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树洞协议”的首次成功应用,如同一颗被精心计算好角度和力道的石子,投入徐卓远那片由数据与逻辑构成的静谧湖面。漾开的涟漪虽细微,却持续扩散,甚至开始微妙地改变着湖水的“生态系统”。封瑶作为最初的投石者,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们之间那层由前世记忆和今生身份差异构筑的无形壁垒,似乎又变薄了些许。他依然遵循着效率优先的沟通原则,言简意赅,逻辑至上,但信息的频率和内容,开始稳定地掺杂进更多属于“日常”与“困惑”的碎片——这些在过去的徐卓远认知里,或许会被归类为“无用噪音”的数据。
例如,他会发来一张食堂新窗口“疑似糖分超标35%”的草莓慕斯照片,附言:【根据色泽与质地初步判断,不符合你的健康饮食偏好。建议摄入概率低于10%。】 这看似是冰冷的评估,实则是一种笨拙的关心。又或者,在深夜她可能还未入睡的时间,发来一条纯粹的学术探讨:【阅读文献时遇到概念:‘情感记忆的躯体标记假说’。其神经机制与‘重生’带来的认知重构,是否存在潜在关联?你是否体验过躯体记忆先于意识记忆触发反应的情况?】 这已不仅仅是求知,更是一种试图理解她独特经历的尝试。
对于这些“数据包”,封瑶都会以最大的耐心和真诚“解码”并回复。对前者,她会笑着打字:【判断准确!不过偶尔放纵一下,也是生活的必要调剂哦。下次可以试试一起?或许能更新你的‘甜品评估模型’呢。】 对后者,她会结合自己两世交织的体会,谨慎地表达看法:【或许存在关联,但侧重点不同。躯体记忆更偏向本能和应激反应,如同刻在神经元上的条件反射。而重生带来的认知重构,更像是在更高维度上,对所有这些本能反应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的‘代码审查’和‘安全漏洞修复’,其驱动力更偏向于理智和意志。】
徐卓远通常会回复一个简单的【收到,数据已更新】或【理解,新假设已建立,有待验证】。但封瑶知道,他听进去了。他就像一台搭载了顶级算法却刚刚接触现实世界复杂数据库的学习机器,正在贪婪地吸收着关于“情感”、“人际”、“日常偏好”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并尝试在他的内在逻辑体系中,为它们建立新的模型、定义新的映射关系。这个过程本身,就弥足珍贵。
这种变化并非只有封瑶这个“近距离观测者”才能察觉。周末,“甜憩”角落那个她们惯常占据的卡座里,陈悦叼着吸管,眼神晶亮地像扫描仪一样审视着封瑶:“瑶瑶,老实交代,你最近是不是偷偷修炼了什么‘心境澄明’大法?感觉你整个人的气场……唔,不太一样了。”
“有吗?”封瑶搅拌着杯中的燕麦拿铁,嘴角噙着一抹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笑意,那是一种源于内心安定和被理解的舒展。
“有!非常之有!”陈悦用力点头,放下果汁,开始掰着手指数,“以前你虽然也温柔,但总带着点……嗯,小心翼翼的疏离感,好像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或者说,有点不确定自己在别人世界里的坐标。现在嘛,温柔里多了种笃定,就像……嗯,就像知道自己手握标准答案,所以不慌不忙,能够从容应对任何变数的感觉。”她凑近一些,压低声音,带着点分享秘密的兴奋,“而且,我听说徐学长那边,最近‘人性化’指数飙升哦?连他们实验室的学弟学妹都在传,说徐大神虽然依旧言简意赅,但至少不会再用一个眼神就让汇报的人怀疑人生了,甚至偶尔还会就‘非技术性问题’进行简短提问!他们导师都开玩笑,说项目组沟通效率提升了,氛围也没那么像‘代码评审会’了。快说,是不是你的‘树洞协议’起效果了?你这简直就是对冰山进行可持续性软化改造的伟大工程啊!”
封瑶脸微热,没有直接承认,只是轻声为徐卓远辩解:“他自己也在学习和成长。他只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她将话题引开,“对了,你刚才说文艺部最近有个大活动?”
“对,一个校际联合的文创市集,我们部门负责总策划。”陈悦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策划方案里的亮点和遇到的难题,但眼神依旧时不时飘向封瑶,带着洞悉一切的了然和真诚的祝福。
就在这时,咖啡馆门口的风铃清脆地响起,打破了午后慵懒的氛围。进来一位身材高挑、穿着剪裁合体的米白色长款风衣的女生,她气质优雅出众,长发微卷,妆容精致得体,每一步都仿佛丈量过距离,带着一种经过训练的仪态美。她一进门,就自然地吸引了店内不少或欣赏或好奇的目光。她目光在店内扫视一圈,最终精准地落在收银台后正在擦拭咖啡机的苏雨身上,脸上绽开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走了过去。
“苏雨学姐,好久不见。”女生的声音清亮悦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亲昵。
苏雨抬头,脸上露出 genuine 的惊喜:“思语?真的是你!你怎么回国了?不是听说你在巴黎进修艺术管理吗?朋友圈里都是你的看展记录呢。”
“课程刚好告一段落,回来处理些家里的事情,也顺便看看国内的发展机会。”被称作思语的女生笑道,目光不经意般扫过店内,在封瑶和陈悦所在的角落停留了一瞬,那目光快速而锐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比较,随即又自然移开,重新落在苏雨身上,“学姐的店还是这么温馨,生意真好,看来你的‘咖啡哲学’很受欢迎。”
封瑶并未特别注意这个插曲,只当是苏雨姐的旧识来访。直到几天后,她去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中世纪手抄本装饰艺术的资料,在静谧而充满书卷气的艺术类书架区,再次遇到了这位名叫李思语的女生。
李思语似乎也在找书,恰好与封瑶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间仅剩的一本厚重的《欧洲中世纪装饰艺术图鉴》。
“好巧。”李思语率先松开手,对封瑶展露一个无可挑剔的、仿佛经过精心设计的微笑,语气温和,“你先看吧,我可能需要参考的章节不多。”
“谢谢。”封瑶点头致意,取下那本沉甸甸的图鉴。
“你是封瑶学妹吧?”李思语语气自然地问道,仿佛只是随口一提,“上次在‘甜憩’看到你,就觉得有些眼熟。后来想起,是看过校史策展项目的报道。你们的项目非常出色,尤其是视觉设计部分,将历史厚重感和现代审美结合得很好,让人印象深刻。”
“您过奖了,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封瑶保持着礼貌的回应,心里却微微一动。对方不仅知道她的名字,并且特意提到了视觉设计——这个由她主要负责的部分。
“不必谦虚。优秀的个人能力在团队中会更加耀眼。”李思语倚着书架,姿态放松却依旧保持着优雅,“我和卓远高中时是同班同学,还一起组队参加过几次竞赛。他的眼光和标准向来挑剔到近乎苛刻,能和他合作并得到认可,本身就证明了你的实力非同一般。”
“卓远”这个自然而亲昵的称呼,让封瑶的心像是被一根极细的丝线轻轻勒了一下,带来一种微妙的、下沉的紧绷感。如此熟稔的口气,仿佛在不经意间,标注了一种她未曾触及的、属于徐卓远的过去,那是一片她完全陌生的领域。
李思语似乎没有察觉封瑶那细微的情绪变化,或者说,她察觉了,但并不在意。她继续用一种带着怀念的口吻说道:“那时候他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满脑子代码和算法,对人情世故几乎一窍不通,理性得不像个真人。我们几个老同学私下里还打赌,看他这辈子到底能不能‘开窍’,理解普通人那些复杂的情感呢。”她轻笑一声,目光落在封瑶脸上,带着更深层次的探究,“看来,学妹似乎找到了和他沟通的独特方法?这真是让我们这些老同学都感到好奇了。”
这话语听起来是善意的调侃和纯粹的好奇,但封瑶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隐藏在友好面具下的、微妙的挑战意味。眼前这个光彩照人、似乎与徐卓远有着共同过去的女生,不仅是他旧识,似乎……还对她与徐卓远之间正在缓慢萌芽、小心翼翼构建的关系,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甚至是一丝不以为然的态度。
前世那种因出身普通、才华不显而带来的自卑感,如同潜伏在心底的幽灵,几乎要条件反射般升起,试图将她拖回自我怀疑的阴影。但这一次,封瑶深吸一口气,迅速而有力地将那幽灵按了下去。她重活一世,挣扎、学习、成长,不是为了再次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评价里,更不是为了在某个“过去式”面前感到自惭形秽。
她抬起眼,迎上李思语那探究的目光,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眼神却清亮坚定,如同被雨水洗过的星辰:“徐卓远同学只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沟通谈不上独特,只是恰好多了一些理解和他所需要的耐心而已。”她晃了晃手中厚重的图鉴,动作从容,“抱歉,李学姐,我先去那边查阅资料了。”
说完,她微微颔首,转身离开,步伐稳定,留下一个既不失礼又充满内在力量的背影。
李思语看着封瑶离开的方向,脸上完美的笑容淡了些许,眼底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情绪。这个封瑶,似乎并不像她最初凭借有限信息所想象的,只是一个凭借些许运气和才华偶然吸引了徐卓远注意的普通女孩。她的平静和笃定,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通透和韧性,那不是在温室中培养出的娇弱花朵,而是经历过风雨,深深扎根于土壤的植物。
当晚,封瑶在“年轮”程序里,详细记录下了这次相遇。
她上传了一张傍晚在图书馆窗边拍下的、被绚烂晚霞染红的天空照片,云层翻滚,色彩瑰丽,预示着某种变化。在文字区,她写道:“今日遇到了一个来自他‘过去式’的变量——李思语。她带着某种预设的评判和审视而来,试图用她所熟悉的‘过去’来定义我和他之间的‘现在’。有一瞬间,前世的阴影试图笼罩我,用惯常的自卑和不安侵袭。但我很快驱散了它。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不是那个需要被任何人、任何过去所定义的封瑶了。他的过去我未曾参与,也无须介怀。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由我们共同书写和定义,这一点,毋庸置疑。”
她拖动了情感标记滑块,从初始的“微澜”最终定格在“平静”。勾选自动分析后,生成的情绪曲线清晰地显示了一个短暂的、因外部刺激引起的轻微下探,随后迅速回升,并稳定在高于初始值的平稳区间。关键词:【外部干扰】【自我确认】【情绪稳定】【内核加固】。
看着这条最终归于平稳甚至略有上升的曲线,封瑶的心更加安定。她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轨迹和强大的恢复能力,这种可视化的“证据”,本身就是一种赋予力量的过程。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徐卓远的信息,一如既往的简洁,但内容却让封瑶一怔。
【数据同步:李思语,高中同学,曾组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团队协作贡献度评估:32.7%,个人获银牌。逻辑思维能力评估:A-。艺术鉴赏力主观评价:高。社交动机复杂性:需进一步观察。今日下午15:27分,于图书馆三层艺术类书架区与你有短暂接触记录,持续时间约4分15秒。根据接触前后你的公开状态数据(限于可采集部分)微变化分析,她是否对你构成了‘负面社交反馈’或引发‘情绪波动指数’超标?】
封瑶看着这条信息,先是愕然,随即忍不住低笑出声。他不仅知道了这次相遇,甚至精确到了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是他自己恰好也在图书馆?还是李思语主动告诉他的?或者……他真的有什么她尚不了解的、基于校园公共区域监控或位置服务的“信息采集”方式?这种近乎“全知”的视角,既让人感到些许无奈,又透出一种他独有的、过于直白的关注。
她回复道:【不算负面社交反馈。只是一次普通的、信息交换有限的社交接触。谢谢你的信息,很及时。】她犹豫了一下,指尖在屏幕上停留片刻,还是加上了一句试探性的询问:【她似乎……很了解高中时期的你?】
徐卓远的回复快得几乎像是预设好的自动回复,但内容却绝非程序能够生成:
【‘过去’的数据集已被封存,且其中75%以上被标记为‘低效’、‘冗余’或‘情感价值趋近于零’。当前系统运行的优先级、资源分配及核心算法优化,完全基于‘现在’与‘未来’的变量交互质量,尤其是与关键变量‘封瑶’的交互数据。】
封瑶看着这行文字,心脏像是被一股温暖而有力的潮水轻轻包裹、托举。这是他独有的、剥离了所有华丽辞藻和浪漫比喻,却最直白、最底层也最动人的情话。他在用他的语言体系告诉她,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是和她这个“关键变量”的每一次交互,这些数据定义了他当下的世界。
她放下手机,走到窗边,看向窗外沉静的、点缀着疏星的夜色,心底一片澄明。李思语的出现,像一面突然竖起的镜子,虽然映照出一些来自过去的尘埃,但更清晰地照见了她内心的成长与坚固。她不再畏惧那些来自“过去”的影子,也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评判和比较所动摇。
新的变量不断加入他们的人生方程,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但她和徐卓远,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因为彼此的靠近和引力,而发生着积极而不可逆的偏转。他学习感受情感的细腻脉络,尝试理解人性的复杂编码;她学习在温柔包容中注入更强大的坚定,构筑不可摧毁的自我内核。
这条双向奔赴、彼此救赎的道路,两旁的风景愈发清晰。而前方,注定还有更多的未知变量与挑战,在等待着他们共同面对、共同求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