里那些灵光闪烁的构想。
梁斌去图书馆的次数更勤了,他必须读更多的书,才能稳稳接住林南燕心中那些锐利而深刻的思想。
某个周末的黄昏,四个女生都在宿舍里伏案写信。夕阳透过玻璃窗,在信纸上涂抹出几块温暖的光斑。
张敏抬起头,瞧瞧左边正为机械图标注尺寸的陈雪,又望望右边文思泉涌、奋笔疾书的林南燕,最后朝对面的苏婉宁使了个会心的眼色,压低声音说:
“瞧这架势,咱们宿舍怕是要传出两段佳话了。”
苏婉宁抬起头,与张敏交换了一个会心的微笑,没有作声。
她垂眸将目光重新落回面前摊开的旧籍——那是她正在整理的太姥爷手稿。
崔教授已为她申请了研究室查阅资格,虽然学校的正式批复还未下来,她却早已开始做着准备,一有空便来翻阅、梳理。
指腹轻抚过泛黄的纸页,她明白,这世上最好的感情,从来不是相互占有,而是彼此照亮——
无论那个人近在身旁,还是远在天涯。
寒假将至,校园里已浮动着节前的轻松氛围,然而系里突然发布的一则通知,让所有人心头一凛——
从下学期起,专业将正式划分为军用、民用、研究和军工航天四个方向。
公告栏前挤满了议论纷纷的学生,苏婉宁却独自静立在外围。她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精准地落在“军工航天”那四个浓墨重彩的字上。
对她而言,这从来不是一个需要犹豫的选择,而是一种早已注定的宿命。
晚饭后,暖黄的灯光下,四个女生在宿舍里围坐成一圈,空气中弥漫着难得的郑重。这是她们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讨论未来。
张敏轻轻拨弄着垂在肩上的发梢,第一个开口:
“我选民用方向。”
她抬起头,眼里带着温柔的坚定。
“周师兄一直在民用机械领域做研究,我想……沿着他走过的路看看。”
陈雪正仔细擦拭着手中的圆规,银色的金属边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我选军工武器。”
她的声音平静却有力。
“把精密仪器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林南燕“啪”地合上手中的《空气动力学》,扬起下巴:
“我选航天。”
见大家都看向她,她唇角微扬。
“不过我和你们不太一样,我更愿意做理论研究,为未来的航天器铺好第一块基石。”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苏婉宁身上。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征途与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