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炮充能进度条停在97%的那一刻,陈渊的手指没有按下发射键。他松开了。
不是不想打,是不能打。
那一炮出去,能量归零,连推进器都动不了。三台敌机就在外围游走,巡逻艇还在天上转。现在开火,等于自爆位置。
他靠在座椅上,呼吸慢慢压下来。头盔面罩上的霜又结了一层,但他没去擦。右臂刚才修复后还能动,但每次抬起来都有种卡顿感,像是齿轮咬合不齐。他知道这副机甲已经到了极限,再拼一次,可能就真的散架了。
可就这样等死?
不行。
他闭上眼,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张图——那张从蒸汽朋克城邦带出来的机械图纸,老王冒着风险偷给他的。当时只觉得是个古董玩意儿,符号看不懂,结构也怪,但现在回想起来,里面有个设计特别奇怪:主能源断了之后,居然能让腿部推进器反向供电给武器模块。
“动态负载偏移”……好像是这么个名字。
他猛地睁眼。
这个思路,和赵铁锤教的“应急虹吸”不是一个路子吗?一个是从外面吸电,一个是从内部调电。要是能把这两个结合起来……
他立刻翻出数据板,把图纸片段接进终端。屏幕闪了几下,只加载出一部分。坐标轴歪的,标注全是陌生符号,根本没法直接用。但他记得地球上学机械时看过类似的拓扑结构——这种设计的核心不是修好所有系统,而是让剩下的部分还能打架。
重点不是恢复,是重构。
他摘下手套,用指尖蘸了点面罩上的冰水,在控制面板边缘画了个简易电路图。左边是残存能源,右边是粒子炮驱动回路,中间切断所有非战斗线路,只留一条主通道。然后标出几个跳接点,准备手动改写调度逻辑。
写着写着,他发现一个问题:原有机甲的能量总线布局,竟然和图纸里的某个节点完全对得上。不是相似,是几乎一模一样。这就不是巧合了。
这张图,恐怕不只是某一台机甲的设计图,而是一套通用改造方案。
他愣了一下,但没深想。现在不是研究来历的时候,能用就行。
他开始动手改参数。先把生态循环、姿态稳定这些全关掉,连神经反馈都切了。然后把左腿推进器设成脉冲模式,每次喷0.2秒,间隔1.8秒,这样既能保持微移,又不会触发过载。接着重点调整右臂供电路径,强制把7.3%的电量集中到武器驱动回路。
操作界面残损严重,很多选项要点三次才响应。他只能靠记忆输入底层代码,一行一行敲。中途有两次系统报错,差点重启。他硬是靠着以前写程序的经验,把错误代码逆向拆解,重新绕过故障模块。
手指越来越僵,尤其是右手小指,一直发麻。他不管,继续敲。
终于,最后一行指令确认完毕。屏幕上跳出提示:【手动能量调度模式已激活】。
他松了口气,手心全是汗。
但这还没完。
他调出粒子炮输出曲线,发现虽然能量集中了,但充能速度还是慢。按现在的效率,打一炮得等四十秒,敌人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得再优化。
他盯着图纸残片,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图纸上有一条虚线,连接着散热阀和电容组。旁边画了个倒三角符号,像是一种短路保护机制。他想了想,意识到这是为了让热量快速导出,避免高负荷运转时烧毁核心。
如果把这个机制反过来用呢?
他试着修改散热系统的电流方向,让原本向外排热的管道变成储能辅助回路。这样一来,释放的热能可以被部分回收,转化为额外电力注入武器系统。
听起来有点冒险,但眼下没别的选择。
他重新编码,加入新的跳接逻辑。刚按下去,驾驶舱里“嘀”了一声,系统警告:“检测到非常规热流反向,是否继续?”
他点了确定。
几秒后,粒子炮充能进度条开始加快。原本40秒才能满的一炮,现在只要28秒。
成了!
他嘴角动了动,差点笑出来。
这哪是修机甲,这是在捡垃圾堆里拼出一把狙击枪。
他低头检查整套流程:能源调度改完了,武器响应提升了,推进还能维持微移。虽然全身上下只剩一只手能打,但这一拳必须够狠。
接下来的目标很明确——先废一台敌机的通讯,让它指挥不动,另外两台就会乱。
他调出外部监控画面,锁定最近的一台敌机。那家伙正缓缓绕圈,炮口朝外,明显是在警戒。它的天线阵列露在外面,没有装甲保护,是个弱点。
距离一百二十米,角度偏左十七度,风速影响忽略不计。
他把目标标记为优先打击点,设定好发射参数。只要对方进入射程,0.1秒内就能完成短脉冲打击。
做完这些,他坐回座椅,双手放回操纵杆和调节键。身体还是很累,但脑子清楚了。他知道现在自己不再是被动躲藏的那个废物,而是掌握了节奏的人。
他等得起。
外面巡逻艇飞远了,残骸区安静下来。远处还有零星炮火,但没人往这边来。他的伪装还在生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突然,右臂传来一阵震动。是系统提醒:【粒子炮首次试射准备就绪】。
他轻轻碰了一下发射键。
炮口闪了一下,一道极细的光束划出,击中三百米外一块漂浮的金属板。没有爆炸,只有轻微的灼烧痕迹。整个过程不到0.1秒,没引发任何警报。
有效。
而且输出效率比预估还高了百分之五。
他收回手,重新校准稳定翼角度,让机甲更贴紧残骸阴影。然后把下一发充能提前启动,确保随时能打第二枪。
一切就绪。
他盯着那台敌机的移动轨迹,心里默默算着距离。只要它再靠近二十米,就能打断它的信号传输。
驾驶舱里很冷,但他不再觉得难熬。
他知道,真正的反击不是靠蛮力,而是靠脑子。赵铁锤教会他修机甲,老王给了他图纸,而他自己,要把这些东西变成活下去的刀。
敌机慢慢逼近。
一百一十米……一百米……九十五米。
他双手稳住,呼吸放平。
就在这时,终端屏幕一闪,图纸残片突然跳出了新内容——一段之前无法读取的注释缓缓浮现:
【警告:该重构逻辑可能导致机体结构性疲劳加剧,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两次】
他看了一眼,没犹豫。
管不了那么多。
活过这一轮再说。
他把目光锁定在敌机天线上,手指悬在发射键上方。
八十五米。
敌机开始转向,准备与其他两台建立三角阵型。
就是现在。
他按下按钮。
粒子炮微光一闪。
光束直奔目标而去。
敌机天线瞬间断裂,通讯信号中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星际废土:我的机甲能无限进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