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高顺后,刘成站在自家院门口,望着那道挺拔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手指不自觉攥紧了腰间的布带——他比谁都清楚,高顺不是寻常武将。当年吕布麾下,陷阵营七百锐士能破数倍之敌,靠的全是高顺说一不二的治军手段;后来吕布兵败,高顺宁死不降,这份忠烈,在乱世里比黄金还珍贵。若能让这人真心跟着自己,往后不管是招兵买马,还是征战四方,都等于有了定海神针。
接下来几日,刘成把草鞋摊交给邻人照看,每天清晨都提着一坛黍米酒往城西的悦来客舍跑。起初高顺话不多,多是刘成问起排兵布阵,他才条理清晰地作答,语气里带着几分武将的审慎。可聊到冀州局势时,刘成随口提了句“袁绍外宽内忌,手下谋士各怀心思,看似强盛,实则隐患重重”,高顺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刘成:“玄德公何以知之?”刘成没说自己“预知”,只道“观其近年行事,重用亲族却猜忌能臣,此乃取祸之道”。这话正戳中高顺心里对诸侯的看法,往后再聊天,他话明显多了些,偶尔还会主动问起刘成对徐州、兖州的看法。
这天一早,刘成没去客舍,而是直接拉着高顺往城外的场院走。刚到门口,就听见整齐的喊杀声——二十多个乡勇穿着粗布短褂,手里握着削尖的木棍,正跟着一个老卒练劈刺。有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动作慢了半拍,额头渗着汗,却没敢停下,咬着牙跟上节奏。高顺停下脚步,眉头微蹙:“这些人多是农夫,无甲无械,练得再齐,也难抵正规军。”刘成走到场边,看着那少年扶着腰喘气,声音放轻:“高兄有所不知,这些人里,有三个是去年黄巾过境时没了家的,还有五个是怕乱兵再来抢粮,主动来学两手的。我练他们,先不是为了打仗,是想让他们能护住自己的家。往后若是能凑够粮草盔甲,这些人里肯拼命护着百姓的,才是我要的兵。”高顺顺着刘成的目光看去,正好见那少年抹了把汗,又举起了木棍,眼神里没了刚才的疲惫,多了几分韧劲儿。他指尖悄悄攥紧,心里忽然觉得,刘成这人和那些只想着争地盘的诸侯,真的不一样。
从场院回去后,高顺夜里翻来覆去没睡好。他想起在吕布手下时,虽能指挥陷阵营,却从来没人问过他“为何打仗”,吕布只想着夺城池、抢粮草,从不管百姓死活。可刘成不一样,这人嘴里说的“伸大义于大义”,不是空喊口号,是真的在帮那些最普通的农夫练本事,护家小。
两日后,刘成请高顺到自家院中。院里的篱笆上爬着几株牵牛花,石桌上摆着两碟咸菜、一壶热茶。刘成坐下后,没绕圈子,直接沉声道:“高兄,前几日在客舍说的话,我没骗你。我是中山靖王之后,算起来也是汉室宗亲——这话不是用来撑场面的,是想告诉你,我想做的不是当一方土霸王,是想护着百姓,不让黄巾之乱、诸侯混战再糟践天下。”他顿了顿,想起去年在流民里见过的饿死的孩子,声音沉了些:“我见过流民啃树皮,见过妇人抱着死孩子哭,这天下再乱下去,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我想做事,可手里没人、没兵,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说着,刘成站起身,对着高顺深深一揖,腰弯得极低:“高兄有国士之才,不该像现在这样漂泊无依,空有一身本事却没处用。我刘成恳请你留下,跟着我一起干。如今我只有这一间陋室,连给你配把好刀都做不到,但我敢保证,往后不管是享福还是遭罪,我都跟你一起,绝不会让你受半分委屈!”
高顺看着眼前躬身不起的刘成,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他活了三十多年,见多了诸侯的虚情假意,却第一次有人把“护百姓”挂在嘴边,还真的去做;第一次有人把他当“国士”,不是图他能打仗,是懂他心里那份想做点实事的念头。他猛地站起身,快步上前扶住刘成的胳膊,往后退了半步,“噗通”一声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声音比平时沉了几分,却格外坚定:“顺,一介武夫,蒙玄德公不弃,愿效犬马之劳!从今往后,玄德公指哪,顺就打哪,赴汤蹈火,生死无悔!”
刘成连忙伸手把高顺扶起来,双手紧紧攥住他的胳膊——高顺的手掌粗糙,满是常年握枪的老茧,却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他心里又热又亮,笑着连说两个“好”字:“好!有高兄在,我心里就踏实了!往后军中之事,全凭高兄做主,我绝不掣肘!”高顺看着刘成眼里的光,也缓缓勾起嘴角。那天傍晚,两人在院里聊到天黑,从如何整顿现有乡勇,到往后招兵的规矩,句句都透着对未来的盘算。
刘成知道,从高顺跪下的那一刻起,他穿越到这乱世,终于不再是孤身一人。高顺的归心,不只是多了一个名将,更是他的势力从无到有,真正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往后的路再难,他也有了一起扛的兄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国穿越,兴复汉室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