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星尘”的接触陷入僵局。“崑仑”号不敢贸然提供大量能量,而“星尘”在耗尽最后力气发出那段警告后,似乎彻底陷入了某种自我保护性的深度休眠,对所有外部刺激再无反应,如同一块真正的星际尘埃。
如何在不引发不可预知风险的前提下,与一个沉默的“宇宙墓碑”对话?这个难题摆在了“南天门”和“崑仑”号面前。
常规手段显然已经失效。必须采用非常规的、甚至是基于最新理论猜想的方法。
林风再次成为了突破的关键。他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副脑全开,整合着来自龙芯知识库中关于超距通讯、量子纠缠深层应用以及“燧人氏”那种非典型信息结构的全部知识。
“能量会惊动‘猎犬’…但信息或许不会,如果这种信息不依赖能量传播,或者其能量签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他喃喃自语,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极其大胆的构想。
“量子纠缠…不仅仅是状态的同步,根据龙芯最深层的某些理论碎片,在特定条件下,纠缠粒子对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超越空间的‘信息回响’或者说‘概率云共鸣’…这种共鸣几乎不消耗能量,其信息载体是时空结构本身…”
这个想法近乎天方夜谭,远远超出了当前人类的物理认知。但面对“星尘”这种完全非常规的存在,或许唯有非常规的手段才能起效。
他立刻联系了“崑仑”号上的科学团队和“南天门”的量子物理专家,阐述了他的构想:
制造一对特殊的、处于高度纠缠态的量子粒子对。将其中一半留在“崑仑”号,另一半由一台特制的、极其精密的微型探测器携带,缓慢靠近“星尘”,但并不接触,而是在极近的距离内,尝试用这枚纠缠粒子去极其轻微地“感应”或“扫描”“星尘”可能残留的、非能量性的信息结构。
如果“星尘”真的是某个高等文明的遗存,其内部或许蕴含着超越常规物质和能量形态的信息印记。这种印记可能无法用普通传感器探测,但或许能通过量子层次的极度敏感的纠缠效应,引发留在“崑仑”号上的那半粒子的状态变化,从而间接地“读取”到一些信息。
这就像是用一根无比纤细的、连接着两个世界的蛛丝,去轻轻触碰一个沉睡的灵魂,试图感知它的梦境。
方案风险极高,成功率未知,但已是目前能想到的最不具侵入性、也最不可能引发能量警报的方法了。
“崑仑”号上的科学家们被这个疯狂而精妙的构想震撼了,随即全力投入准备。
他们挑选出状态最稳定的一对纠缠粒子,将其一封装在一个多重屏蔽的容器中。另一颗则被安装在一台经过特殊改造、表面覆盖了最新型“信息隐形”材料的微型探测器上。
探测器被缓缓释放,如同一个透明的气泡,悄无声息地飘向沉寂的“星尘”。在距离其表面仅剩最后一百米时,探测器启动了他的量子感应程序,那枚纠缠粒子开始以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振动,试图与未知的信息结构建立连接。
“崑仑”号舰桥上,所有人屏息凝神,盯着主屏幕上那代表纠缠粒子状态的、极度复杂的概率云模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模型似乎没有任何变化。
就在失望情绪开始蔓延时—— 模型上一个极其细微的、原本概率几乎为零的能级,突然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的、针尖般的峰值!虽然转瞬即逝,但被超敏传感器清晰地捕捉到了!
“有反应!”监控员失声惊呼!
紧接着,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越来越多的、极其细微的、杂乱无章的概率波动开始出现,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了无数细沙!这些波动看似混乱,但其深层却似乎隐藏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非随机的模式!
“快!记录所有数据!超算全力分析模式!”赵晨激动地喊道。
海量的数据被实时传回“南天门”。林风的副脑和苏小婉的团队立刻投入到这场空前复杂的解码工作中。这不再是破译语言,而是在破译一种可能基于量子概率或更高维数学结构的“文明碑文”!
过程极其艰难,进展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算法的不断优化,一些模糊的“意象”开始逐渐从混沌的数据中浮现出来:
…一片繁荣的、环绕着恒星的环状城市…
…一种基于纯能量和精神链接的交流方式…
…对某种终极能源的探索达到了临界点…
…然后…是无边的黑暗、撕裂般的痛苦、文明的痕迹被某种无法理解的力量如同沙画般抹去…
…仅有极少数的“碎片”逃逸了出来,在宇宙中漫无目的地飘荡,逐渐失去能量和记忆,最终化为沉默的“星尘”…
这些破碎的“意象”拼凑出一个辉煌文明骤然灭亡的悲惨图景,与“燧人氏”之前透露的信息相互印证。
最终,“星尘”急促的闪烁两下后,居然变成星星点点的光点消散开来,它如同一个保守着千年讯息的守护者,在传递 出讯息后执念消失,身体也就殒灭。
在地球上林风默默对着它默哀了两分钟,立马开始振作,因为下一个也许就是地球文明了,他的时间不多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手搓EVA,吓哭校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