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物复苏,但下邳城中的刘备心中却如同压着一块巨石。自鲁肃来访,点明联合孙权、共抗曹操的大势后,他愈发感到自身人才的匮乏。徐庶虽好,长于军谋机变,然统筹全局、制定经国大略,仍非其所能及。他再次想起了徐庶极力推荐的“卧龙”诸葛亮,那个被称为有“管仲、乐毅”之才的奇士。
“元直,我意已决,当亲往隆中,拜访孔明先生。”刘备召来徐庶、高顺、张飞,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张飞一听,环眼圆睁:“大哥!你是一州之牧,朝廷左将军,怎能一而再地去拜访一个山野村夫?派个人去叫他来就是了!”
高顺皱眉,沉声道:“三将军,岂不闻‘千金买骨’之典?主公欲成大事,必以诚心招揽天下英才。诸葛亮若果有大才,岂是召之即来之辈?主公亲往,正显其求贤若渴之心,天下智士闻之,焉能不倾心来投?”
徐庶亦点头赞同:“顺之将军所言极是。孔明非等闲之辈,其志高洁,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主公唯有效文王访太公之诚,方能请得真龙出山。下邳政务军务,庶与顺之、翼德自当尽心竭力,主公可放心前去。”
见两位最重要的文武臂膀都支持大哥,张飞虽仍觉憋屈,也只好嘟囔着不再反对。
于是,刘备择一吉日,只带了十余骑贴身护卫,皆作寻常客商打扮,带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并非金银珠玉,而是数箱珍贵的典籍、上好的笔墨纸砚以及一些益州产的珍稀茶叶,悄然离开下邳,往南阳方向而去。
一路无话,不一日便进入南阳地界。但见山峦起伏,草木葱茏,与徐州饱经战火的景象迥然不同,恍若世外桃源。几经打听,方在一位樵夫的指引下,找到隆中所在。但见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果然是一处隐居的妙地。
一行人沿山间小径蜿蜒而行,直至一处山坳,方见几间茅屋草堂,竹篱环绕,柴扉虚掩。门旁悬一木牌,上书“诸葛草庐”四字,笔力遒劲,隐隐有出尘之意。
刘备命随从远远等候,自己亲手整理了一下因赶路而略显凌乱的布衣,深吸一口气,缓步上前,轻轻叩响柴扉。
片刻,柴扉“吱呀”一声开启一条缝,一个总角小童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刘备:“尊客何人?从何而来?”
刘备和颜悦色,躬身施礼:“烦请通禀,涿郡刘备,特来拜见孔明先生。”
小童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回道:“先生今日一早就出门了,说是去访友论道,归期未定。”
一股难以掩饰的失望涌上刘备心头,他追问道:“不知先生往何处访友?何时能归?”
小童摇了摇头:“先生行踪,向来飘忽,或一日即回,或旬月方归,小人也不知其详。”
随行的护卫们面面相觑,有人脸上已露出不耐之色。刘备心中虽也失落,却依旧神色不变,反而温言对童子道:“既然如此,不敢打扰。备倾慕先生高才,渴望一见之心,天地可鉴。些许薄礼,乃备之心意,多是书籍文具,望先生不弃,烦请小先生代为收下。” 他让随从将礼物抬上,又取出一封自己亲笔所写、言辞恳切的拜帖,交给小童。“若先生归来,万望转达刘备来访之意,备他日当再来请教。”
小童见刘备态度如此谦恭诚恳,礼物又如此雅致用心,不似寻常俗客,便点头应下:“尊客放心,先生回来,我定当禀报。”
刘备再次道谢,这才带着众人转身离去。下山路上,护卫首领忍不住抱怨:“主公,您何等身份,亲自来访,已是给足了他面子!这诸葛亮分明是故意避而不见!”
刘备骑在马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缓缓摇头:“不可作此想。贤士风骨,岂同俗流?或许是我机缘未到,或许是先生另有深意。昔年周文王访姜子牙,亦非一蹴而就。我等既来寻访大贤,便需有足够的耐心与诚意。今日虽未得见,然我心更坚。”
回到下邳,刘备并未因初次拜访未果而气馁,反而将此行所见隆中清幽之境、童子不俗之谈告知徐庶,更觉诸葛亮非是凡人。他处理政务之余,更加勤勉地研读经史兵书,反思自身不足,为下一次拜访做着更为充分的准备。他知道,欲得真龙,必先修身以待。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国穿越,兴复汉室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