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望着这片逐渐焕发生机的农田,深知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他转身朝着村落的方向走去,心中已然有了向村民推广新种植方法的初步计划。但他也清楚,前方的路依旧充满挑战,新作物未来还可能出现各种未知状况。不过,他已做好准备,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没过几日,原本看似稳定生长的新作物,突然出现了生长不良的状况。叶片开始泛黄,原本挺拔的茎秆也变得萎靡不振,仿佛被抽去了生机。李浩站在农田里,看着眼前的景象,眉头紧紧皱起,心中满是忧虑。
凑近仔细查看,他发现叶片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斑点,用手轻轻触摸,能感觉到叶片的质地变得粗糙。鼻子凑近,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腐臭味。他蹲下身子,扒开根部的土壤,只见根系也不再像之前那般健壮,有些甚至开始发黑腐烂。
与此同时,村民们得知新作物出现问题后,纷纷围聚在田边。他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失望与怀疑。“我就说这新法子不靠谱,你看,现在出问题了吧。”一位老者摇头叹息道。“就是,咱还是老老实实按老祖宗的方法种地,别跟着瞎折腾了。”另一位村民附和着。村民们对李浩的信任度急剧下降,看向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不满与埋怨。
李浩深知此刻不能慌乱,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回到农舍,他将自己关在屋内,开始仔细分析问题所在。他回想起从播种到现在的每一个细节,从土壤的处理、种子的选择,到施肥、灌溉的时机和用量,一一在脑海中梳理。
随后,他翻开那些从各地收集来的农书,一页页仔细查阅,寻找与新作物生长问题相关的记载。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汗水从额头滑落,打湿了书页,他却浑然不觉。
经过一番苦苦思索与查阅,李浩觉得问题或许出在对新作物特性的了解不足上。这些作物来自不同的地方,对本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可能并未完全适应。而且,近期气候的突然变化,也可能是导致作物生长不良的重要因素。
为了找到确切的原因,李浩决定去请教老夫子。他匆匆收拾好东西,朝着老夫子的学堂赶去。一路上,风呼呼地刮着,吹得路边的树枝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他的困境而叹息。
来到学堂,李浩见到老夫子,赶忙行礼,然后焦急地将新作物出现的问题详细讲述了一遍。老夫子听后,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新作物之事,本就充满变数。各地气候、土壤差异极大,作物习性也各不相同。你虽已尽力了解,但仍可能有所疏漏。再者,气候突变非人力所能控制,对作物影响颇大。”
老夫子带着李浩来到学堂后的小书房,从书架上翻找出几本古籍,指着其中关于作物种植与气候环境关系的记载,耐心地为他讲解。李浩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记录,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离开学堂时,天色已晚。月光洒在大地上,为世间万物披上一层银纱。李浩的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他深知,虽然找到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但要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回到村落,李浩并未停歇。他四处打听,得知村里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对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极为了解,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作物生长问题。
李浩逐一拜访这些老农,虚心向他们请教。老农们看着这个执着的年轻人,心中不禁有些动容。他们纷纷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李浩,有的说可能是施肥的种类和用量不当,有的认为或许是灌溉的频率需要调整。
李浩认真倾听着每一条建议,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回到农田,他再次仔细观察作物的生长状况,结合从老夫子和老农那里得到的信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是近期气候突变,导致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新作物对这种变化较为敏感,同时之前施肥的种类不太适合当前土壤环境,影响了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经过一番努力,李浩终于制定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他打算调整施肥的种类和用量,采用更适合本地土壤和新作物的有机肥,同时根据当前气候状况,合理调整灌溉的频率和时间,以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
李浩望着这片充满希望却又历经波折的农田,心中默默祈祷新方案能够挽救局面。但他也明白,即便方案可行,如何重新赢得村民的信任,将是摆在他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唐嫡子风云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