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非遗”成果展上,那几位手持自制牌子、中文流利的“国际分部”粉丝,如同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他们的影像和与江城、杨锦鲤的互动画面,伴随着展会上各种新奇有趣的场景,通过现场游客和媒体的镜头,迅速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
这股源自中国本土、带着鲜明“江城特色”的文化新风,并未止步于国内的赞誉与热议。它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开始悄然越过国界,触动了更广阔水域的波澜。
首先是在海外华人圈和长期关注东亚文化的群体中引发了讨论。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上,开始出现大量由参加展会的海外游客、留学生自发上传的短视频和图文帖。内容聚焦于那些打破他们刻板印象的瞬间:年轻人兴奋地尝试皮影戏、围在糖画摊位前等待属于自己的卡通形象、在dIY工坊里兴致勃勃地将传统纹样绘制在潮流单品上……当然,也少不了那几位“国际分部”粉丝激动见到江城,以及江城那句“牌子做得不错,就是字有点歪”的经典场面。
这些内容,以其鲜活、有趣、接地气的特质,迅速获得了大量点赞、评论和转发。
【wow! this is so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xhibitions I've seen! It looks so fun!(哇!这和我以前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太不一样了!看起来好好玩!)】
《the shadow puppetry with modern stories?brilliant!(用现代故事表演皮影戏?太棒了!)》
《I want that candy painting of the panda!So cute!(我想要那个熊猫糖画!太可爱了!)》
《these international fans are adorable!And Jiang cheng's response is so him!(这些国际粉丝太可爱了!江城的回应也很有他的风格!)》
《this is how you make traditional culture appealing to the young generation!(这才是让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正确方式!)》
紧接着,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媒体和旅游博主,也开始关注到这一现象。
英国一家专注于全球文化趋势的在线杂志《文化新镜》(the New cultural Lens),发布了一篇题为 《Jiang cheng: the Unlikely Ambassador making chinese tradition cool Again》(江城:让中国传统再次酷起来的非典型大使) 的深度报道。
文章开篇就提到了那几位“国际分部”粉丝和那块手写牌子,以此为引子,深入剖析了“江城现象”。报道指出,江城并非通过官方渠道或宏大的叙事进行文化输出,他的方式极其个人化,甚至有些“反叛”。
“他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传统文化卫道士,”文章写道,“相反,他以其标志性的‘懒散’和‘怕麻烦’的个人特质,以及对网络热梗和流行文化的熟稔,巧妙地消解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目中可能存在的‘陈旧’、‘艰涩’的刻板印象。他将古筝带上竞技选秀舞台,用唢呐吹奏流行歌曲,在国家级晚会上以一曲《黄河》震撼全场,却又在生活类综艺里安然‘摆烂’。”
报道重点分析了“有趣的非遗”项目和他的综艺《寻找快乐星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年轻一代共同面临的压力、焦虑以及对‘真实’、‘快乐’的渴望。他将非遗转化为一种可体验、可互动、可分享的‘乐趣’,将选秀的焦点从‘竞争’转向‘个性’与‘快乐’的展示。这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连接和轻松体验的方式,使得他所推广的文化内容,天然地具备了跨越文化壁垒的亲和力与传播力。”
文章最后总结道:“江城或许自己都未曾刻意追求,但他确实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一个崭新而富有活力的符号。他代表的不是古老东方的神秘与厚重,而是一种兼具深厚底蕴与现代活力、鼓励个性表达与快乐生活的、更易为全球年轻受众所理解和接纳的当代中国形象。”
几乎在同一时间,法国一家知名的艺术网站也转载了相关图片和视频,并配文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复兴”,赞扬其“打破了博物馆式的陈列,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的烟火气中重新焕发生机”。
美国一家娱乐新闻网站则更关注《寻找快乐星球》这档节目,称其“为过度追求戏剧冲突和竞技性的全球选秀市场,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乐观精神的创新范本”。
这些来自国际主流文化媒体的报道和评论,虽然角度各异,但核心观点却惊人地一致:都肯定了江城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和创新传播上的独特价值和成功实践,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模式背后所蕴含的、超越娱乐本身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输出”这个词,第一次如此具体、且以如此积极正面的姿态,与江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外媒评价江城#、#江城 文化输出#、#非遗走向世界# 等话题迅速登上国内热搜,引发了新一轮的民族自豪感和讨论热潮。
【哭了!终于有外媒看懂江城在做什么了!】
《‘非典型大使’这个称呼好贴切!他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年轻人!》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文化输出啊!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有趣的吸引!》
《看到外媒的报道,比我自己获奖还开心!》
《江城的格局,真的不服不行!》
蘑菇屋里,林婉将整理好的外媒报道摘要递给江城。即便是见惯了风浪的她,此刻语气中也带着难掩的激动:“城哥,您看!这次的影响真的超出预期了!好几家颇具分量的外媒都进行了正面报道,评价非常高!”
江城接过平板,快速地扫过那些英文标题和用翻译软件转译的中文内容。他的脸上依旧没什么夸张的表情,但眼神在读到“非典型大使”、“让传统再次酷起来”等字眼时,微微停顿了一下,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波澜。
他将平板递还给林婉,语气平淡如常:
“哦,知道了。”
仿佛这席卷国内外的赞誉,与他早上喝的那杯茶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在他重新拿起那本看到一半的《古代器物考》时,翻页的手指,似乎比平时更稳健了一些。
系统的提示音并未响起,终极任务依旧悬停在意识深处。
但江城能感觉到,那条名为“实现真正价值”的道路,其边界正在他无心的步履下,不断向更遥远的地平线延伸。
文化的种子,已然借着“快乐”与“真实”的微风,越过高墙,飘向了更远的土地。
一场始于个人“懒散”的探索,正悄然演变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新流。
而这,或许只是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