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快乐星球》的爆火,如同在娱乐圈和文化领域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一档普通综艺节目的范畴。江城工作室,这个曾经以“老板懒散”、“画风清奇”而闻名的特殊存在,如今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无数人研究和解读的对象。人们不仅关注节目本身,更对支撑起这一切的、江城那套独特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以深度访谈和前沿商业洞察闻名的顶级商业杂志——《前瞻》,历经数月的沟通和等待,终于获得了一次极为难得的、专访江城的机会。采访地点没有选在庄重的会议室,依旧是在江城那间充满生活气息的办公室。
采访记者是一位经验丰富、以提问犀利着称的中年女性,姓周。她走进办公室时,江城正对着一盘刚送来的、造型别致的“荷花酥”进行外观评估,似乎对即将到来的采访并不十分上心。
寒暄过后,周记者没有过多绕圈子,直接切入核心:“江老师,《寻找快乐星球》的成功有目共睹,您的工作室模式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很多人都很好奇,您似乎并没有采用传统娱乐公司那种高强度、高管控的管理方式,但您的团队,包括您签约的艺人,却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您能分享一下您的管理哲学吗?”
江城放下手中的点心,拿起旁边的湿毛巾擦了擦手,表情没什么变化,仿佛在回答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
“管理?”他重复了一下这个词,语气带着点不以为意,“没什么复杂的哲学。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合适的人,做他们喜欢且擅长的事。”
周记者迅速记录,并追问:“能具体谈谈吗?比如,如何定义‘合适’?如何确保他们‘喜欢’且‘擅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您作为领导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江城往后靠了靠,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慢悠悠地阐述起来:
“‘合适’,首先是人品要正,这是底线。其次,是理念要合。”他指了指办公室门外,“我这里的每个人,从林婉到撕聪,再到后面可能加入的任何人,他们首先得认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只剩下工作。盲目内卷、勾心斗角那套,在这里行不通。”
“至于‘喜欢且擅长’……”江城顿了顿,“比如林婉,她喜欢并且擅长处理那些复杂的商务谈判和团队协调,那就把这些事都交给她,我懒得管。比如撕聪,他喜欢音乐和表演,也有那个劲头去钻研,那就给他空间和资源去打磨,而不是逼着他去上不喜欢的综艺刷脸。”
他拿起一块荷花酥,咬了一口,细细品味了一下,才继续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点和兴趣点。强行让一个社恐去搞公关,或者让一个创作型人才天天去应酬,那叫浪费,也叫折磨。效率怎么可能高?最后只能是双方都疲惫,事情还办不好。”
“那您如何确保他们做的是‘擅长’的事呢?是否需要一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周记者追问。
“考核?”江城像是听到了什么麻烦的词,皱了皱眉,“不需要那么复杂。结果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撕聪的歌是不是打动了听众?林婉谈下的合作是不是既符合我们的调性又条件优厚?《寻找快乐星球》的节目效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这些,市场和观众会给出答案。过程怎么样,他们用了多少时间,加没加班,我不关心。我只看最后端上来的‘菜’,味道对不对。”
他用了另一个比喻:“就像做饭,你管厨师是站着做还是坐着做,是凌晨做还是傍晚做?只要他最终做出来的菜好吃,食客满意,不就行了吗?非要规定他必须颠勺一百下,必须切丝零点一厘米,那不是管理,那是找茬。”
周记者被这个生动又带着点叛逆的比喻逗笑了,同时也敏锐地抓住了核心:“所以,您的管理核心是‘信任’和‘结果导向’,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同时要求对最终成果负责?”
“可以这么理解。”江城点了点头,“我的角色,大概就是……嗯,像个看菜谱的人。”他指了指桌上那本《各地风味小吃图谱》,“我提出我想吃‘麻婆豆腐’(比如做《寻找快乐星球》),然后告诉他们基本的用料和大概的味道要求(节目核心理念和底线)。至于怎么选料、怎么掌握火候、怎么摆盘,那是厨师(团队)的事。我只在最后尝味道,决定这道菜是端上桌,还是倒掉重做。”
“那如果……‘厨师’失手了呢?或者,有人利用这种自由懈怠了呢?”周记者提出了尖锐的假设。
“失手很正常。”江城语气平淡,“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功。失手了,就总结一下,下次注意。如果是态度问题,或者屡教不改,那说明这个人不适合这里,好聚好散就是了。我这里不养闲人,也不强留去意已决或者理念不合的人。勉强留着,彼此都难受,效率更低。”
他看着周记者,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通透:“说到底,管理不是为了把人管住,而是为了让事情能更顺畅、更高效地完成。用一堆条条框框把有才华的人绑得死死的,逼着他们去做不擅长不喜欢的事,那是在消耗他们的灵气和热情,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和资源。何必呢?”
“那您如何看待现在很多公司推崇的‘狼性文化’和‘996工作制’?”周记者顺势抛出了当下最热点的话题。
江城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近乎嘲讽的表情:“狼是群体狩猎,分工明确,不是为了自相残杀。把员工逼得像饿狼一样互相撕咬,或者像拉磨的驴一样不停地转,那不是‘狼性’,那是‘狼藉’(形容乱七八糟)。至于996……”他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极其“江城式”的回答:
“如果一份工作,需要靠不断延长工作时间才能完成,要么是这个人能力不行,要么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出了问题,分配了不合理的工作量。无论是哪种,都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有那加班的时间,不如去提升一下效率,或者……好好吃顿饭,睡个觉。”
采访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思辨的氛围中结束。周记者离开时,内心充满了震撼。江城这套看似“放任自流”的管理哲学,背后其实是极致的理性和对人性、对效率的深刻洞察。它建立在高度信任、精准识人和结果导向的基础上,绝非简单的“懒政”。
当这篇专访在《前瞻》杂志及其新媒体平台发布后,再次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醍醐灌顶!让合适的人做喜欢的事,这才是管理的真谛啊!】
《‘我只看端上来的菜好不好吃’,太形象了!过程重要,但结果更重要!》
《反思我们公司,就是管得太细,各种流程审批,真正做事的时间反而少了。》
《江城的格局太大了!这才是真正的高级管理,信任和放手!》
《难怪他工作室氛围那么好,产出效率那么高!》
《这对我们职场人也是一种启示,要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
《‘狼藉’文化哈哈哈,江城吐槽永远精准又犀利!》
这篇专访,不仅让外界更加理解了江城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其倡导的“信任、自主、结果导向”的管理理念,甚至对更广泛的企业管理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启发。
江城,这个看似对一切都漫不经心的“懒人”,却在不经意间,用他最本真的逻辑,诠释了一种或许更为先进、也更人性化的管理智慧。
而此刻的江城,正对着一盘新送来的“定胜糕”研究其内部的豆沙馅比例,对再次掀起的舆论波澜,毫无兴趣。
管理哲学?
他只不过是想让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能更省心、更高效地工作和生活罢了。
仅此而已。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