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峰回到市区的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公司销假。刚走进办公区,就看到同事们都在忙碌地敲击键盘,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代码的味道——这是他熟悉的工作氛围,心里顿时踏实了不少。
他先去了总经理办公室,简单汇报了老家的情况,总经理听完后点点头:“家里没事就好,你不在的这几天,公司来了个新项目,我正想交给你负责。”
“新项目?”轩峰有些好奇。
总经理从抽屉里拿出一份项目计划书,递给轩峰:“是‘AI辅助康复机器人’,主要针对中风患者的肢体康复。现在很多中风患者后期康复依赖人工按摩,不仅效率低,力度也不好把控,我们想开发一款能精准按摩穴位的机器人,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轩峰接过计划书,快速翻看起来——项目目标是让机器人能识别不同患者的穴位分布,根据康复阶段调整按摩力度,同时具备实时反馈功能,确保按摩效果。这对算法的精度要求很高,尤其是穴位识别和力度控制,是项目的核心难点。
“这个项目很有意义,”轩峰抬头说,“我之前了解过中风患者的康复过程,精准的穴位按摩确实能加快恢复。”
“所以我才觉得你合适,”总经理笑着说,“你在智能安防AI项目上表现突出,对算法优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我听说你对人体经络有些研究?”
轩峰心里一动,知道总经理可能是听说了他之前在社区应急培训、甚至展会救人事迹里提到的“传统武术”背景,便顺势说:“之前练过一些传统武术,对基本的穴位和经络有了解,或许能帮上忙。”
“那就好,”总经理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项目团队已经组建好了,就在隔壁会议室,你现在就过去和他们对接吧。”
轩峰拿着计划书来到会议室,里面已经坐了五个人,有算法工程师、机械设计师,还有负责临床对接的医学顾问。大家互相介绍后,算法工程师小李先开口:“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机器人的按摩力度算法不够精准,不同患者的穴位深度、肌肉状态不同,统一的力度参数要么没效果,要么会让患者感到疼痛。”
医学顾问王医生补充道:“中风患者的肢体通常比较脆弱,按摩时既要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又不能损伤肌肉和神经,这就需要算法能实时调整力度,甚至能识别穴位周围的组织状态。”
轩峰点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起来:“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穴位识别算法,结合人体经络模型,让机器人能更精准地定位穴位;二是改进力度控制算法,加入实时反馈机制,根据患者的肌肉张力调整按摩力度。”
接下来的几天,轩峰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他和团队一起研究人体经络图,尤其是中风患者常需要按摩的肩井、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还查阅了大量康复医学文献,了解不同康复阶段的穴位按摩需求。
但在优化力度算法时,团队遇到了瓶颈——无论怎么调整参数,机器人的按摩力度始终无法精准匹配穴位的刺激需求。这天晚上,轩峰留在公司加班,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算法模型发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腕上的手串。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淡蓝珠子突然传来一阵温润的触感,一道轻柔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穴位按摩的关键在于‘精准触达’,不仅要定位准确,还要根据经络的能量流动调整力度。你可以结合经络感知的原理,在算法中加入‘虚拟经络模型’,模拟不同穴位的能量敏感度,再根据敏感度调整按摩力度。”
轩峰眼前一亮——他想起之前在救人和培训时,曾用内力感知过人体的经络和能量波动,这种感知能力或许能转化为算法模型。他立刻在电脑上新建了一个算法模块,将人体经络分为不同的能量层级,每个穴位对应不同的能量敏感度,再根据敏感度设置动态的力度参数。
比如按摩曲池穴时,算法会先识别穴位的位置,再根据“虚拟经络模型”判断该穴位的能量敏感度,若患者处于康复初期,肌肉张力较低,就自动降低按摩力度,避免损伤;若处于恢复期,就适当加大力度,刺激穴位促进恢复。
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轩峰还和王医生一起制作了模拟人体肌肉组织的模型,让机器人进行按摩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加入“虚拟经络模型”后,机器人的按摩力度精准度提升了40%,能准确匹配不同穴位的刺激需求。
团队成员们都很兴奋,小李拍着轩峰的肩膀说:“峰哥,你这算法太厉害了,之前我们调了半个月都没解决的问题,你几天就搞定了!”
轩峰笑了笑,没多说什么——他知道,这离不开侠魂的指引。他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算法模型,心里想着:如果能让AI机器人精准地模拟穴位按摩,就能帮助更多中风患者恢复健康,这或许就是科技与传统武学结合的意义。
接下来,轩峰和团队开始整合算法,将穴位识别、力度控制和实时反馈模块融合在一起,还加入了患者康复数据记录功能,方便医生根据按摩效果调整康复方案。
一周后,AI辅助康复机器人的核心算法初步完成,就等着制作出实体机器人进行临床测试。轩峰看着自己编写的代码,又摸了摸手腕上的手串,心里充满了期待——他希望这个项目能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就像之前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一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珠魂:十二武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