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蝉鸣刚透进麦浪,曲沃的麦田就迎来了新的忙碌。赵无恤蹲在田埂上,手里握着一把范家铁匠新锻的耘苗锄 —— 锄刃呈月牙形,比普通铁锄更适合薅除麦间杂草,锄柄上刻着 “范赵共造” 四个字,是第十五章残兵归农后,范明特意让铁匠结合农人的建议改良的,此刻锄刃沾着新翻的泥土,泛着湿润的青光。
“无恤大哥,魏成先生派人送消息,说智瑶的残兵跟北边的狄人勾结,要在三天后袭扰曲沃,抢我们的夏粮!” 赵狗儿捧着一卷竹简跑过来,竹片上还沾着耘苗时蹭的麦叶汁,他身上的麻布短衫已洗得发白,却依旧平整,衣襟上 “礼” 字的织纹被汗水浸得更清晰 —— 这是第十五章农桑宴后,韩氏织工特意为他补的,说是 “穿得久了,礼就融进骨子里了”。
赵无恤接过竹简,指尖抚过魏成手书的 “狄人善骑射,需早做防备”,心里却没有第十五章遇残兵时的慌乱。他抬头望向麦田深处,范明正带着范家农人与智氏农人一起耘苗,韩氏织工则领着妇人孩子们,将刚收获的早豆晾晒在草席上,跨宗族的协作早已成了日常,像麦间的泥土与禾苗,密不可分。
“通知各宗族农人,按第十五章练的‘互助法’准备。” 赵无恤将耘苗锄插进土里,“范家带铁匠加固村口栅栏,用铁犁的犁尖做尖刺;韩家组织织工将麻布缝成粮袋,提前把夏粮运进地窖;魏家农官负责清点农具,把破损的铁锄、耒耜连夜修好;智氏农人熟悉狄人的习性,让智伯勤领着他们做斥候,盯紧北边的山道。”
指令刚传下去,农人们就动了起来。范家的铁匠把第十五章用剩的铁料熔了,重新锻打成栅栏尖刺,火星在铁匠铺的屋檐下飞溅,像落在黑夜里的星;韩氏织工的 “嗡嗡” 线轴声比往日更急,粮袋在草席上堆成小山,每个粮袋角都缝着 “曲沃共守” 的布条;魏氏农官带着农人们检修农具,磨得发亮的铁锄在阳光下排成长队,像一列列守护麦田的士兵。
赵狗儿跟着智伯勤去北边山道侦查,临行前,他把第十五章埋在麦田里的 “曲沃共生” 竹片挖了出来,用布条缠在腰间:“这是我们践礼的证,带着它,就像带着所有人的念想。” 智伯勤看着他熟练地辨认狄人留下的马蹄印,突然想起第十四章会盟时,这个孩子还躲在农人身后怯生生的,如今却已能独当一面,眼里满是欣慰:“礼不仅能让人吃饱饭,还能让人长志气啊。”
第三天清晨,狄人的马蹄声果然从北边山道传来。智伯勤带着斥候及时回报:“大约五十人,都骑着马,手里拿着弯刀,还有几辆装粮的车。” 赵无恤站在村口的了望台上,看着远处尘烟中的黑影,突然想起第十五章残兵归农时,那个哭着说 “只想种麦” 的士兵 —— 乱世里,有人为了活下去被迫为恶,也有人为了守护活下去的希望,选择站在一起。
“放他们到麦田边缘再动手!” 赵无恤下令。狄人骑马冲进麦田时,马蹄陷进刚耘过的软土,速度顿时慢了下来。范家农人们立刻推倒提前备好的栅栏,尖刺扎进马腿,马匹受惊嘶鸣,把狄人掀翻在麦地里;韩氏织工们抛出缠好的麻线,像撒网一样缠住狄人的手脚;魏氏农官带着农人们举着铁锄围上来,却没有立刻动手,只是将狄人困在中间。
“你们这些中原农人,也敢挡我们的路!” 狄人首领举着弯刀嘶吼,却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农人,声音渐渐发虚。赵无恤从了望台上走下来,手里捧着第十五章拼合的 “守礼之礼” 竹简:“我们不想跟你们打,只想守着自己的麦田过日子。你们若是愿意,就留下跟我们一起种麦,按礼策上的‘流民之礼’分地;若是不愿,就带着干粮离开,以后别再来扰我们。”
狄人首领愣住了,看着周围农人们没有敌意的眼神,又看了看地上沾着麦香的泥土,突然扔了弯刀:“我们部落去年遭了旱灾,实在没粮了,才被智瑶的残兵说动来抢…… 若是真能分地种麦,谁愿意提着脑袋到处跑?”
赵无恤让人给狄人端来粟米粥,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转身对赵狗儿说:“把刚才的事记在竹简上,就叫‘抗扰之礼’—— 抗扰非以杀戮,以防御;止战非以强权,以包容。” 赵狗儿立刻掏出竹笔,在新的竹片上认真书写,笔尖划过竹片的 “沙沙” 声,混着狄人喝粥的 “呼噜” 声,像一曲特殊的 “止战歌”。
接下来的日子,狄人跟着农人们一起耘苗、晒粮。有擅长养马的狄人,帮着范家铁匠改良了拉犁的马具,让铁犁的效率提高了一倍;有熟悉草药的狄人,教农人们认识麦田里能治病的野菜,韩氏织工还把这些草药的样子织在麻布上,做成 “草药图” 挂在传礼堂里。
赵无恤坐在传礼堂的案前,翻看着赵狗儿记录的 “抗扰之礼” 竹简,上面还画着狄人改良的马具草图,旁边写着 “狄人马具,可助犁地,当学之”。他想起第十五章残兵归农时的包容,想起第十四章会盟时的同心,突然明白,礼的真正韧性,不是永远平顺时的坚守,是遇到危机时,仍能保持包容与智慧,让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活下去的方式。
夏至那天,曲沃的农人们又摆起了宴,这次的宴席上,多了狄人的烤羊肉和赵氏的粟米粥,范家的麦饼和韩家的豆羹摆在一起,像一幅 “晋地共生图”。智伯勤举着陶碗,对赵无恤说:“以前总觉得,不同宗族、不同族群的人,只能互相打杀。现在才懂,只要有‘礼’在,就算语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也能一起种麦、一起过日子。”
赵无恤点点头,掏出竹笔,在 “抗扰之礼” 的末尾补了一行:“礼之韧性,在能容异;文明之续,在能共生。曲沃之麦,不分赵氏、范氏、狄人;晋地之礼,不分族群、不分言语,唯以人心为根,以共生为魂。”
赵狗儿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新削的竹片,上面刻着 “曲沃共融” 四个字,竹片边缘还刻着小小的马具和草药图案:“无恤大哥,我们把这竹片跟‘曲沃共生’的竹片埋在一起吧,让以后的人知道,我们不仅一起守过礼,还一起接纳了不一样的人。”
农人们纷纷点头,一起动手在麦田中央挖了个坑,将两块竹片并排埋进去,上面盖了块新的石板,石板上刻着 “礼融万邦” 四个大字,是魏成特意让人刻的,字体浑厚,像曲沃的麦田一样,充满生命力。
夜风渐起,带着麦浪的香气和狄人烤羊肉的味道。赵无恤握着那卷补满 “抗扰之礼” 的竹简,走在农人们中间,范明、智伯勤、狄人首领跟在后面,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一道跨越族群的同心线。他想起第十五章埋 “曲沃共生” 竹片时的安稳,想起第十四章会盟时的紧张,突然觉得,礼就像这麦田里的麦种,不管遇到旱灾、蝗灾,还是外敌侵扰,只要根还在,就能重新发芽、生长,长出满田的希望。
月光洒在麦田里,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唱着一首无声的 “共生歌”。赵无恤知道,这不是结束 —— 第十四章的 “盟心” 是礼的光,第十五章的 “践礼” 是礼的根,第十六章的 “共融” 是礼的魂。以后,这魂会在晋地的土地上飘得更远,让更多不同族群、不同宗族的人,都能在礼的包容下,好好种麦、好好生活,让华夏的文明,在乱世里靠着这份韧性,永远存续下去。
远处的草屋里,传来农人们和狄人一起哼的 “农桑歌”,歌声里多了几句狄人的语言,却依旧听得懂 “礼在心中” 的意思,歌声飘在月光里,飘在麦田上,像给这片土地,又添了一层更厚的 “礼之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青史照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