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保卫战的惨烈与“崑仑”号的诡异遭遇,像两记沉重的警钟,在“南天门”基地内久久回荡。
敌人手段的多样性与渗透的无孔不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单纯的被动防御和反应是远远不够的。连没走出星球的丑国都能做到对抗,更别说是在广袤而复杂的月球环境以及更加深邃的星际空间,现有的侦查和预警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盲区。
“‘獬豸’和‘影蜂’的组合足以应对基地周边的防御,但对于更广阔的月面,特别是那些永远背对地球的陨石坑、环形山阴影区,我们的监控力量严重不足。”
在一次高层战术研讨会上,雷战指着巨大的月球地图,面色严峻,“敌人两次都是从这些盲区发动突袭,我们每次都后知后觉,太过被动。”
“我们需要眼睛,”龙月冷冽地补充道,“能够长期潜伏在极端环境中,安静的监视,关键时刻能发出预警的眼睛。传统的卫星和巡逻机甲,太容易被发现和规避。”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刚刚伤愈归队、脸色还有些苍白的林风。这种超越现有技术框架的构想,往往需要他的奇思妙想。
林风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全息月图前,目光扫过那些深邃的环形山和崎岖的高地,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划,副脑正在高速运转,结合月球的环境特点和现有的技术储备进行推演。
“长期潜伏…极端环境… 安静…”他喃喃自语,眼中逐渐亮起熟悉的光芒,“‘烛龙’核心的小型化衍生版可以提供近乎无限的能量续航…但光学和雷达隐身不够,月球表面被各种探测器反复扫描,任何非自然物体都难以长期隐藏…”
突然,他停顿了一下,手指点向月图上的一片区域:“除非…我们不是‘隐藏’,而是‘融入’。”
“融入?”众人疑惑。
“是的,融入。”林风转身,语气变得兴奋起来,“月球的极端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掩护。超低温、高真空、强辐射…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侦察机甲,它不是躲在阴影里,而是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利用环境来伪装自己。”
他快速调出建模软件,开始勾勒一个粗糙的模型:“看,它的外形不应该像机甲,而应该更像一块…石头,一块月岩。采用最新型的、能高度模拟月壤成分的生物复合伪装材料,表层甚至可以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区域的月壤特征。”
“动力系统极度简化,大部分时间处于绝对静默状态,就像一块真正的石头。内部核心由超小型化的‘烛龙’供能单元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传感器和通讯模块。”
“最关键的是,”林风加重了语气,提出了核心构想,“它需要一种革命性的‘休眠’机制。不是简单的关机,而是基于我们对极端微生物和部分月球样本的研究,开发一种‘生物休眠镀膜’技术。
当进入休眠状态时,机甲表面的特殊生物涂层会进入一种假死状态,新陈代谢降低到几乎为零,对外不散发任何热量和能量波动,所有传感器也处于最低功耗的‘聆听’模式,就像月面上亿万年来的岩石一样,极难被探测发现。”
“只有当预设的触发器被激活——比如检测到特定频率的能量信号、异常震动、或者达到预定时间——它才会从‘岩石’状态‘苏醒’过来,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主动侦查,将数据加密传回,然后再次进入休眠。或者,在接收到特定指令后,它也能被远程激活。”
林风将这个构想中的机甲命名为“岩虺”——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善于潜伏伪装的毒蛇。
“这将是一张覆盖月球的、沉默的预警网络,”林风总结道,眼神灼灼,“它们不需要强大的火力,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威慑。敌人将再也无法轻易利用月球的盲区,他们每一次靠近,都可能惊醒无数只‘眼睛’。”
这个构想大胆而巧妙,立刻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它将环境劣势转化为优势,完美契合了月球战场的需求。
项目迅速立项,代号“蛰伏之眼”。林风再次展现出他惊人的科研统筹能力,将任务分解: 材料组负责研发新型生物拟态材料; 能源组攻关“烛龙”核心的微型化;
生物组与道术研究院合作,基于极端生命研究和“龟息”理念,开发“生物休眠镀膜”; 控制系统则由苏小婉带队,设计极度节能的监听-唤醒算法和抗干扰通讯模块。
实验室里再次充满了忙碌而兴奋的气氛。对于林风而言,这种将天马行空的构想转化为切实可行方案的过程,正是他科研生涯最大的乐趣所在。
“想想看,小婉,”他在工作间隙对苏小婉说,脸上洋溢着创造者的快乐,
“我们将亲手创造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机械与生物的融合,还能像古老的生命一样休眠、苏醒。这比单纯造一台更厉害的机甲有意思多了!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验证这一切的可能,这简直…太奢侈了,也太幸福了。”
苏小婉看着他发光的侧脸,忍不住笑道:“是是是,大天才。赶紧把你的‘幸福’落到实处吧,第一批‘岩虺’的原型材料测试样本快要出来了,就等着你的‘休眠镀膜’配方呢!”
“快了快了!”林风搓着手,再次沉浸到复杂的生物酶反应模型中去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手搓EVA,吓哭校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